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衛(wèi)利
黃崖底戰(zhàn)斗是八路軍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于1937年11月2日在山西省昔陽縣東南的黃崖底,充分利用兩側絕壁地形,采取兵力誘敵、火力殲敵的手段,成功對日軍實施的一次伏擊戰(zhàn)斗。此戰(zhàn)也是一次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作戰(zhàn)背景
1937年10月,日軍第一O九師團在師團長岡重厚中將的率領下向晉東南進犯,逼近娘子關、九龍關一帶。國民黨國第26、第27路軍等進至娘子關地區(qū)倉卒組織防御,但未能有效地阻止日軍進攻。在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取得七亙村戰(zhàn)斗首次勝利的同日(10月26日),國民黨軍隊放棄娘子關地區(qū),全線潰逃,向西南撤退,陽泉至太原一線處于無人防守的狀態(tài)。戰(zhàn)局隨之驟然變化!日軍沿著正太鐵路線及其兩側猖狂西進,苦戰(zhàn)20天的忻口戰(zhàn)役的戰(zhàn)果付之東流。30日,日軍占領陽泉、平定,并沿正太路及其南側大道向榆次進犯,直指山西省會太原。
當一二九師于10月28日再戰(zhàn)七亙村之后,迫于晉東戰(zhàn)局危急情況,八路軍總部率第一一五師師部及第三四三旅由五臺山地區(qū)南下進至正太路壽陽以南地區(qū),并指揮第一二九師和一一五師主力,積極打擊沿正太鐵路及南側西犯之敵。為打擊一O九師團,遲滯其西犯,第七六九團在徐向前副師長率領下奉命歸建,于10月30日到達昔陽地區(qū)與主力會合。一二九師堅決執(zhí)行朱德總司令關于“在敵人后面抓住它”的指示,由師長劉伯承親率第三八六旅3個團于10月31日進至昔陽東南的鳳居村、鞏家莊地區(qū)。
作戰(zhàn)籌劃
11月1日,一二九師偵察獲悉:日軍第一O九師團要經(jīng)昔陽向榆次進犯,其一三五聯(lián)隊將由九龍關向昔陽進犯。據(jù)此,一二九師決定尋找戰(zhàn)機痛擊日軍。劉伯承師長分析地形后認為,日軍由九龍關、東冶頭鎮(zhèn)進犯昔陽必須經(jīng)過昔陽以東的南、北界都和黃崖底,而這一帶河谷便于埋伏部隊。特別是黃崖底兩側均是絕壁,雖不易對敵發(fā)起沖鋒,但非常利于對敵進行火力伏擊。于是決定在黃崖底對敵進行伏擊,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團擔任主攻,七七二團擔任掩護,向伏擊地域開進。隨后,陳賡旅長帶葉成煥、徐深吉等人,到黃崖底一帶對周圍地形進行實地勘察。
綜合判明情況后,劉伯承師長作出具體作戰(zhàn)部署: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團于黃崖底以南鳳居村設伏,占領附近北山一線陣地,對敵人進行正面攻擊,并派出小分隊與敵保持接觸,把敵人引誘到黃崖底予以殲滅。第七七二團于黃崖底以東鞏家莊一帶高地設伏,對敵人實施側擊,協(xié)同七七一團聚殲敵人,并以少數(shù)兵力對黃崖底村進行游擊警戒。師指揮所設在黃崖底附近的一個山頂?shù)暮髠?,師炮兵營一連隨師指揮所行進,負責遏制敵人火力。伏擊部隊于11月2日凌晨6時前完成一切戰(zhàn)斗準備。
作戰(zhàn)經(jīng)過
