劉宏炎
?
人,總要有點心氣兒
劉宏炎
在這年節(jié)當中,鞭炮長鳴,燈紅遍地,喧嘩中灑掃庭除,裝飾點綴,出廳入店,常常腳不沾地,雖然似乎很是忙碌,可內(nèi)心總有一種莫名的躁動,漸漸似乎演變成一種慌張。凝眉思量,心里一個聲音悄悄說:“你又偷閑了好多時日!”是啊,我的確與我的工作遠離了好多時日。我如今的生活畢竟無需“偷得”半日閑,而是毫無疑義地擁有更多閑時。在這一個月的假期里,我忙著過日子了,忙著鄰里親朋東拉西扯了,我的空間日志里卻連半篇都未更新。這怎能不說是悠閑的時日呢?
年前打算得好好的,準備假期里讀王守仁的《傳習錄》。開始也的確讀了幾篇,可后來還是放下了,又想讀竇桂梅的《回到教育原點》,因為有學校布置的假期讀書筆記作業(yè)。后來在網(wǎng)上看到美國經(jīng)濟學家威廉·恩道爾的《目標中國》,那也是我這幾年關(guān)注的話題,便急忙網(wǎng)購一本,可剛翻了幾頁,群里要求讀楊絳、蘇霍姆林斯基,便只好扔在一邊,匆匆“進入”楊絳的“生活”??偹阕x完《從丙午到“流亡”》,《干校六記》還沒開始讀,就又東鄰西舍地“走神兒”去了。也難怪心會慌張,如此這般定是泄了心中的氣兒!
不得已,只好坐下來尋尋往昔,找點精氣神兒出來!忽想起讀《傳習錄》中“知行合一”的時候,偶爾翻看博客,注意到自己曾用過的一串網(wǎng)名:“肖邦”“洪伯”“龍肖華夏”,還有現(xiàn)在的“憑凡”——嗯,大概它們就是我曾經(jīng)的精氣神兒吧!
寒假前收拾儲物間,從一堆雜物中拎出幾袋舊書,一時興起抽出幾本翻看,感覺很是親切。但我能做的,只有依依不舍賣掉一部分,騰出一些空間來。有些則是怎么也舍不得賣掉的,就不顧妻子反對,硬留下,塞在臥室的書柜里。
那是我在入行最初幾年里讀的書。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洪應明的《菜根譚》使我從學生轉(zhuǎn)型為一個社會的人,《心靈雞湯》《漂泊者之旅》系列是我工作之外心靈的慰藉,而《彼得原理》讓我第一次得知層級晉升的奧秘,也是這么多年我上上下下總不“上道兒”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其和“極限不勝任”的痛苦相伴,不如快樂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那時候讀書全憑興趣,沒有多加抉擇,等到它們再也滿足不了我精神成長的需求,便只好進入儲物間。此刻它們又出現(xiàn)在我眼前,雖然滿是灰塵,卻如同許久未見的故人一樣讓我感到高興。它們使我想起那個略顯稚嫩、卻頗有心氣兒的自己。
那時候我供職的學校地處偏僻,是全鎮(zhèn)最小的學校,我的宿舍和圖書室同在一間屋子里。其實所謂“圖書室”,不過一架書柜,幾格圖書。但就在這幾格圖書中,有幾本教育理論著作。由于對教育教學的認識稍有深入,我便常常翻閱,那是我最早的教育閱讀,也是我對教育理論思考的開始。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我也學著書里那樣,寫了不少教育日記。那時候,全鎮(zhèn)有五六處完小,其他學校已經(jīng)配備上了Windows98甚至Windows2000,我們學校只有四臺大黑“軟盤”啟動的教學用dos機。無法打電子稿,只能手寫在日記本上,雖然所記零零星星,不成系統(tǒng),但一頁頁一本本摞起來,也帶給我不小的成就感!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照葫蘆總能畫出個瓢樣子來,后來,由于上級有征文任務,校長要我來完成,很幸運,我的小小說連續(xù)兩年獲獎。
隱約記得,第一個獎是不知誰送來學校的一本厚厚的硬皮本,用紙很粗糙。第二個獎是一本大大的絳紅色“榮譽證書”,沒有獎品,那證書是我親自去鎮(zhèn)教委領(lǐng)回來的。那之后,開始有領(lǐng)導“下鄉(xiāng)”聽我的語文課了,點滴表揚也漸漸多起來。如今想想,大概就源于那時得到的種種肯定,我心氣兒漸漸高起來。
記得當時有人給我建議:為什么不“活動活動”,調(diào)到條件好的學校去呢?可我那時還申請過“援藏”,只是沒獲批準,至今引以為憾,我怎么會想調(diào)離的事呢?(這里比西藏的條件可好多了?。┠菚r候的我,的的確確心氣兒十足。
大概從2006年開始,我迎來了事業(yè)的高峰期。為了自己的成長,在全鎮(zhèn)最小的學校堅守幾年之后,我決定換換環(huán)境。我來到一所新學校,最快樂的事是每個教師都配備了一臺電腦,比起之前的dos版,簡直如一步登天。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世界真精彩!各大網(wǎng)站紛紛建起博客平臺,花費不少財力、人力管理博主的博文。并且也建立“博客圈”平臺,供博主根據(jù)興趣“圈人”“圈文”,方便閱讀。就如一條小魚游進大海,我興奮地沉浸在網(wǎng)絡博文的海洋里。至今回憶起來,仍有一股激動在心頭余波蕩漾。
由于對教育的鉆研,以及“會寫點文章”的“特長”,我開始真正被重用。那時的領(lǐng)導對教育教學有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也常有博文見諸大網(wǎng)站的版塊,這些版塊在網(wǎng)站主頁有導航鏈接,使博文有更多被點擊的機會。這使我如崇拜偶像一樣崇拜他。在閱讀了五彩繽紛網(wǎng)絡博文的基礎(chǔ)上,我開始用鍵盤敲出我的博文,并嘗試貼在新浪博客、成長博客、1+1博客、網(wǎng)易博客上。一篇,兩篇,三篇……越來越多的文章被添加在大網(wǎng)站版塊里。
從未那樣被陽光“曬”過,熱度也許還不算太高,我就感覺自己紅日當頭了。選擇音樂天才“肖邦”作為網(wǎng)名,不但響亮,也很高大上——年輕氣盛可見一斑!可惜的是,好景不長,陽光多了,我有些中暑,開始找不到北。也許領(lǐng)導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那段日子里,面對我的不成熟選擇了冷處理。如果我早有豐富的閱歷該多好!在那種境況下就會冷靜面對,淡定抉擇了。后來有人問我:你對當初那個離開的決定一定很后悔吧?我說不后悔,因為沒有人比我更了解那時的自己——無知者無畏!
