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對《甄嬛傳》津津樂道。除了口碑、收視、獎項,這部劇播出以后,“甄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跟“孫儷”畫上了等號。一個演員,能遇到這樣一部有分量的代表作,是非常幸運的。三年后,《羋月傳》開播。孫儷如何改頭換面,從后宮走到前朝,演繹史上首位皇太后——羋月,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在這部長達數(shù)十集的劇集里,觀眾在羋月身看到了一股不服輸、不屈從命運的韌勁兒。對于羋月,孫儷的解讀非常理性,她把前朝后宮比喻成一個公司,甄嬛是后宮的部門經(jīng)理,羋月則是CEO,所以肯定不會再去管諸如誰打卡、誰遲到之類的事情。這種對角色的解讀,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了孫儷的人生態(tài)度。孫儷是上海姑娘,上海人給人的印象一直是精明、務實。她不與女星爭艷,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演好戲上面,正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今時今日的孫儷。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出演《甄嬛傳》之前的孫儷身上。早在2003年年初登熒屏拍攝《玉觀音》時,她就已經(jīng)是女主角,還憑借在該片中飾演的緝毒女警安心一角,拿下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獎,提名最受觀眾喜愛女演員獎。那時候,她就已經(jīng)有代表作、有獎項了,那一年她才22歲。
2004年播出的《一米陽光》中,孫儷一人分飾兩角,一邊是冷艷空姐伊愛源,另一邊是律師伊川夏。不抽煙不喝酒的孫儷為了該片中的角色,樣樣都做到最好,因為在劇中戲份太多,孫儷曾經(jīng)連拍三天,拍完倒頭就睡。這時候,孫儷的熒幕形象開始樹立,之后的《幸福像花兒一樣》《新上海灘》《甜蜜蜜》讓她迅速擁有了廣泛的受眾基礎,這個圈子也給她留了一席之位。
作品和演員的緣分,有時是一種天時地利的迷信。如果沒有遇到《甄嬛傳》,孫儷的調(diào)整期可能會更長,也更艱難。然而幸運之神總是偏愛有實力和準備的人,接到《甄嬛傳》劇本的孫儷,如同一部性能優(yōu)越的機器充滿了電,一下子就發(fā)揮出了最好的狀態(tài),帶來了登峰造極的表演。孫儷版的甄嬛,如同跟著劇中人活了一遍,被人物附了體。
接下來的幾年,孫儷接戲都是走少而精的路數(shù):要么不接,接了就必定是收視口碑雙豐收,也容易成為獲獎大熱門的作品,接一部就是一部。
孫儷把自己的名字打造成了這個圈子里的頂級奢侈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戲外的孫儷,同樣把自己修煉成了“人精”。
意林繪閱讀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