小股兵力誘敵進,伏擊圈內(nèi)殲兩連
11月2日凌晨,山里薄霧尚未散開,日軍一O九師團第一三五聯(lián)隊1個大隊800余人縱隊行進至南界都。第七七一團按計劃派出小分隊對敵進行騷擾引誘。小分隊與敵接觸、短暫交火后,便利用地形節(jié)節(jié)抵抗,且戰(zhàn)且退,而日軍立即派出2個連兵力進行追擊。七七一團小分隊佯敗,向黃崖底以南的鳳居村西北高地退卻,憑借險要地形扼守。
2個連敵人進至我軍鳳居村附近的伏擊圈。隨即,七七一團徐深吉團長一聲令下,無數(shù)枚手榴彈在敵軍內(nèi)部四處開花,步機槍對伏擊圈底部的日軍進行猛烈射殺。面對從天而降的火力攻擊,2個連敵軍雖屢次發(fā)動攻擊,但死傷慘重,未能進得一步。其余日軍見情況不明,不敢前行,用4門大炮不斷向我軍鳳居陣地進行射擊,同時大部隊撤退至黃崖底河灘集結,休息就餐。
日軍又進伏擊圈,趁敵不備突然擊
日軍退至黃崖底河灘,雖退出七七一團伏擊圈,卻又全部進入七七二團事先布下的伏擊圈。而此時的日軍,卻誤認為已撤出我軍伏擊圈,開始休整就餐,因而戒備松馳,處于戰(zhàn)力薄弱之際。
劉伯承師長見時機已到,命令部隊全線開火。七七一團正面進行射擊,七七二團側面進行斜射,突然猛烈的火力瞬間攻擊河灘上正在吃飯的日軍。槍炮齊鳴,火蛇噴發(fā),綿密交織成火網(wǎng),鋪天蓋地向敵人席卷而去。日軍被我軍火力打得暈頭轉向,四處亂逃,隨即整個河灘亂成一片。
敵借炮火欲突圍,我軍靈活再制敵
混亂1小時后,日軍在山下一個大廟附近重新集結500余人,選擇七七二團三連陣地作為突破口,意圖強行突圍,繼續(xù)前行。敵人架起2門小鋼炮對三連陣地進行猛烈炮轟,炸得綠草不見、黃土滿天。而我軍官兵利用地形,敏捷地疏散至一旁,正面一個排僅傷亡兩三名人員。
日軍誤判我軍已遭到重創(chuàng)后,隨后一個中隊的敵人以分散的沖鋒隊形,在炮火掩護下沖擊,端著刺刀向三連陣地進行猛撲,對我軍陣地展開瘋狂的強攻。見此,劉伯承師長果斷命令對敵進行炮火還擊。我軍埋伏在敵人左翼山頭的迫擊炮連迅速對敵開炮。幾十發(fā)炮彈落在敵軍陣地上,打得敵人四散逃奔,一發(fā)炮彈正好打中炮彈箱。瞬時,炸裂的巨響震耳欲聾,濃烈的硝煙直沖云霄,日軍的小鋼炮變成了小啞巴。與此同時,三連官兵迅速躍入被敵人炮火毀壞的工事內(nèi)隱蔽,待敵進至約40m時,數(shù)百枚手榴彈一排排飛向敵群,炸得敵人鬼哭狼嚎地順著山坡往下滾,人員也死傷殆盡。
我軍沉著敵難當,日軍難逃固待援
日軍吃了大虧,惱羞成怒。一個日軍指揮官揮著雪亮的指揮刀,把潰敵重新組織起來進行第二次反撲沖鋒。當敵人剛爬到半山腰時,我軍抓住時機又一次將數(shù)百枚手榴彈拋向敵人,隨著爆炸聲的響起,日軍的沖鋒隊形徹底被擊散,陣地上再次留下大量侵略者的死尸。
敵人連續(xù)沖鋒,人員傷亡慘重且未能前進一步,便知突圍企圖不可能達成,產(chǎn)生保存實力、固守待援之意。隨后,日軍交替掩護撤退至黃崖底村,就近利用土坎和依托窯洞抗擊,組織兵力緊急構筑工事,準備待援敵到達之后,再行對我軍進行攻擊。
最后一擊重挫敵,我軍得勝凱旋撤
由于我軍主力占領了高山,朝著大溝盡是斷崖,僅有幾條羊腸小路。因此,劉伯承師長決定再次使用火力對敵大量殺傷后,迅速撤退,避免與敵人糾纏。隨即,劉伯承師長命令部隊:“集中全部火力,猛烈殺傷敵人!”我軍密集的火力向頑抗的日軍傾瀉,近百挺輕重機槍噴射出千百條殺敵火蛇,一二十門迫擊炮齊發(fā),炮彈急風驟雨般在敵人陣地炸開了花,震天動地的巨響響徹河灘谷地,掀起一股股濃黑煙幕直沖云天。面對我軍猛烈的火力攻擊,敵人兵力無法展開,火力不能發(fā)揚,只得東逃西奔,抱頭鼠竄。20分鐘后,大溝里到處堆滿了死傷的馱馬和日軍的尸體,我軍滿載著勝利的喜悅撤離戰(zhàn)場。
