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巧
?
古代與官場風波有關(guān)的離婚
文/李曉巧
現(xiàn)代社會中,離婚多數(shù)是因為婚姻雙方性格不合、家庭矛盾或婚外情等所致;而在中國古代,婚姻更多體現(xiàn)著雙方家族的利益,政壇風波、官場變動常會導致棒打鴛鴦,使一些婚姻瞬間破裂。皇權(quán)力量強令夫婦“離婚”
《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三記載,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權(quán)臣徐孝嗣被昏庸的齊帝蕭寶卷賜酒毒死,政壇發(fā)生變端。原先,“南徐、兗二州刺史江夏王(蕭)寶玄娶徐孝嗣女為妃”,齊帝鏟除徐孝嗣后,下旨給江夏王蕭寶玄:“詔令離婚”。本來江夏王夫婦關(guān)系挺好的,但是,皇權(quán)大于天,雖然“寶玄恨望”,還是不得不同王妃“離婚”。
然而,事情還沒有完。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崔慧景反叛朝廷,被皇帝逼令離婚的蕭寶玄挾恨于京口“開門納(崔)慧景”,并隨叛軍進攻京城。后來,叛軍兵敗,蕭寶玄也被處死。1500多年前的這場因政治風波而起的離婚案例,于家于國于個人都是悲劇。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與堂兄楊瓚關(guān)系一直不好,楊瓚的老婆是前朝北周高祖的妹妹順陽公主,她與隋文帝的老婆獨孤皇后更是針鋒相對。于是,史上潑辣有名的獨孤皇后就攛掇自己老公下行政命令叫楊瓚把老婆給休掉。但是,楊瓚這個人挺拗的,不肯同妻子離婚。結(jié)果,在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秋,八月,(楊)瓚從帝幸栗園,暴薨”(《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本來很強壯的一個人,跟皇帝出個差,眨眼間就病死了,所以,“時人疑其遇鴆”,懷疑他是被毒死的。順陽公主這婚沒離,但丈夫沒了。
公元604年,隋煬帝即皇帝位,將大臣柳述、元嚴撤職流放。柳述的老婆是隋煬帝的妹妹蘭陵公主楊阿五,于是,“帝令蘭陵公主與述離絕,欲改嫁之”。蘭陵公主對老公一往情深,“公主以死自誓,不復(fù)朝謁,上表請與述同徙?!彼鍩鄞笈9髟趹n憤中去世,時年32歲,“臨終,(蘭陵公主)上表請葬于柳氏。帝愈怒,竟不哭,葬送甚薄”(《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
歷史上,因為婚姻一方勢力衰敗,另一方主動提出斷絕婚姻關(guān)系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如,晉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皇后賈南風陷害太子司馬遹謀反,昏庸的晉惠帝聽信賈皇后的話,“廢太子為庶人”,將太子和太子妃王氏,以及太子的三個兒子一起“幽于金鏞城”。
太子妃的老爸極具政治敏感性,立即向皇帝上疏,請求其同意自己的女兒與太子離婚。碰到如此識相的大臣,賈皇后當然同意,“(太子)妃慟哭而歸”。
這個上疏奏請女兒離婚的老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清談家、西晉末年的重臣王衍,為人滑頭、勢利。幾個月后,太子寫信給前妻王氏,說了賈皇后陷害他的實情,“自陳誣枉,妃(王氏)父(王)衍不敢以聞”。作為朝中重臣、太子岳父,王衍明知太子被誣陷,竟然熟視無睹,可謂冷酷至極。不過,如果當時太子妃王氏沒同太子離婚的話,其性命恐怕的確難保。不久,太子的母親以及太子的側(cè)室、長子連同太子本人都被謀害了。
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權(quán)臣曹爽的堂弟媳婦是夏侯令女,當公元249年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后,很多原本依附曹爽的人紛紛轉(zhuǎn)向,夏侯令女的父親也決定同曹家斷絕婚姻關(guān)系,“強迎以歸”。又如,公元710年,唐睿宗父子與太平公主一起推翻了韋后、安樂公主的政治勢力。秘書監(jiān)卞王李邕的老婆崇國夫人是韋后的妹妹,為了向新統(tǒng)治者表忠心,“(李)邕殺其妻,送首於朝,議者鄙之”。對于李邕為討好新主子而殺老婆的行為,時人以及后世都極其鄙夷。
當時殺老婆表忠心的還有一個高官,名叫竇懷貞,“御史大夫竇從一(竇懷貞)各手斬其妻首以獻”(《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因為,竇懷貞曾依附皇后韋氏,娶了皇后的乳母為妻,當韋皇后勢力消亡后,他也毫不猶豫地像李邕一樣把老婆的頭斬下來獻給了新權(quán)貴。竇懷貞后來與太平公主結(jié)為朋黨,官至宰相。公元713年,唐玄宗在太平公主圖謀政變前先發(fā)制人,誅殺太平公主黨羽,竇懷貞畏罪自殺,唐玄宗下令戮其尸,改其姓為“毒”。面對變局也有堅定的婚姻捍衛(wèi)者
盡管封建時代政壇變幻莫測,影響了很多婚姻,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讓人敬佩的婚姻捍衛(wèi)者。
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后,當14歲的漢平帝被王莽毒死后,沒多久,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于是,漢平帝皇后就成了定安公太后。那時“太后”的年齡還不到二十歲,到底是自己的女兒,王莽不忍心下毒手,想讓其徹底與漢朝皇室斷絕關(guān)系,“乃更號曰黃皇室主”,還為她物色了新女婿,讓其改嫁。但是,王莽的女兒堅決不肯,“后(王莽的女兒)大怒,鞭笞其旁伺御,因發(fā)病,不肯起”。王莽只好作罷。
隋文帝的大女兒楊麗華是后周天元皇帝的皇后,在隋文帝奪取后周江山后,改封其為樂平公主,隋文帝“欲奪其志”,讓其改嫁,但是,“公主誓不許”,心有愧疚的皇帝父親沒有再多干涉。
宋代錢易的《南部新書》記載:唐朝書生鄭致雍曾向官員崔相遠的女兒求婚,崔家見小鄭年輕有為,便答應(yīng)了。天有不測風云。后來,崔家被朝廷抄家,“女則填宮”,意即崔小姐被送進宮廷當仕女。后來,崔小姐因生病正好借機出宮,鄭書生得知崔小姐出宮的消息后,并不嫌棄她,立即“復(fù)續(xù)舊好,親迎之禮,亦無所闕”。鄭書生不因女方家族淪落而毀除婚約,依然明媒正娶了崔氏。好人有好報,后來,鄭致雍科舉奪魁,兩人一生婚姻美滿。這樣的事例算是十分完滿了。
歷史是面鏡子。封建時代,在家族政治地位發(fā)生變化時,其成員的婚姻也隨之變化,但是,那些“不以盛衰改節(jié)”“不以存亡易心”的堅定的婚姻捍衛(wèi)者常常被人夸贊,甚至百世流芳。
摘自《都市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