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格曼的電影《呼喊與細語》塑造了四位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用一種驚心動魄的方式表現了女性的渴望與痛苦,表達了伯格曼對人性的質疑與失望,同時提出了救贖人性的力量是愛。
關鍵詞:伯格曼 人性 救贖 愛
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一位出色的導演,其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是電影史上的一座高峰。伯格曼的電影有各式主題,如童年記憶、宗教、性與愛等,這些都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本文所探討的電影《呼喊與細語》,被認為是伯格曼最偉大、最令人深省的電影,原因就在于他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無奈、痛苦與缺失。
一、無法實現的渴望
叔本華認為,人類有著無窮無盡的欲望,一個欲望滿足了會導致更多的欲望產生,因此人生充滿了掙扎和痛苦,“人最大的罪惡就是,他誕生了”?!逗艉芭c細語》中,艾格尼絲三姐妹都有著她們自身各自的渴望,這些渴望或從童年時已產生,或從青年時產生,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和轉變,一直被壓抑的渴望爆發(fā)了。
當艾格尼絲病重即將離世時,她回憶起小時候自己常常會遠遠地跟在母親后面,偷偷看著母親,“因為我愛她,愛的程度到了猜疑這么一個極端”,即使母親已經去世二十多年,艾格尼絲的腦海中仍然每天都會出現母親的美麗、溫柔、憂傷。艾格尼絲希望能像妹妹瑪利亞和母親那樣有著永遠說不完的悄悄話,然而母親卻沒有給艾格尼絲所渴望的母愛。在艾格尼絲死后靈魂無法離去時,她發(fā)出的嗚咽聲喚醒了姐妹們,當她要求姐妹們擁抱她度過痛苦時,卻被無情地拒絕了。艾格尼絲一直所渴望的母愛、親情,都無法在有著血緣關系的母親和姐妹們身上獲得,最終只有仆人安娜給了她溫暖的懷抱。安娜后來在看艾格尼絲留下的日記時,發(fā)現艾格尼絲寫下了一段她感覺很美好的回憶:在艾格尼絲生病后,卡琳和瑪利亞來看她,有天她覺得身體不錯,就和姐妹們一起在外面散步,當她們看到孩提時玩的秋千,就突然笑起來奔向秋千,她們三個坐在秋千上聊天,“就像三個要好的小姐妹”,她最愛的人都和她一起?!熬拖袢齻€要好的小姐妹”,其實就暗示了艾格尼絲已經意識到她們不像小時候那樣親密和友好了,這一切都如同假象,是艾格尼絲在自欺欺人。盡管卡琳和瑪利亞是艾格尼絲最愛的人,可諷刺的是,這兩個姐妹都不愛她,只有安娜給予了艾格尼絲想要的愛,盡管這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艾格尼絲的“戀母情結”,并不是一種異性情結,電影中父親這一角色幾乎沒有出現,對男性的刻畫也很少,而著重突出了影片中的四個女性形象。伯格曼渴望童年時能與母親和諧相處的愿望,可以從艾格尼絲身上看到。伯格曼如果用男性角色會更易于表現自己的愿望,可他偏偏選用了女性角色。由此可見,伯格曼認為女性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情感,她們的內心生活不是依賴或反映男性的。
二、超越生死的痛苦
影片一開始,導演伯格曼以一個特寫鏡頭來表現艾格尼絲病發(fā)時臉上痛苦的表情,讓觀眾仿佛也能感受到同樣的痛苦。疼痛過后,艾格尼絲起床在日記本上寫下:“星期一早晨,我在痛苦之中?!彪娪伴_頭就將艾格尼絲身體上的痛苦表露無遺了。之后某一天,艾格尼絲病發(fā),痛苦不已,不斷抽氣,讓觀者看了連呼吸都覺得疼痛。伯格曼把艾格尼絲肉體上的痛表現得淋漓盡致。艾格尼絲最后一次發(fā)病,她不停地痛苦大叫,呼喊著“有沒有人能救救我”,并不斷捶打自己的胸口,不多久她便死了。牧師來做禱告,跪在艾格尼絲旁邊,一邊流淚一邊說道:“希望你將我們極大的痛苦聚集到你的身軀里,希望你與生俱來的苦難,在死亡之后能消散……請你為我們這些被拋在黑暗中的人祈禱,為我們這些留在悲慘的塵世中的,生活在冷酷空虛的天空下的人祈禱……懇求上帝寬恕我們,懇求他給我們自由,讓我們從焦慮和疲倦中脫離出來,從擔憂和恐懼中脫離出來,懇求他給我們的生命賦予意義,艾格尼絲,你承受了這么久的痛苦,你是最合適的人,把我們的愿望告訴上帝。”牧師所流的眼淚,看似在為艾格尼絲的離去而傷心,實則是為自己身處痛苦之中而哭泣。安娜因女兒的去世而痛苦,她把自己的愛轉移到了艾格尼絲身上;瑪利亞因空虛寂寞而痛苦,她的丈夫也因其出軌而嫉妒痛苦;卡琳因虛偽的人生而痛苦。這些人都在痛苦中活著,即使死后,艾格尼絲仍在痛苦著,不僅要帶著自己的痛苦,同時還要帶著其他人的痛苦。
