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妮
我到三豬的學校去做義工,看到他班上有個小男孩吃手吃得很厲害,上課時左手大拇指幾乎一直放在嘴里。偶爾他把手拿出來,可以看到大拇指已經變得慘白腫大,指甲極短,縮在肉里,孩子好像不知道疼一樣,不一會兒又把手指放進了嘴里。
班主任向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反映了這個孩子的情況,心理咨詢師來到班上觀察了兩次之后,把這個孩子的家長請到了學校。
針對孩子吃手問題,她給孩子媽媽的建議如下:
1.給孩子買一種運動用的飲水杯,杯口是塑料吸嘴,只有使勁咬住吸嘴才能喝到水;
2.讓孩子用吸管喝水、喝飲料;
3.給孩子帶一種可以咬著玩的項鏈,項鏈墜是塑膠材料圓柱形的,咬著和手指的口感很像。
4.給他買各種口香糖,讓他大量地嚼口香糖。
5.給孩子吃牛肉干等需要使勁咀嚼的零食。
心理咨詢師向家長解釋這么做的目的時說:上面這些做法會減少孩子吃手的頻率,卻不是為了矯正孩子,而是不希望班上其他同學因為他吃手而笑話他、不和他玩,怕他因為吃手太多影響了交朋友,所以用這些方法去或掩飾或替代他吃手的行為,根本上是為了轉移其他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中國父母在遇到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會專注在怎么去糾正孩子,而美國老師卻強調保護孩子的自尊,不因為孩子的習慣影響他的社交和還有心理健康。
那個老師還說低齡兒童吃手是很常見的行為,還有的孩子咬衣服、咬被角,有的女孩子咬自己的頭發(fā)梢……這些孩子有可能在緊張的時候用咬東西來緩解情緒,還有可能就是口唇發(fā)育期沒有過渡好。不過不管原因是什么,孩子如果有這個需要,父母就要想辦法滿足它,可以用某些替代物,或者給孩子更多的有效陪伴等方式幫助孩子,絕大多數孩子過了五歲就不再吃手了。
父母一定不能因為孩子吃手去批評否定孩子,更不能打罵懲罰,那樣會把孩子表面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創(chuàng)傷。
她說這個行為本身并不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嚴重的影響,可見的壞處是會對拇指皮膚不好,還有就是對牙齒不好,換牙的時候容易造成新牙長歪。
隨后她給了家長一張美國牙醫(yī)協(xié)會針對孩子吃手給學齡家長的建議:
1.在孩子不吃手的時候表揚他而不是在孩子吃手的時候懲罰他;
2.如果孩子吃手是由情緒緊張、缺乏安全感引起的,那么去解決那個引起孩子焦慮的問題、安慰孩子;
3.如果孩子吃手是因為無聊,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
4.只有在上面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才考慮給孩子手指上貼創(chuàng)可貼提醒、晚上給手戴上手套或者襪子睡覺。
我想起國內的父母給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抹藥水來對治孩子吃手,遂向心理咨詢師請教這樣做是否合適。她回答說父母那么做不合適,會影響孩子對外面世界的信任,容易給他心理留下陰影。孩子幼小的時候吃手可以用安慰奶嘴來滿足孩子,幼兒期和學齡前后,大人多給孩子安撫和愛會更積極有效。
她說,孩子反復出現的行為背后一定有著某種心理上的需求,學校在這方面能做的其實很有限,需要父母更多地去關注孩子,透過表面的行為挖掘到本質問題,找到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訴求,努力去解決問題、滿足孩子,才是治本之道。
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愛護和善意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