“肖邦”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讀讀寫寫的習慣,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血液,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這個習慣的陪伴,我才擁有了沉下心來的可能。在寂寞的日子里,在遇到冷嘲熱諷的時候,我得以如拐杖一樣拄著它,慢慢度過,難能可貴地保住了一點心氣兒!
寫文章的人都明白,文章雖然高于生活,但無法脫離生活。我寫的題材一直沒有離開教育教學。到新學校的時候,正是全社會教育大討論的時候,百家爭鳴,新聞不斷。表面看來,教育正在被家長,被全社會關(guān)注,開始走向更有意義的實踐層面的探討。如果良性建議逐漸多起來,可想而知,假以時日中國教育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上У氖牵藗兒雎粤艘稽c:參與者沒有一定的教育經(jīng)歷,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chǔ),很難做出理性的分析,也就難有合理的建議。有哲人說:質(zhì)疑是最簡單的事——結(jié)果是,在討論當中質(zhì)疑越來越多,甚至謾罵也甚囂塵上,而合理建議卻很少,即使有,也很難被人們接受!
就在這轟轟烈烈的討論中,由于工作內(nèi)容變了,我的文字關(guān)注的方向也轉(zhuǎn)變了,轉(zhuǎn)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向?qū)W校教育方向的選擇。為此,我自費去南方取經(jīng),并嘗試著對身邊的教育開出方子,自以為如果對癥下藥,如果喚醒人們的一種意識,轉(zhuǎn)換人們對教育的態(tài)度,就能調(diào)整方向,改革教育實踐,身邊的教育必將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洪伯”的網(wǎng)名就是由此而來,實為自勉!
結(jié)果可想而知,不只是造不起什么洪水的聲勢,我的文章只有網(wǎng)絡上仍然有觀眾,而現(xiàn)實中卻始終停留在自己的角落。我也做過種種其他嘗試,諸如校報、征文,但始終只是曲高和寡,點贊的不少,卻鮮有人能夠溝通交流。我就像一個黑夜里站在墻頭大聲歌唱的人,自以為歌聲很美,但聽到的人都說我是怪物!
相比較從“被重用”中跌落下來那段經(jīng)歷,這次跌落更狠!我仿佛被摔懵了,痛苦地手打腳踢,頭撞四壁,不顧一切地向四周發(fā)泄我滿肚子的怨氣!于是“洪伯”不再,變成了“龍肖華夏”,因為我屬龍。似乎很大氣,但這個名字有些虛無縹緲,我的文字也時晴時陰,時云時雨,至今想來,這個名字更像是在嚇唬人。
痛定思痛,作文自理,才明白我忽略了一點,現(xiàn)在的教育,需要的不是驟然哄起,質(zhì)的飛躍需要以量的積累為基礎(chǔ)。兩年來,全省教育器材上檔次,就是在為量的積累奠定一個好的物質(zhì)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積淀是另外一項艱巨的工程。當然,這項工程注定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日,也需要更多人走出來,建言獻策,仁者獻仁,智者獻智,百家爭鳴——而不是百家罵架!
“肖邦”“洪伯”“龍肖華夏”……經(jīng)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我才漸漸明白:有心氣兒是好事,但只有把這點心氣兒加入到順勢洪流中去,才能不悖逆社會發(fā)展,不拖后腿,不添亂。
當我終于明白這些之后,便開始讀,寫,聽……動用各種力量,灑掃我的內(nèi)心,讓喧囂塵埃落定,使自己用平常心看世界,不怨恨,不仇視,不屈尊俯就。于是我看清楚了各種愛與恨,心胸擴展了,呼吸均勻了,也有了更多包容自己、包容他人的底氣。我逐漸能夠心平氣和地承納完整的自己,接納身邊的人和事,愉悅地接納上帝交給我的人生。
從那以后,我有了現(xiàn)在的網(wǎng)名——憑凡。對!是“憑凡”而不是“平凡”。
一個人總要有點心氣兒!這是我從楊絳先生的信條中悟出來的。是啊,沒了心氣兒,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作者單位:山東招遠市蠶莊鎮(zhèn)蠶莊完全小學)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