艾格尼絲死后的一天半夜,安娜聽到有人在哭泣,后來發(fā)現原來是死了的艾格尼絲在哭泣。艾格尼絲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可是我不能睡過去,我不能離開你們,我太累了。我太累了,誰能幫幫我?”所有人的痛苦都聚集在艾格尼絲身上,使她太累以致無法離開。這時候艾格尼絲要求卡琳過來握住她的手,給她一絲溫暖,和她待在一起直到這恐怖結束??墒强找豢诰芙^了:“沒人會聽你的吩咐,我還活著,我不想牽扯到你的死亡中去。如果我愛過你,我或許會,但我并不愛你。你讓我做的事情是令人厭惡的,我現在得離開你了。”被卡琳殘忍拒絕后,艾格尼絲轉而要求安娜把瑪利亞喊過來?,斃麃嗊^來時,雖然嘴上說著小時候姐妹們抱在一起的事情,可是當艾格尼絲要抱她的時候,她卻十分害怕地大叫起來,最終瑪利亞也離開了。痛苦的艾格尼絲,最后在安娜的懷抱中第二次死去。
叔本華認為要想沒有痛苦,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出生,而人要解脫痛苦,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立即死去,這是根本的解脫方法。艾格尼絲不僅僅承受著肉體的痛苦,還承受著心靈上的痛苦,這種痛苦直逼靈魂深處,這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痛苦,因此即使艾格尼絲死后,她的靈魂也無法安息,無法擺脫痛苦。
三、救贖人性:愛
在《呼喊與細語》這部影片中,女性的身體多次被展示。安娜的身體是豐滿和母性化的,她不像卡琳那如同失去希望源泉的干癟身體,也不像瑪利亞那散發(fā)著淫靡的身體,而是如同圣母般的圣潔。影片中安娜曾兩次露出她的乳房,讓艾格尼絲躺在她的懷抱中來獲取溫暖,如同孩子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安然入睡,充分突顯出安娜的身體代表母性的豐饒。
觀者可以發(fā)現,安娜在整部影片中,對白極少,是最為沉默安靜的角色。她的仆人身份賦予了她耐心和恬靜的性格特點,她就像旁觀者一樣在窺探三姐妹的秘密,親眼目擊她們的痛苦、掙扎。盡管安娜有著喪女之痛,但她并不像三姐妹那樣因痛苦而呼喊,她把對孩子的愛轉移到了艾格尼絲身上。安娜每天起來都會禱告,感謝她還活著,因為對生活的知足、內心的滿足使她不空虛。艾格尼絲死后,卡琳和瑪利亞迫不及待地要和丈夫離開,對于安娜,她們則打算給點錢就打發(fā)她走,還裝作大方地讓安娜挑選一樣東西帶走。
導演安排這樣一個具有母性化的形象,目的就是為了拯救這些活在痛苦中的人。艾格尼絲死后,牧師做禱告時說了一段話,其中當他說到這句“愿他能讓他的天使,消除你在塵世的痛苦”時,本來導演對于眾人的鏡頭都是一掃而過的,卻突然給了安娜一個特寫鏡頭,似乎在暗示著,上帝的天使其實就是安娜。安娜一直默默地在這些人中,在一群貪婪、自私、冷酷的人中,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導演塑造這樣一個形象,就是暗示安娜即拯救世人的天使。這個天使,就是要消除活在塵世的人的痛苦。而安娜用什么消除塵世的痛苦呢?那就是愛。
雖然安娜可以用自己的愛來拯救活在痛苦中的人,如艾格尼絲,卻不能拯救卡琳和瑪利亞。因為艾格尼絲愛母親,愛卡琳和瑪利亞,所以安娜能用愛來拯救她。而卡琳和瑪利亞,以自我為中心,自私殘忍不懂愛,在自己的姐姐艾格尼絲死后也沒有一絲留戀,只想趕緊離開。這種人只能永遠活在痛苦之中,同時又得極力掩飾這種痛苦。
伯格曼認為:“愛是唯一能夠拯救人類的力量,但是愛的匱乏是人類在文明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比祟愖罱K還是沉淪在欲望中,不斷在痛苦中掙扎直至死去。
參考文獻:
[1] 英格瑪·伯格曼.伯格曼論電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梁明、李力.電影色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5] 李啟軍.理論穿行:從文藝審美到影視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 李靜.伯格曼電影中的母親形象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 孟凡偉.叔本華悲觀主義思想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 潘汝.身體在時間中的呼喊與細語——關于影片《呼喊與細語》的再讀[J].上海大學學報,2011(4).
[9] 龐婷婷.鏡像背后的真相——伯格曼電影《喊叫與耳語》美學分析[J].文藝學研究,2007(3).
[10] 王玉良.不做男性凝視的原料——英格瑪·伯格曼電影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08(24).
作 者:陳婉均,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與大眾文化。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