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云
人們常把“衣食”并提,其狹義指人的吃穿,廣義指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云:“衣食足,知廉恥?!?,人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講究文明,追求精神文化及更高的境界。今天的年輕人,無法想象過去中國人民缺吃少穿的情景,仿佛在我的身邊,高速路原本是這樣的寬廣,桌上的晚餐,從來就是那樣的豐盛,節(jié)日的盛裝,就是那樣的華麗,我們的住房,從來就是那樣的舒適明亮……
請問你們的祖父輩,過去的彝良,是不是像今天這樣如詩如畫般的美?我們的生活,是不是處處充滿春風陽光?結論是:不!是天壤之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有了改變,是黨的十八大以后,走向了輝煌?!凹氂隄櫉o聲”,在我們的身邊,一天一個樣的變化。本文僅將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作對比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衣:改革開放以前,我見到的干部職工,普遍穿補丁衣褲,當學生時,能穿上一件制服那是多榮光的事。在農(nóng)村,就更不用說了,有穿蓑衣的,有光膀子露屁股的,更有那高寒山區(qū)的許多兒童更是一絲不掛,在凜冽的寒風中放牧割草。城里人家,通常是大人的衣服穿爛后改給小孩穿,大的穿了小的穿,要穿幾個人。外國人攻擊中國人“三個人穿一條褲子”,這一點不夸張,當時每人發(fā)1尺7寸布票,3個人的布票買布還不夠縫一條褲子。我小時候曾目睹了這樣一個慘景:一個穿蓑衣的農(nóng)民在火塘邊烤火,不小心蓑衣著火,由于細繩子把蓑衣捆得很緊,無法解開,這個農(nóng)民被燒成重傷。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除解決吃糧外,把人民的穿衣作為國家大事來解決。時任黨中央書記的胡耀邦視察云南、貴州,看到農(nóng)民穿著破爛,遂在兩省開倉發(fā)放布匹。彝良在1984、1985年間兩次發(fā)放人口2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發(fā)放棉布285.36萬米,棉絮4.2萬公斤,其他棉布制品上萬件,總金額784.32萬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今穿的不用愁,到處衣店林立,滿街各色時裝琳瑯滿目。今人不是講穿得暖,而是講穿得好,講時尚、風尚、名牌、品位。法國一位大文豪說過:“不應該以衣帽取人,但服飾可以裝扮上流社會名流”。愛美之心,人人有之,而今一個普通的公民都可以把自己裝扮成上流社會人物,穿金戴銀的飾品已進普通百姓家。衣飾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國人的風度,一個國家的文明開化。在筆挺而華麗的服飾下,中國人揚眉吐氣了。
食:“民以食為天?!边@是最普通的道理??墒乔О倌觊g沒有哪朝哪代解決這個問題。歷代的改革,多次揭竿而起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都是為民爭食。蔣介石離走大陸,雖憂心如焚,但也有自我解脫的些許欣慰。他把幾億國人吃飯這一大包袱丟給共產(chǎn)黨來處理。共產(chǎn)黨人從一建國開始,用了很多辦法試圖解決這一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諸如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但由于家底薄,始終解決不了人民的吃飯問題。那時吃的是什么?不如今天的豬狗食,有酸菜湯面面飯撐得下去的是好人家,城市居民實行憑證供糧,10歲至100歲每月25斤糧,外出要自帶口糧,帶著糧票買飯吃。每月4兩菜油,1市斤豬肉,難得一飽,偶吃一頓肉叫“打牙祭”。農(nóng)民生活更糟,通常人家一年要缺半年糧,一些人家一年只有3月糧。會過日子的人家摻合半糧半菜,半飽半餓把日子度過,不會過日子的人家?guī)最D飽飯過后,就四壁空空。我在兩河一帶教書,那里的農(nóng)民,每到秋冬,要到山上打代糧蕨充饑,山上的蕨根被挖光。
