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檸聰
(中共中央黨?!”本┖5怼?00091)
孫中山救國主義思想及實踐探析
楊檸聰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海淀100091)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外有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侵略,內有封建主義對人民的壓迫。為了實現(xiàn)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的宏偉愿望,孫中山不僅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殫精竭慮,還為救國理論的探索和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實際建設鞠躬盡瘁。在孫中山150周年誕辰即將來臨和小康社會將要全面建成之際,繼承和發(fā)揚孫中山的救國主義思想,學習他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將有助于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孫中山;振興中華;救國主義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孫中山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而本文旨在探索孫中山救國主義思想內容及其實踐本身對于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并希望通過研究、學習和繼承其救國主義精神,最大限度地把中華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中指出:“現(xiàn)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yè)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1](P311)。顯然,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最忠實繼承者,也是孫中山“振興中華”中國夢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
孫中山雖是一位“生于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的農家之弟[2](P25)。但年輕時,他有幸在檀香山英國圣公會學校,香港黃仁書院和香港西醫(yī)書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別人看來,他完全可以憑借這一點獲得財富并躋身上流社會,“但他卻同窮人在一起,總是為窮人的利益牽腸掛肚”[3](P588)。孫中山在小時候就開始對滿清政治感到不滿,他十歲時就目睹了洋人在中國被搶劫的事實,并不禁為中國只有禁令,而沒有法律保護人民財產的狀況感到無奈。同時,也為天子縱容官吏苛稅百姓而感到悲憤。1883年,他從檀香山返鄉(xiāng)途中被清朝官吏勒索的經歷,更讓他萌生了改造中國政治的信念。1885年,中方在中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后,孫中山正式決定著手研究救亡圖存的道路,即“傾覆清廷,創(chuàng)建民國之志”[4](P229)。而中國腐敗的現(xiàn)實和他早期貧困的生活經歷,以及西方先進的思想,比如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在其著作《進步與貧困》中,所闡述的縮小貧富差距的思想等,都給孫中山的救國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材料。經過后來幾十年的不斷總結和發(fā)展,孫中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國主義理論,并于1924年1月27日,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開始系統(tǒng)闡述。他指出“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5](P1)。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信仰和力量。信仰三民主義就可以產生出極大的力量,而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會讓中國達到“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于世界”的目標[5](P1。
(一)民族主義。孫中山認為用武力造成的團體便是一個國家,而以人種、生活、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等幾個天然力形成的團體便是一個民族。天然力和人為力相互作用形成進化力,進化力中的天然力對民族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人為的力。“這種人為的力,最大的有兩種:一種是政治力,一種是經濟力?!保?](P14)帝國主義便是利用政治力和經濟力去侵略別國的主義。而當時中華民族正遭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這種壓迫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為了擺脫這種危險,中華民族就應當恢復民族主義精神?!懊褡逯髁x就是國族主義”,它是“國家圖發(fā)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5](P26)。在孫中山看來,要想恢復民族主義精神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要知道自己處于極其危險的地位;另一個是要善于利用中國的固有的家族團體和宗族團體組成一個大的國族團體,聚合四萬萬人的力量去喚醒民族主義精神。而想喚醒民族主義精神,使國家變得強大,就不僅要堅持固有的道德,還要恢復固有的智識和能力。孫中山認為國家的強大“起初是由于武力發(fā)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發(fā)揚”[5](P58)。而諸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道德理念便是文化的一種。