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去年搖身一變成了小學生后,我就搖身一變成了馬戲團的“馴獸師”。我陪她寫作業(yè),她寫一道題我就得給她一塊糖,不然她就不寫。我認為等到她的作業(yè)寫完,一個嶄新的糖尿病患者也就誕生了,所以我堅決不給她糖吃?!靶」肢F”開始時脾氣并不好,邊寫作業(yè)邊發(fā)牢騷。我不勝其煩,一怒之下?lián)屵^作業(yè)本奮筆疾書。作為負責任的爹,為保證真實感而故意寫錯一題,并歷時一分半鐘寫完收工。
而古代的“小怪獸”們寫作業(yè),是不會這么折騰的?!吨芏Y》說上古的教育有六個科目:禮、樂、射、御、書、數,分別是禮儀、音樂、射箭、駕駛、文學和數學。這六個學科到了隋唐,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最后只剩下一個“書”,也就是語文,讀書也變得簡單,就是“讀”和“書”。
“讀”是朗讀。學生先把課本送到老師面前“上書”。古代沒標點,老師用燒烤扦子一般粗的“點書簽”蘸印泥,在書中斷句處點個紅點,點書簽一頭大、一頭小,小一點的是逗號,大一點的是句號。這叫“點書”。象牙山劉能因為口吃,老師為他一字一點,于是標點引進中國后,他打了一場大長民族志氣的官司:他說省略號的版權屬于他。
點書后,就開始讀書。老師先范讀,學生模仿,老師讀三遍后學生跟著讀三遍,要求“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虛字重長”?!锻身氈分姓f:“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弊x本一般是《三字經》或《論語》。象牙山劉能因為口吃,老師單獨給他教材,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聲聲慢》。閱讀姿勢如現(xiàn)在電視劇里演的一樣,朗讀時老師下身不動,以腰為軸前仰后合、搖頭晃腦,學生也跟著前仰后合、搖頭晃腦,感覺如身處驚濤駭浪之中。古代的小朋友若玩海盜船,肯定不會吐。
隨后老師講經、講義理、講字義。講經后學生自己朗讀,杭州宗文義塾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重復朗讀的好處是,經過反復練習,很快會記住讀音和字形。于是書聲瑯瑯。小孩子讀的啟蒙讀物有《蒙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幼學瓊林》之類,大孩子讀《論語》和《中庸》。古文里學校叫“庠”,這個字拆開就是“廣”和“羊”,古代的學校確實有點兒在廣場放羊的意思。當時采取混班制,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同一間教室,書聲瑯瑯這種混合音響,聽起來不錯,但操作起來并不順暢。當小孩子讀《三字經》時,旁邊的大孩子在讀《論語》,就會混音,混搭的結果是彼此互受影響誰都讀不下去:小孩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大孩子拆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孩子說要民族團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小孩子接一句“元滅金,絕宋世”……
古代的小孩子一天學4個小時,大孩子一般學8個小時。小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少,老師一次“點書”的內容并不多,只有10個字左右,背熟,記住讀音和字形就開始“書”了。“書”就是寫字,分為三個階段:描紅、影本、臨帖。第一階段,老師在本子上用紅筆寫下所教的字,作為描紅的樣本,學生按照筆畫用墨填寫;第二階段是影本,學生把半透明的紙蓋在黑底白字的字帖上,透過紙練習那些朦朦朧朧的字;第三階段是臨帖,就是看帖習字。
古代的小孩子每天要寫多少字?《宋會要》規(guī)定:“(國子監(jiān))小學生八歲能誦一大經,日書字二百;十歲加一大經、字一百;十二歲以上,又加一大經、字二百?!边@是國家規(guī)定,民間學校并不按這個規(guī)定執(zhí)行。古代小孩子的作業(yè)當堂即可完成,根本沒有家庭作業(yè)。
(孫科薦自《新周刊》)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