此戰(zhàn)共計斃敵300余人和騾馬300余匹,繳獲騾馬200余匹、步槍百余支、電臺一部,我軍僅傷亡30余人。這次戰(zhàn)斗作為一個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典型戰(zhàn)例,不僅載入我軍史冊,同樣也令日軍非常震驚,日軍隨軍記者曾在東京報紙上發(fā)表題為《過天險的黃崖底》的報道,再現(xiàn)了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景和日軍慘不忍睹的敗局。
作戰(zhàn)啟示
抓住敵軍七寸,摸清對手動向,依據(jù)地形用兵
娘子關陷落后,忻口國民黨軍準備撤離,太原亦將難守,日軍趁機加緊推動戰(zhàn)局發(fā)展,快速進行西犯。面對紛繁復雜的華北抗戰(zhàn)局面和敵人氣勢洶洶的攻擊,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審視全局,敏銳地發(fā)現(xiàn)“尾巴”既是急進之敵的末端,更是其難以兼顧的弱點,是一字長蛇的西犯之敵的七寸。
一二九師堅決執(zhí)行朱德總司令關于“在敵人后面抓住它”的指示,進至昔陽尋機打擊日軍第一O九師團,展開詳細的敵情偵察研判并獲悉:日軍第一O九師團要經(jīng)昔陽向榆次進犯,其一三五聯(lián)隊將由九龍關向昔陽進犯;同時判定日軍必須經(jīng)過南、北界都和黃崖底一帶。遂據(jù)此展開戰(zhàn)斗籌劃。
我軍從實際戰(zhàn)場環(huán)境入手,利用敵人輕敵思想和瘋狂急進之心,采取小股兵力誘敵深入;充分借助地勢之利,增強我軍戰(zhàn)力,削弱敵軍戰(zhàn)力,勘察敵必經(jīng)之路的周圍地形,利用黃崖底一帶絕壁和河灘地形,合理布設伏擊陣地。這一戰(zhàn)術部署成為此戰(zhàn)殲敵取勝的關鍵一招。
卡關控險、據(jù)山攻擊,充分借助地利殺傷暴露之敵
一二九師獲悉進犯昔陽日軍必須經(jīng)過昔陽以東的南、北界都和黃崖底后,先在圖上對敵行軍路段進行地形分析,而后通過現(xiàn)地勘察后,最終將黃崖底作為殲敵戰(zhàn)場。
具體原因有三:一是從整體地形上來看,周圍地形是北部平緩、南部陡險。南界都往南,愈向前延伸河道愈加狹窄,兩側山峰愈高,在黃崖底正好形成一道天然的關卡,造就其十分險要的地形。加之,途中起伏地形溝、坎、坡正好利于掩護我軍小股兵力,達成節(jié)節(jié)抗擊、誘敵深入目的。
二是從局部地勢上來看,黃崖底天然絕壁,易守難攻。兩側幾十米高的絕壁是對敵人攻擊的絕佳防護,既能遲緩敵人兵力反撲沖鋒的速度,亦可遮擋敵人觀察視界,使我軍在炮火攻擊時能夠分散隱蔽,有效地避免炮火傷亡;其底部的峽溝不利于敵軍展開對我軍實施攻擊,卻利于我軍對敵進行密集俯射,掌控戰(zhàn)斗的主動權。
三是從具體地帶來看,僅有一處河灘利于日軍集結,且處于我軍火力殺傷范圍之內(nèi)。附近的河灘較為寬闊,最寬處達200多米。無論是敵人集結休整、受挫撤退重整,若選擇較為寬闊的區(qū)域都只能在此處進行組織。但河灘開闊的地形又使敵人無法隱蔽,進而完全暴露在我軍火力威脅之下。而我軍則可利用山地掩護,居高臨下集中火力對敵實施猛烈攻擊,能夠有效發(fā)揚火力殺傷的威力,利于達成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的作戰(zhàn)目的。