他曾批判當時橫行于中國的新文化,讓很多無所適從的人“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拋棄”[5](P58)。而當一個中國強大之后,孫中山認為,我們不但要恢復民族地位,還要對世界擔負大的責任,這個責任便是要扶持弱小的民族,抵抗世界的帝國主義列強。因此,他認為想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四萬萬人就要肩負起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的責任,用固有的道德與和平做基礎,創(chuàng)就一個大同之治。而在后來的國民黨一大宣言中,民族主義又明確確立了其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則是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要求中華人民從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奴役下解放出來,擺脫半殖民地的地位,自由獨立于世界,從正面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而后者也承認了中國各民族具有自決權,并明確了要想實現(xiàn)中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就要推翻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大地主與大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才能實現(xiàn)。
(二)民權主義。孫中山認為:“民權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5](P69)民權歸一般國民所共有,但忠于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個人或團體和少數(shù)資產階級除外。“國民不但有選舉權,還兼有創(chuàng)制、復決、罷官諸權”[6](P120)?!懊駲噙\動之方式,規(guī)定于憲法”“以五權分立為原則,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jiān)察五權分立”[5](P70)。而民權的作用“就是要來維持人類的生存”[6](P121)。在孫中山看來,中國并不是外國人認為的思想不發(fā)達而不適用民權,而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權思想,是適用于民權的。隨著民權時代的到來,中國人民應該逐漸將民權運用到中國革命,并建立起人民共和國而代替君主國。
(三)民生主義。孫中山曾回憶說:“如果不是出生在貧農家庭,我也許不會關心民生問題?!保?](P6)他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5](P167)?!叭绻裆凰?,社會的文明就不能發(fā)達,經濟組織就不能改良,道德就會退步,種種不平的事情將會隨即發(fā)生”[5](P197)?!懊裆髁x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5](P167)。但由于社會主義學說紛繁復雜,國人對此很難適從,加上歐美的社會主義學說并沒有能很好地解決社會問題。因此,孫中山則試圖結合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現(xiàn)實,將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辦法。平均地權是由國家規(guī)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和地價稅法,并對私人土地就價征稅,必要時有權將其收買使用的政策;節(jié)制資本則是通過國家調控來避免私人資本企業(yè)影響國計民生的方法。要想通過這兩個政策解決好中國的社會問題,首先要解決好中國的農民問題。因為,當時中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在社會各階級中所遭受的痛苦是最深的。而要解決好農民問題就要給予農民土地,并為其整修水利,讓農民享人生之樂;其次,還要解決好產業(yè)工人的問題。因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涌入,既給中國帶來了早期的工業(yè),也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雇傭勞動工人。而要解決好工人問題,孫中山認為,國家就要為失業(yè)者制定勞工法,并對其廣行救濟,并建立養(yǎng)老、育兒、普及教育和周恤廢疾等制度保障其合法權益。當然,孫中山認為,在“吾國今日之困難”“民窮財盡,舉國枯涸”的情況下,“欲達真正國利民福之目的者”,除了通過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的手段之外,非發(fā)展實業(yè)不可[8](P135)。若實業(yè)日益發(fā)展,則“收益日多,則教育、養(yǎng)老、救災、治療”“皆由實業(yè)發(fā)展之利益舉辦”,最終達到“以國家實業(yè)所獲之利,歸之國民所享”的目的。而要想發(fā)展實業(yè),就要將“天然之富源,如煤鐵、水力、礦油等,及社會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點等,與夫一切壟斷性質之事業(yè),悉當歸國家經營,以所獲利益歸國家之公用”。同時,“現(xiàn)行之種種苛捐雜稅,概當免除”。另外,他也從美國實業(yè)大王駱基化羅(今譯為洛克菲勒)的成功經歷中認識到:“發(fā)展實業(yè)之要素有四:曰勞力也、資本也、經營之才也,主顧之社會也”。但需要指出的是,他認為資本并非金錢,而是能制造產品的機器,也就是“資本即機器,機器即資本。”[8](P133)總之,在孫中山看來,實現(xiàn)民生是國家與社會的意義之所在。人民幸福,國家富強也是孫中山的中國夢之一。
(一)理論實踐。
1.是否革命。百日維新中,?;逝蓪⒆约捍虬绯蔀椤皭蹏摺?,宣傳被統(tǒng)治的各族人民和滿洲政府統(tǒng)治者的利害是一致的,鼓吹“革命者,破壞也”,慫恿眾人不談革命,不思革命。孫中山為了和保皇派劃清政治思想方面的界限,指出保皇派“保異種而奴中華,非愛國,實害國也”,并通過《經同胞書》和《駁?;蕰穬善恼陆衣侗;逝伞懊麨楸;?,實則革命”的謊言,闡釋時滿清政府使中國“要害之區(qū)盡失,發(fā)祥之地已亡”的事實,號召人民只有發(fā)奮為雄,大舉革命,推倒殘腐將死的滿清政府。這樣,百姓才能免于壓迫之苦,國家才能免于瓜分之禍。
