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賈誼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改革設(shè)計師。他在西漢初年提出了以農(nóng)為本和積貯的經(jīng)濟學觀點,主張國家壟斷貨幣的鑄造權(quán),從而統(tǒng)一經(jīng)濟,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quán)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思想貢獻。
關(guān)鍵詞:賈誼 經(jīng)濟思想 思想貢獻
賈誼,洛陽人,生于公元前200年,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改革設(shè)計師。賈誼少年時從張蒼習《春秋左氏傳》,后又歸入河南守吳公門下,吳公因治平為天下第一,漢文帝任命其為廷尉,吳公推薦賈誼為漢文帝博士。賈誼在張蒼與吳公門下系統(tǒng)學習了先秦時期的歷史,并對秦亡與漢初劉邦剪滅異姓諸侯王歷史有高度的思想認識。他博覽群書,熟悉諸子百家學說,為郡人所贊譽。他在西漢中樞期間,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己任,著書立說,對西漢所面對的潛在危機進行過思想家高度的思考。賈誼提出了以農(nóng)為本和積貯的經(jīng)濟觀點,主張國家壟斷貨幣的鑄造權(quán),從而統(tǒng)一經(jīng)濟,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quán)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思想貢獻。本文就賈誼的經(jīng)濟思想進行闡釋。
一、以農(nóng)為本的思想
賈誼,洛陽少年?!妒酚洝でZ生列傳》說: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出賈誼的所學師承。荀子弟子為李斯,李斯弟子為吳公,吳公弟子為賈誼,故賈誼為荀子三傳弟子?!督?jīng)典釋文·序錄》載《春秋左氏傳》的接受源流時說:“……荀卿名況,況傳武威張蒼,蒼傳洛陽賈誼?!眥1}從這里看,賈誼則為荀卿的再傳弟子。從學術(shù)淵源上,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賈誼的師承與荀卿有關(guān)。
賈誼不但有這兩位歷史上有名的老師,而且他還博覽群書,學習商鞅的農(nóng)戰(zhàn)思想?!妒酚洝ぬ饭孕颉氛f“賈生晁錯明申商”。賈誼是這樣評價商鞅的:“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眥2}商君主張國家經(jīng)濟以“重農(nóng)”為唯一政策,國家的所有經(jīng)濟活動都要圍繞農(nóng)業(yè)而展開。他經(jīng)濟思想的邏輯起點就是“富國強兵”,這是其一切政治目標的重中之重。要想“富國強兵”,就必須加強農(nóng)業(yè)。賈誼吸取了商君“農(nóng)戰(zhàn)”思想中的“農(nóng)”,他希望百姓能趨于農(nóng)耕,重視生產(chǎn),使國家經(jīng)濟得以富裕。
正因為賈誼對農(nóng)業(yè)問題的重視,他給文帝以重要建議。史載:“孝惠、高后之間,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儉節(jié),思安百姓。時民近戰(zhàn)國,皆背本趨末?!眥3}于是賈誼說上曰:“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眥4}漢文帝覺得賈誼言之有理,始開籍田{5},躬耕以勸百姓。
漢文帝開籍田,是有時代背景的。高祖十二年,詔曰:“欲省賦甚。今獻未有程,吏或多賦以為獻,而諸侯王尤多,民疾之?!眥6}作為高帝十一年賜封的諸侯王{7},漢文帝深刻感受到民眾之貧困,故而同意開籍田,以做榜樣。這或許是有歷史可載的賈誼第一次影響西漢政權(quán)高層的記錄。故而班固在《漢書》的《食貨志》中大段引用賈誼之言語,以光耀后世,就在情理之中了。有時候,筆者在想,就憑著占據(jù)《食貨志》最大篇幅的風光,賈誼亦可不復(fù)哀傷的。
賈誼在《新書·瑰瑋》中描述了那個時代沒有以農(nóng)為本,而是競相奢侈的狀況:“夫雕文刻鏤,周用之物繁多,纖微苦窳之器,日變而起,民棄完堅,而務(wù)雕鏤纖巧,以相競高。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輕能成;用一歲,今半歲而弊?!辟Z誼看到了漢初潛伏的危機,“不耕而多食農(nóng)人之食,是天下之所以困貧而不足也”。他當然心急如焚,他更希望那些游食之民能夠完全地轉(zhuǎn)而緣南畝。他說:“夫奇巧末技商販游食之民,形佚樂而心縣愆,志茍得而行淫侈,則用不足而蓄積少矣。即遇兇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饑甚焉。今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皆著于本,則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轉(zhuǎn)而緣南畝,則民安性勸業(yè),而無縣愆之心,無茍得之志,行恭儉蓄積,而人樂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樂也?!眥8}他批評那些商販是“奇巧末技”,希望他們“轉(zhuