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有許多從前常見的東西,現(xiàn)在難得一見,痰盂即是其中之一。也許是我所見不廣,似乎別國現(xiàn)在已無此種器皿。這一項我國固有文物,于今也式微了。
記得小時候,家里每間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兩把太師椅中間夾著一個小茶幾,幾前必有一個痰盂。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分三個階段,上段是敞開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圓圓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頂大的痰盂高達二尺,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也有兩層的,腹部著地,沒有支座。更簡陋的是淺淺的一個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個中間陷帶孔的蓋子。瓷的當然最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貨。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樁事。因為其中不僅有痰,舉凡煙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兼容并蓄,甚至有時也權(quán)充老幼咸宜的衛(wèi)生設備。痰盂是比較小型的垃圾桶,每屋一具,多方便!有人還嫌不夠方便,另備一種可以捧的小型痰盂,考究的是景泰藍質(zhì)的,普及的是錫質(zhì)的,圓腹平底而細頸撇口,放在枕邊座右,無傾覆之虞,有隨侍之效。
記得老舍有一短篇小說《火車》,好像是提到坐頭等車的客人往往有一種驚人的態(tài)勢,進得頭等車廂就能“吭”的一聲把一口黏痰從氣管里咳到喉頭,然后“咔”的一聲把那口痰送到嘴里,再“啐”的一聲把那口痰直吐在地毯上。“吭咔啐”這一筆確是寫實,憑想象是不容易編造出來的。地毯上不是沒有痰盂,但要視若無睹,才顯出氣派。我曾親眼看見過一對夫婦赴宴,飯后在客廳落座,這位先生大概是濕熱風寒不得其正,一口大痰涌上喉來,咔的一聲含在嘴里,左顧右盼,想要找一個痰盂而不可得,儼然是一副內(nèi)急的樣子,又缺乏老舍所描寫的頭等火車客人那樣的灑脫,真是狼狽之極。忽的他福至心靈,走到他夫人面前,取過她的圓罐形的小提包,打開之后,啐的一聲把一口濃痰不偏不倚地吐在小提包里,然后把皮包照舊關(guān)好,揚長而去。這件事以后有無下文,不得而知。當時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覷,他夫人臉上則一塊紅一塊紫。
在緬懷痰盂時代已成過去之際,前幾年忽然看到一張照片,眼睛為之一亮。那是美國總統(tǒng)尼克遜訪問大陸那一年在居仁堂被召見時的一張官式留影,主客二人,中間赫然矗立著一具相當壯觀的痰盂!痰盂未被列入舊物之列而被破除,真可說是異數(shù)了。
(摘自“網(wǎng)易云閱讀” 圖/張文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