2.是否實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認為“中國今民智為萌芽時代”,漢人還無資格享有民權,也不能建立共和政體,只能實行君主立憲,并鼓吹滿清政府實行的君主立憲是民主共和的必然階段。孫中山則批判滿清政府威行專制,民眾不堪其苦,但所幸受世界民主風潮所激,“人智益增,物質發(fā)舒”,人民應當按“天賦人權”的道理去捍衛(wèi)自己的權力,參與到政治生活之中,推翻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并最終建立起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的共和政體國家。
3.是否平均地權。保皇派鼓吹封建主義的土地制度是完美無缺,不可侵犯的,如果社會革命,就會危害“國本”,?;逝蛇€謾罵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是為乞丐、流氓著想,若實行這種革命就會引起“下等社會”的騷亂,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甚至亡國。而孫中山則清醒地提出“文明之福祉,土地歸國民平等享有”,“平均地權”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社會,不是破壞社會秩序,也不是為了部分人著想,而是為了解決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實現(xiàn)人民幸福的必要方法。
(二)政治實踐。
1.推翻封建帝制,建設共和民國。孫中山大學畢業(yè)后,在澳門從醫(yī)被葡萄牙人排擠的經歷,使其感受到由于國家貧弱而遭受外國凌辱的痛苦,于是,他下定決心從“醫(yī)人”逐漸向“醫(yī)國”轉變。早期,在和堅持反清革命和改良主義的仁人志士交流中,孫中山也試圖通過向滿清政府上層提出建議來改革救國。1890年,他在《致鄭藻如書》中建議“興農會以倡革農桑業(yè)”、“立會設局以禁絕鴉片”和“興學會設學校以普及教育”;又著《上李鴻章書》“為生民請命”。但都沒能得到滿清政府上層官僚的采納和重視,這使得孫中山打消了滿清統(tǒng)治階級能自上而下地實行資本主義改良措施,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的幻想,并毅然轉向了以武力推翻滿清政府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帝國主義的傀儡政府,埋葬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國,還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精神覺悟,為此后的民主主義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
滿清政府覆滅后,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并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這標志著封建君主制的終結和民主共和制度的誕生。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當天,發(fā)布《告全國同胞書》和《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其對內方針是要實現(xiàn)民族、領土、軍政、財政和內政的統(tǒng)一,對外方針是消除排外心理,持和平主義與世界各邦建立友好的外交關系,并使中國重回國際舞臺。但隨著同盟會內部渙散和四分五裂,孫中山無力來集中整體力量來領導南京臨時政府走向勝利。特別是臨時政府的財政問題及來自黨內部分人士和帝國主義列強要求其讓位與袁世凱的壓力,使新生的民國政府岌岌可危。因此,孫中山在1912年,2月13日,被迫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將總統(tǒng)職位讓給袁世凱。從而,辛亥革命的果實化為泡影,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tǒng)治又在中國建立了起來,“中華民國”成為了一塊空字招牌,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仍然沒有改變,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仍然使中國人民處于水生火熱之中。
2.聯(lián)俄容共扶助工農。在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之后,孫中山認識到借鑒他國革命成功經驗和團結更多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0年秋,孫中山在上海會見了共產國際遠東局派到中國來的第一個使者維金斯基,并談論了通過電臺與蘇俄建立聯(lián)系的辦法。同年6月,孫中山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玉林進行了三次長談,探討了在工人階級中進行宣傳群眾運動和建設軍官學校的必要性。而蘇俄施行的新經濟政策與民生主義有相似之處,也讓孫中山對蘇俄有了新的認識,并希望通過聯(lián)俄的方式推動中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中國革命事業(yè)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中,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革命口號,并表明愿意聯(lián)合孫中山的國民黨建立民主主義戰(zhàn)線,共同對抗本國的封建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1922年8月,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撮合下,孫中山接受了國共合作的建議,最終在1924年1月20日的國民黨“一大”正式確立了“聯(lián)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重要任務。
(三)經濟實踐。孫中山認為,當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建立起中華民國以后,不僅應當致力于于國家政治建設,使國家贏得獨立、解放和領土完整,還應當著手于經濟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孫中山經過多年考察和借鑒他國的經驗,對工農商業(yè)的建設都有較多的總結和規(guī)劃。其主要的經濟思想見于《實業(yè)計劃》,主要內容有:1.規(guī)劃利用個人企業(yè)和國家企業(yè),建設以上海為基地的東方大港和以廣州為基地的世界港,以及在大沽口和秦皇島之間的深水不凍北方大港;2.修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3.建設東北鐵路系統(tǒng),高原鐵路系統(tǒng);聯(lián)結東方大港的東南鐵路系統(tǒng);聯(lián)結四川、云南、廣西和貴州等省的中國西南鐵路系統(tǒng);由北方大港為出發(fā)點建立北至漠河,西至伊犁、喀什葛爾等八條線路,并連接西伯利亞鐵路的西北鐵路系統(tǒng);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央鐵路系統(tǒng)等。4.整治和建立起揚子江沿線的水路和運河系統(tǒng),以及沿海沿河的商埠及漁業(yè)港。5.發(fā)展與衣食住行及印刷相關的“衣服工業(yè)、糧食工業(yè)、居室工業(yè)、行動工業(yè)”及印刷工業(yè)等。6.發(fā)展煉鐵制鐵工廠,開采與工業(yè)相關的鐵礦、煤礦、銅礦、油礦、特種礦等資源,并形成冶礦業(yè)和機器制造業(yè)共同發(fā)展的格局。7.用機器和科學的方法改良耕地實現(xiàn)農業(yè)生產現(xiàn)代化,通過移民開墾邊疆土地??偟膩碚f,《實業(yè)計劃》是孫中山把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改造為繁榮富強的經濟大國的理論與經驗總結。
(四)社會改良實踐。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之后,十分重視改革舊的社會風俗、風氣。其措施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嚴禁鴉片。孫中山在頒布的《令內務部通飭禁煙文》中指出:鴉片在中國流通100多年,是極大的禍患,“小足以破業(yè)殞身,大足以亡國滅種”。他一方面通過頒布法令禁種、禁吸、禁售鴉片,呼吁“屏絕惡習,共作新民,永血亞東病夫之恥,常保中夏清明之風”[9](P115)。另一方面也通過向倫敦各大報紙呼吁,希望英國能夠“停止不仁之貿易”。2.改變稱呼。孫中山一向認為官員應該是“為眾服務”的公仆,而不應該是“大人”“老爺”,他通過頒布《令內務部統(tǒng)治革除前清官廳稱呼文》,宣布“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3.禁止買賣人口。孫中山在《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和《令廣東都督嚴禁販賣“豬仔”文》中指出,自從法國人權宣言之后,各國法律就遵從自由、平等、博愛之意,規(guī)定人類一律平等,無階級之分。但在清朝,“政治不綱,民生憔悴”,很多人民流離失所,而不法商人將其“轉販外人,牛馬同視、終年勞動、不得一飽”“草菅人命,漠不關心”[9](P252)。而泱泱民國“豈忍視同胞失所,不為拯救?”因此,下令不得再有買賣人口之事,違者將受到處罰,已簽訂買賣契約的,應當解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4.禁止刑訊逼供。孫中山認為,刑罰的程度能足以調節(jié)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即可,不能苛政殘暴。而刑罰的目的是在于維護國家的權威和保障公共的安全。民國司法要發(fā)展,人民生活要得到休養(yǎng)就必須避免刑訊逼供。而且“從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并派專員進行巡視,如有再犯,就應當被奪取官職,交由司法處置。5.禁止賭博。孫中山曾多次要求內務部責成各省都督按照“無論何項賭博,一體禁除。凡人民游飲集會各場所一概不準重蹈賭博舊習。其店鋪中有售賣各種賭具者,即著自行銷毀,嗣后永遠不準出售,責任各地方嚴密稽查。倘有違犯,各按現(xiàn)行律科罪,以絕賭風而肅民紀”的要求禁絕賭博。6.禁止纏足。孫中山認為:“纏足一事,殘毀肢體,阻瘀血脈,害雖加于一人,病實施于子姓?!辈⑶抑率箣D女“深居簡出,教育莫施,世事罔問遑能獨立謀生”[9](P232)。為此,他頒布《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除舊布新,鏟除此等惡俗,如有違禁者,也予其家屬一定的懲罰。7.剪辮。孫中山在《命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令》中指出辮子“易萃霉菌,足茲疾疬之媒,殊為傷生之具”,作為中華民國的新民,應該免去滿清政府的“編發(fā)之制,腥膻之俗”,并“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8.廢除跪拜之禮。跪拜之禮在孫中山看來是落后的封建習俗,它不符合資產階級人權學說。南京臨時政府,雖然沒有公開發(fā)布廢除這種禮節(jié)的命令,但孫中山在當選臨時大總統(tǒng)時向各省代表會議提出過廢除跪拜禮的提議,將跪拜改為鞠躬,從此之后,鞠躬禮變得流行起來。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是孫中山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孫中山不僅具有廣闊的世界眼光,而且還深入調查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古今中外的著作,調查各國經濟、政治的發(fā)展狀況,從中吸取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的經驗,并最終構成了他的救國主義理論——三民主義。他將三民主義指導革命運動,雖然經歷了無數(shù)次斗爭和失敗,但總是毫不灰心地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實踐中修正和補充自己的理論,從而在客觀上更好地適應世界潮流的發(fā)展。而當今把握孫中山對于國家興亡,社會發(fā)展,人民幸福的思想理念,對于我們現(xiàn)階段的建設仍有啟示意義。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孫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孫中山.三民主義[M].湖南:岳麓書社,2000.
[6]孫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宮崎寅藏.宮崎滔天論孫中山與黃興[M].陳鵬仁,譯.臺北:正中書局,1977.
[8]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4.
[責任編輯王占峰]
D602
A
2095-0438(2016)09-0117-04
2016-05-03
楊檸聰(1992-),男,重慶武隆人,中共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