積極尋機殲敵,正確部署兵力,科學進行戰(zhàn)斗構想
從10月30日~11月1日,一二九師做了充分準備,先后有第七六九團歸建、師長率部進至昔陽東南地區(qū)、偵察獲知敵情、判定敵人行軍路線、進行戰(zhàn)斗籌劃準備。這也充分表明,一二九師堅決貫徹八路軍總部的決策指示,主動尋敵作戰(zhàn),抓住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毫不猶豫地定下殲敵決心,克服連續(xù)行軍的疲憊,加緊實施作戰(zhàn)準備,快速展開作戰(zhàn)行動,力求最大限度地殲敵。
受地形地貌的局限,黃崖底兩側均是絕壁利于對敵進行火力伏擊,羊腸小路不便大部隊向敵發(fā)起沖鋒。加之,底部河谷較寬,兩側的火力封鎖又可能不嚴。據(jù)此,緊緊圍繞預伏敵兵的谷底區(qū)域。在戰(zhàn)斗構想上,注重利用敵人輕敵思想和地形之勢,形成兵力誘敵、據(jù)守抗敵、火力殲敵、警戒防敵四位一體的嚴密布局。先以小股兵力與敵保持接觸、節(jié)節(jié)抗擊的方式,引誘敵人進入我軍伏擊陣地,對其先頭兵力進行大量殺傷;而后我軍借助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以七七一團進行正面火力攻擊,對敵進行迎頭痛擊,使敵不能前行;以七七二團對縱隊之敵行側面攻擊,配合七七一團將敵圍困于我軍預先布設的伏擊陣之中,以密集的步機火力對敵進行射殺,并予以大量殲滅。同時,我方炮兵以猛烈的炮火對敵進行火力遏制,并以少數(shù)兵力實施游擊警戒,以防意外情況出現(xiàn)。
以弱示敵、誘其入伏,迎頭痛擊、亂敵陣腳
我軍伏擊陣地設好后,怎樣使敵放松警惕地進入我伏擊圈是更好地打贏此戰(zhàn)的關鍵所在。為此,七七一團派出小分隊與敵接觸并適度抗擊,以弱示敵,使日軍誤認為僅是小股兵力游擊騷擾,激起其攻殲之心并派兵追擊,進而被誘至該團伏擊陣地。七七一團使用步機火力對敵進行猛烈射擊,遭到我軍迎頭重擊,加之地處狹窄暴露地帶,形成被動挨打局面。
此后,日軍屢次發(fā)動沖鋒攻擊,但我軍居高臨下、憑險據(jù)守、頑強抗擊,致使敵人嚴重受挫,傷亡慘重。日軍一時亂了攻擊陣腳,已知情況不明,一時不能取勝,便不敢前行,不得不被動地龜縮至河灘集結。
圍繞階段任務展開火力,充分發(fā)揚火力殺傷威力
黃崖底戰(zhàn)斗為火力伏擊,為發(fā)揮對敵殺傷的最大效果,一二九師堅持做到時機恰當、發(fā)起突然、集中猛烈,先后五次對敵實施較大規(guī)?;鹆簦_成各階段的預期效果,有利推動預定戰(zhàn)斗目的的實現(xiàn)。
第一次是七七一團趁敵2個連兵力對我小股兵力追擊之勢過猛、進入我軍伏擊圈時,對敵進行正面火力攻擊,達成挫其銳氣和迫其退縮至河灘集結的目的。第二次是當日軍退至河灘、進入七七二團伏擊圈時,趁敵就餐休息之際,我軍全線對敵進行火力攻擊,達成大量殺傷敵人和造成其組織混亂的目的。第三次是敵炮火集結力量趁機反撲之時,我軍炮火進行反制,在殺傷敵人的同時炸毀其炮陣地,達成遏制敵攻勢行動和削弱作戰(zhàn)能力的目的。第四次是敵反撲力量攻擊至半山腰時,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達成徹底挫敗敵人反撲企圖的目的。第五次是當敵人反撲突破企圖未能實現(xiàn),轉為固守待援之時,最后給敵一次狠擊,達成最大限度挫敵和殲敵的目的。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