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塑令實施7年名存實亡 有超市靠賣塑料袋年賺千萬
據(jù)報道,節(jié)假日期間是塑料袋使用的高峰期,而“限塑令”在我國實施七年多以來,效果并不明顯。為減少使用塑料袋產(chǎn)生的污染,多地提倡使用“環(huán)保袋”、“菜籃子”,甚至推行“禁塑令”,試圖破解塑料袋的難題。
雖然2008年6月1日出臺了“限塑令”,禁止生產(chǎn)、銷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但這一規(guī)定如今似乎逐漸被人們遺忘。不僅集貿(mào)市場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大行其道,商場、超市內(nèi)大量的免費塑料袋也讓限塑令的執(zhí)行效果大打折扣。有統(tǒng)計顯示,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4億噸,中國消費6000萬噸以上。在很多消費者看來,相比便攜的需求,塑料袋幾毛錢的成本感受不明顯,在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甚至淪為了“賣塑令”。
“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讓賣塑料袋的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尷尬不能不引起社會各方深刻反思。通過收費限制使用,有兩個因素不能不考慮,一是需求價格彈性,彈性大的話,確實有可能大幅度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彈性小的話,則只能為消費者增加負擔,卻無法減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費者付費以后,會產(chǎn)生代償心理,使用起塑料袋來反而會更理直氣壯,從本質(zhì)上講,是與禁塑令的環(huán)保目的背道而馳的。同時,“限塑令”之所以在執(zhí)行中有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配套措施的缺席。目前,“限塑令”在執(zhí)行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替代品環(huán)保購物袋價格太高,消費者難以承受。多數(shù)替代品平均售價3~5元,有的檔次更高,定價也更貴??梢韵胍?,這樣的價位很難讓普通人接受。
“限塑令”的生效有賴于公民自律,而公民的自律有賴于政府的引導和善意的政策。但事實是,“限塑令”頒布七年多來,我們只是在每年特定的時間才會因為媒體的回顧想起這條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