三中全會后,幾年間農(nóng)民滿樓苞谷鬧喧天,市場開放什么吃的都能買到。同是一塊土地上的耕耘,人們?yōu)楹挝羧震嚮慕袢诊??全是攻策變了樣。中國人歷來注重飲食文化,現(xiàn)在不是只講吃得飽吃得好而是怕吃好了生出病來。吃從營養(yǎng)、健身、保健方面發(fā)展。有了吃穿過著豐富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政府花大力對農(nóng)村扶貧,解決窮苦農(nóng)民的溫飽問題。農(nóng)民吃飯不用愁,農(nóng)村普遍人家也不是那種填飽肚子的觀念,也不是那種“臘肉、燒酒、大塊肉”的生活方式,而是在追求吃好、吃爽、吃得有營養(yǎng)。飯后也學城里人唱唱歌,跳跳舞,逛馬路,過著充滿陽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住:過去農(nóng)村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千年不變的茅草房,很多人住窩棚,更有人家無居所住巖洞。政府辦公住房是舊衙門,學校是破廟。街上居民是百年風雨飄搖中的舊房。機關干部雖住公房,多數(shù)人家一家三代十余人擠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破房里,辦公室也成了臥室,晚上住人白天辦公。角奎街上,很多人家無居所,扒著墻壁搭窩棚,大風襲來,房頂被掀上天,許多人家雨漏無干處,常是坐屋觀天?!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成了彝良人百年的住房夢。有個童話:一個牧童在山上放牧,當他一覺醒來,這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城市。
彝良的變化正是這個牧童的夢幻,幾年間萬座高樓平地起,小區(qū)的出現(xiàn)如雨后春筍,住房寬敞而華美。如今的住房不是為了有個避風雨的港灣,而是注重裝飾、舒適。有的人家裝飾如皇宮,室內(nèi)現(xiàn)代化家具盡有,一般人家寬敞舒適,還有人住上別墅。街面高房林立,燈火輝煌。許多從那苦日子過來的人,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終身相伴的房屋,這種豪宅勝過過去地主老財家的好幾倍。農(nóng)村從消滅茅草房到建新農(nóng)村,住房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與城市差別不大,多數(shù)人家住上水泥平房,少部分人家建高樓大廈,不少人家建庭院,花香鳥語,是一處人間仙境。許多村民辦了“農(nóng)家樂”,是城里人過厭了都市生活,換過環(huán)境的休閑地。
行:“猶溪,赤木,盤蛇七曲;盤龍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滬泚,住柱呼咿,無降賈子,左擔七里?!边@是《華陽國志》最早描寫昭通一帶人們肩挑背揹,在盤曲小路上艱難行走的情景。千百年來“行路難”始終是制約人們外出的一大障礙,交通不便是制約山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瓶頸。大山相隔,隔斷了與外界的交往?!耙酶?,先修路”,當?shù)卣畮ьI全縣人民,把通路建設作為全縣人民的奮斗目標,到處開山劈嶺,讓三山五岳開道,道路建設不斷變新。通了國道、縣道、鄉(xiāng)村公路,昔日山水隔絕的鄉(xiāng)村已成交通要道,曾斷言不能通車的地方現(xiàn)在是車到家門。交通網(wǎng)路四通八達,遍布村社,肩挑背背的歷史已成過去。鄉(xiāng)里人與外界的接觸多了,變得聰明起來了。公路的質地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過去是狹窄的砂石路,今天是寬敞的油路、水泥路。昔日從縣城到昭通坐車要1天,到昆明要4天,而今快車一小時到昭通,5小時到昆明。交通便捷,商旅通行,拉動了彝良經(jīng)濟大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的大進步。更振奮人心的是百年鐵路夢今日成真,內(nèi)昆鐵路穿境而過。坐火車到北京上海任你行。伴隨著交通的發(fā)展,通信變化是驚人的。20世紀80年代,在影視中看到外國人使用手機為神奇。幾年間,電話到了千家萬戶,手機到了尋常百姓家,坐在家里,一個電話就能了解世界,就是放牛娃都在使用手機,這神奇的東西,也成了玩具在小孩的手里擺弄著。我們與世界在同行,在奔跑,我們與世界最先進的發(fā)展在拉近。
逝者如斯夫!縱觀天下,今人其樂無窮。這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八大帶來看得見摸得著溫暖人心的事,是當?shù)卣臎Q策給人們帶來的實惠。有個物理學家說過,倘若有根杠桿,給他一個支撐點,他可以把地球起動。當時曾招來許多非議,認為是荒謬。由此觀之,中國幾十年突飛猛進的變化,不就是杠桿和支點的作用嗎?這個杠桿握在中國領導人的手里,這個支點就是政策,政通人和,找到中國國情的切入點,從而托起億萬人的生存和希望。中國夢,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