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琴
(作者單位:貴州省水城縣玉舍鎮(zhèn)初級中學 553000)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
?楊亞琴
新的語文課改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這對老師是一次機遇、一個挑戰(zhàn)、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們必須深入思考。
初中語文;教學;新課改[1]。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fā)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
1.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探究”不僅是學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千萬不能課文還未讀懂,就找來課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教師須知知識的遷移不是“見異思遷”,向課外延伸應有“度”的限制,很多時候,將延伸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yè)完成,會更有收獲。
2.教法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或在枝節(jié)問題上爭論不休;有的一節(jié)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沖淡了語文教學的實際任務,難免有“做秀之嫌”。
3.師生關系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對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1.轉變教學思想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這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xiàn)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2.轉變教學模式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十分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老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tǒng)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chuàng)新的一方舞臺?!半S文成形,隨課成形”,可以是“啟發(fā)式”、“自學式”、“討論式”,也可以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輪流過把“教”癮,當然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是少不了的。
3.轉變教學思維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1.優(yōu)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 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fā)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就是分數(shù)。于是考試成了老師的指揮棒,分數(shù)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的雙方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惟分論、惟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yōu)化的過程。
總之,在課改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化發(fā)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自己在專業(yè)上發(fā)展和人生的成長。
(作者單位:貴州省水城縣玉舍鎮(zhèn)初級中學 5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