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沛旺
記陳洪義老師二三事
黃沛旺
又是一年高考季,偶聽蟬鳴穿林,經(jīng)過的還有微風,搖曳著許多仲夏的學子夢。
曾幾何時,他們個個身懷理想,躊躇滿志,帶著父母及師長的期待,在通往象牙塔的道路上,背水一戰(zhàn),不遺余力地,揮灑青春的汗水與智慧。到如今,大戰(zhàn)已罷,少年初歸。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不經(jīng)意地,哼起許巍那首 《少年》的歌,“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仰望著天空清澈的眼神,想著無限的未來”。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不經(jīng)意地,想起高中那三年的讀書生活,想起那個懵懂求學的少年。在他的身邊,曾有一群投合的同學,寒窗挑燈,砥礪共勉,學而不厭;在他的身后,曾有某位儒雅的師長,殷殷教導,苦心栽培,誨人不倦。
直至今日,我依然在人生的路上漫道修行,學習著如何身著白衣,在塵土飛揚的大千世界里,從容獨立,尊崇真善與美,保持風度翩翩。我依然也會感念那位將我領(lǐng)進門的師長,不敢忘卻那份厚重的往日恩情。就像都德先生在1873年,依然會懷想 《最后一堂母語課》上的韓麥爾先生;魯迅先生在1926年,也依然會滿腹深情地,追憶在東京留學期間的藤野先生。
關(guān)于我在高中時代的師長陳洪義,與他的結(jié)緣,當從十多年前開始說起。
那是2004年的夏天,我在湛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簡稱湛師附中,也就是如今的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讀到了高中二年級。由于當時的廣東高考采取 “3+X”科模式的緣故,我選擇了歷史一科,進入了當時的歷史班。機緣巧合,我就遇見了陳洪義老師。那一年,洪義老師31歲,剛過而立之年。1997年,他畢業(yè)于湛江師范學院,在取得歷史學士學位的同時,更以綜合測評第一的成績,獲評當年的“湛江師范學院歷史優(yōu)秀畢業(yè)生”,被推薦到我們相遇的湛師附中任教。
當年的歷史班,因為選修人數(shù)相對較少,還結(jié)合了一些選修地理、藝術(shù)類的同學。那時候,洪義老師初為人父,又是我們歷史科的主課老師,也是負責我們綜合班務的班主任,還是學校歷史學科的教研骨干。身兼多職的他,需要在一副臂膀上同時肩負起教務、家務以及政務的各種責任,事務難免繁重。然而,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對同學們的投入以及對我的關(guān)懷。
時隔多年,每逢校友相聚,桃李芬芳,我依然會慶幸,會感念,在美好的學子年華,遇見了洪義老師的這份偏愛,沐浴著他的春風化雨,與知識為伍,學習成人,逐漸長大。
到城里求學,我是一個農(nóng)民家的孩子,身世平凡。那時候,在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的共識里,讀書似乎是走出村莊的唯一出路。而高考,便是一場在人山人海之中的“突圍戰(zhàn)”。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讀,只為高考那三天的沖鋒陷陣。
也許是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入學以來,我大體算是愛書和好學的。念書的成績,也一直能夠排在班級的前列。高二那年,分到歷史班的我,也很自然地當上了歷史科的科代表,協(xié)助洪義老師的教學工作。那時候,在語、數(shù)、英三大主科之余,我對歷史科投入了較多的熱情與時間。所以如此,一是基于歷史科作為X科的備考必要性,二是基于個人對于歷史的興趣,再者就是洪義老師寄予的期許。
那時候,心性上進,和其它幾位同學一起,我們經(jīng)常得到洪義老師的 “特別照顧”。在高考的備戰(zhàn)時期,洪義老師經(jīng)常會抽出他個人的休息時間,給我們出模擬考卷,傳授答題的思路和技巧。到了周末,他甚至犧牲陪同家人的機會,邀請我們到他的家中,無償?shù)亟o我們補習,進行高考前的強化訓練。為了緩解我們的備考壓力和緊張情緒,洪義老師還特別注意我們的勞逸結(jié)合,讓師母給我們準備許多好吃的,款待如親。我們也會很自然地圍坐到一起,像一家人一樣,看看電視片,聊天談心。那段時間,我甚至覺得,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止于師徒。
在那個青春洋溢的年代,除了備戰(zhàn)高考的沖勁,總還會發(fā)生一些別的事情。那時候,因為和E君經(jīng)常一起去上自習、探討考題,慢慢地,兩心生了情愫,一些小鹿會在懷里亂撞。因為 “感情用事”的緣故,曾有一段時間,我在備考的路上,難免出現(xiàn)了小小的分心。
這一切,包括微妙的,洪義老師都看在眼里。
那是一個上晚自習的夜,臨近高考,我和她都在,大約晚上八點多鐘的樣子,洪義老師像往常一樣來到了課室。他經(jīng)過的時候,我感覺到一只手掌輕輕地落到了肩膀上,我懷著多少有些忐忑的心,跟著洪義老師走出了課室,來到操場旁邊的一棵榕樹下。
我們坐在了榕樹下的一張長木凳上。最初的對話,伴隨著我好一陣子的沉默和多少有些急促的呼吸聲, “沛旺,最近準備得怎么樣?這些天感覺你有點不太對勁,是不是遇到什么心事了?”洪義老師開始說話了,但卻十分地輕聲委婉,柔軟而且緩和,不是想象中的那種直接盤問或者厲聲說教。
可以猜到的結(jié)局是,我主動地交代了早戀的事實和 “錯誤”。那一晚,比起可以坐而論道的師長,洪義老師更像是一位摯友,可以打開所有的門窗,與之促膝談心。
……
2005年的高考,我以全校應屆生總分第一的成績,順利考取了大學,一切近乎功德圓滿。那一年,洪義老師帶領(lǐng)我們,創(chuàng)下了學校歷史學科歷年來的最好成績。
那之后,我接著念了四年的大學,然后步入社會,繼續(xù)著人生的修行,距離當年的高考歲月,已十年有余。這些年來,通過校友聚會和朋友圈的消息,得知洪義老師在歷史教學事業(yè)上的堅守和突破。從日常授課,到發(fā)表論文和專著,其一手開創(chuàng)的 “情思課堂”也已經(jīng)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日,更是喜聞洪義老師成功開辦了省教育廳授牌的 “名師工作室”?;厥着c洪義老師的師徒情誼,我很慶幸,在其門下曾得無私偏愛,蒙受教育恩澤。而洪義老師教過的學子當中,我只是其中的一個。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