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苓
旅行,是為了讓生命不一樣。
王爾德說:“很多人30歲就死了,因為他們一直重復同樣的生活?!钡惺裁崔k法呢?我們就是要每天起床——吃早餐——上班——休息——吃午餐——下班——回家吃晚餐——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睡覺……日復一日,過著有如錄像帶循環(huán)播放的日子,過著平淡如黑白片的日子。
除非去旅行:從早到晚,旅程中的每一天,你都在不斷地遇見驚訝、驚奇、驚喜……甚至喜出望外。你看見的、聽見的、觸碰的無一不是新的,甚至連空氣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是一天24小時,旅行會讓你有著特別鮮明的記憶,烙印在你原本乏善可陳的記憶中。旅行中“播放”的“影片”,是彩色的。
一年將盡,你會去回顧、留念,甚至“反芻”的,多半也只有那幾次多彩的旅行而已。
而且你去了不一樣的地方,遇見了不一樣的人,接觸到了不一樣的思想、習俗、觀念、文化……你終于知道“世界之大,大大不同”:原來有那么多人過著和我們不一樣的生活,抱著和我們不一樣的信念,擁有和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而且很有可能活得比我們更好。
如果你接受了這世界那么多的不一樣,那你又怎么可能接受不了我們身邊的不一樣?不管人們怎么想、怎么做,都是我們應該尊重、欣賞,而且是欣然接納的。
不一樣的旅行,把你的“我執(zhí)”消滅了,不再堅持一定要怎樣、一定可以怎樣……你的胸襟隨著你的目光更加廣闊,你越發(fā)能含笑地看慣世上的種種變化,不驚不詫,因為所有心情的悸動與波蕩,在旅行中早已接二連三地考驗過你了。
除了讀書,除了旅行,你不可能把自己“變大”,因為你的所知有限,你的所聞有限,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只有背上背包,打開大門,走向這永遠新奇的、不可知的世界,你才能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汲取新的經(jīng)驗,獲得新的體悟……當你風塵仆仆地回家時,你已經(jīng)是一個不一樣的人了。
在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術館的畢加索展館,一位只有小學學歷的旅友,正向身邊的伙伴解說畫家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風格,有人忍不住質疑他的學歷和見聞,他只笑笑說:“沒什么,我只是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畢加索美術館聽導游講過一些而已?!?/p>
只是這樣而已,就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了。為了不那么早“死去”,為了讓自己“變大”,為了能容納世上更多的“不一樣”,我們必須不斷地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