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江蘇省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初級中學,215200)
跳繩和50m 快速跑都是體育中考的必考項目,而且跳繩是具有較高鍛煉價值的一項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為此,筆者設計跳繩課課練:快速跳繩30s,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連續(xù)跳繩2min,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花樣跳繩練習,發(fā)展學生的反應能力;雙飛跳,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不管怎么跳,都能夠鍛煉學生的手臂力量,對快速跑的擺臂有很大的幫助)這樣反復練習,既提高了跳繩成績,又全面鍛煉了學生身體。50m短跑在常規(guī)教學中占的分量也比較大,但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學生的短跑成績提升較慢,主要原因是短跑練習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于是筆者一直思考“如何采用輔助手段,開發(fā)體育器材的多元價值進行組塊教學,實現一物多用,既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運動成績”,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跳繩的運用進行了研究,認為跳繩簡單易學,人人都喜愛,把它合理運用到快速跑練習中效果不錯。下面就采用跳繩這一簡單的運動器材對短跑練習進行組塊教學的應用與廣大同仁共享,希望能給同仁們一些幫助與啟示。
課錄一:在一節(jié)快速跑教學中,教師講解快速跑擺臂動作要領:以肩為軸前后擺動。學生看似明白,而且也很努力地按教師說的去做,但在練習時有的學生還是左右擺動;有的學生只有前擺,且后擺幅度較??;有的學生甚至以肘為軸擺動。于是,教師強調重點,讓學生聽口令原地反復練習,但收效甚微。
單純聽口令反復練習擺臂學生根本沒什么感覺,到底擺到哪里才是最佳的,特別是后擺,學生自己很難控制。于是利用跳繩按學生的運動能力分組(技術好的可幫助技術差的),讓學生三人一組協(xié)同練習(見圖1),兩個學生拉住繩的兩端與肩齊平,一個學生在繩中間練習擺臂,后擺手臂要碰到繩子,這樣學生有了感覺,后擺幅度大大提高,也糾正了學生左右擺動的錯誤動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圖1
課錄二:師:“同學們,下面聽老師口令練習高抬腿,注意大腿要抬高,盡量跟地面平行?!庇谑牵處熆诹钪笓],學生跟著口令練習。但是有的學生的腿像是掛了鉛塊一樣總也抬不高,有的學生索性把上體后仰以便抬高大腿……
高抬腿是跑的專門性練習中的一項,對提高步幅有較大的幫助,所以教師在跑的教學中經常讓學生練習,但學生的大腿總抬不高,再提示也沒多大效果。于是利用繩子按能力和身高進行組塊教學,讓學生三人一組,兩個學生拉住繩的兩端放在髖部位置,一個學生在繩中間做高抬腿,大腿要碰到繩子(見圖2),這樣一來,學生對高抬大腿有了感覺,練習起來也帶勁了,就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無形中三人會互相比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圖2
課錄三:在途中跑時,教師一直在邊上大聲喊:“加大步幅,加快步頻。”但學生還是無動于衷,自顧自地跑?!袄蠋煟乙驯M力按您的要求做了,覺得自己步幅挺大的。”是的,不是他們不想加大步幅、加快步頻,實在是因為他們自己感覺不到,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盡力地跑了。
步頻與步幅是影響速度的決定性因素,因此,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利用繩子搭成距離不同的格子(因人而異),練習步頻時兩繩之間的距離可以控制在50~100cm之間,讓學生盡量快地跑過格子(不能踩到繩子);練習步幅時,兩繩之間的距離可以控制在170~230cm之間,按性別、身高進行練習,讓學生在不踩到繩子的同時快速通過格子(見圖3)。反復練習,加深學生感覺,形成動力定型,逐步改進快速跑技術。
圖3
課錄四:在一節(jié)蹲踞式起跑教學中,教師問學生:“你們覺得蹲踞式起跑技術中的難點是什么?”學生:“起跑與疾跑的銜接?!苯處煟骸笆堑?,起跑與疾跑銜接要自然,那怎樣才是銜接自然呢?”學生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教師:“要銜接自然,身體就要慢慢抬起,不要一跑出去身體就‘騰’地馬上抬起,懂嗎?”學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墒窃诰毩晻r還是老樣子,學生:“老師,不是我不想做好,是我控制不住?!?/p>
在基層短跑起跑教學中,學生(尤其是女生)抬體過早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多次提醒也沒用,因為學生根本沒感覺。利用外物限制的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抬體過早的問題。
具體方法:學生三人一組,采用同質分組教學(按學生身高進行分組),兩人站在起跑線前方80cm處平拉一根繩子放腰間或髖部(因人而異),限制學生過早抬體(見圖4)。這樣一來,學生有了感覺,跑出去后不能碰到繩子,反復練習后,固定了動作,也就改掉了過早抬體的問題。
圖4
圖5
圖6-1
圖6-2
1.踩龍尾:兩人一組面對面站好,一人拿著繩子的一頭,左右“扭動”繩子,另外一人盡量用腳去踩住繩的另一頭,記錄在規(guī)定時間內踩住的次數,然后兩人交換角色,踩住次數多的勝出(見圖5)。
2.揪龍尾:兩人一組面對面站好,一人把繩子卷好夾在后面褲腰上,另外一人盡力去揪對方的“尾巴”,有“尾巴”的學生盡量不讓對方揪住。揪住以后互換角色(見圖6)。
(六)利用短繩發(fā)展力量素質的游戲
按學生能力和性別進行分組組塊,兩人一繩,互拴腰間,拉直繩子,兩人拉住繩子一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和反應能力拉緊、放松繩子,使對方移動,先移動的一方為輸。這樣既鍛煉了反應能力,又練習了手臂力量和平衡能力(見圖7)。
圖7
另外,還可利用繩子進行快速跑的限距練習,來增加練習密度。如利用繩子作起跑線和終點線,然后按能力和性別組塊練習,進行競賽活動,大大提高了運動成績。
開發(fā)器材的多元價值是現代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既能充分體現器材的價值,簡化課堂,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合理利用器材的多元價值既可以節(jié)省器材,充分利用器材,又能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技能的學練過程中體驗運動的快樂,享受體育教學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