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純
“儀式感”這個詞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網(wǎng)絡(luò)上大熱,百度一搜,《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儀式感,是對生活深深的熱愛》這類文章比比皆是。
標題看著有點讓人起雞皮疙瘩,但我對“儀式感”這種理念卻是認同的。
第一次將“儀式感”這一詞與具體行為聯(lián)系起來,是在去年年末某個社團的一場茶聚上。參加過許多次他們的聚會,頭兩次沒什么特別的感覺,慢慢地,愈發(fā)覺得聚會是他們認真對待的一件事情。
地點通常在是師兄們的辦公地點,環(huán)境清雅。喝茶時,他們會用精致的茶壺沏茶,木托盤,青瓷杯,電子屏上顯示“歡迎×××的到來!”或“?!痢痢凉?jié)日快樂!”,有時會擺上專為那一次聚會定制的易拉寶,每次都會合影留念。
我之前覺得,聚個會而已,大家一起到吃飯地點用餐聊天不就好了嘛,為什么需要弄那么多“花樣”呢?
直到上次那位負責的師兄說,這是一種“儀式感”,為了讓每位參與聚餐的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他們下次就會重視起這件事,出席率會大大增高。
《小王子》中的狐貍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p>
寒假時,看父親與弟弟的相處,不禁想起許多從前的事。把這些事順了一遍,驚奇地發(fā)覺——原來父親是個很有儀式感的人。
那天他出差回來,跟弟弟說:“我明天帶你去吃西餐。”媽媽立即反對,說弟弟最近嗓子不好,西餐里的火腿煎蛋、烤多士都上火,也沒見得有多好吃,性價比實在是不高。爸爸卻執(zhí)意要帶弟弟去,不過他說那就改個時間,等弟弟病好了再說。
兒時我也有許多次被他帶著去吃西餐的經(jīng)歷。他總是挑他出差回來、有空而且心情不錯的時候。坐在餐廳里靠窗的位置上,邊角印著花紋的桌布鍍了一層陽光,擺好的刀叉泛出瑩瑩的光澤。
點套餐,總有火腿煎蛋。我不愛吃蛋黃,父親會用刀叉繞著蛋黃的邊緣小心翼翼地把它切下來,形狀還要是圓潤的,然后放到自己盤里。有時他會順便幫我把蛋白和火腿片切成塊狀,教我說叉一小塊火腿,配上一小塊蛋白吃,口感最好。
時至今日,仍記得那種感覺——對美好時光、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不甘于粗糙庸俗的日常,總要選一個時間給自己營造一份浪漫。我很少主動去吃西餐,但依舊會在空閑的時候,尋一個獨特的小店,曬曬陽光,聽聽音樂,吃一小塊蛋糕,身心放空,享受與自己的獨處。
每年春節(jié),正月初一零點整,他總要在家里的陽臺上放煙花。我對放鞭炮是沒有興趣的,而且他買的那種小型的煙花一點也不好看……
我和媽媽難得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時候,一起抱怨“每次都搞得家里烏煙瘴氣的”,可是他每一年都堅持著。特別是今年元宵,我頭一次發(fā)覺,原來他那么執(zhí)著。
城市在搞“雙創(chuàng)”,附近街道上都沒賣炮的攤子。媽媽說算了,他卻不肯,一定要買,說不能讓小孩子失望?!霸褪且艧熁ā!彼裾裼性~。于是開車繞到青年路去,終于發(fā)現(xiàn)一家小店在暗處擺了個不起眼的煙火攤子。他立馬停車,語氣都有些自豪:“看吧,這里有!我都說找一下總能找到的?!蔽揖尤灰脖凰腥玖恕V鲃痈偷艿芘艿綐琼斎シ艧熁?,感覺對元宵節(jié)有了交待……
也就是這一次,讓我憶起從前的事,終于明白——原來這是一份來自父親的儀式感。
他教會我更多的,是“瑣碎繁忙的事務(wù)并不會影響你去感知生活里點滴的美,也不會影響你情懷的釋放”。
這么多年了,猶記得他曾在一個周末里給我做西式早餐,把火腿煎蛋做得像餐廳里的一樣,蛋面平滑,兩片火腿整齊地擺在雞蛋兩側(cè),最后,不會忘記放上西紅柿和青瓜作為點綴。(資料來源:約閱BOOK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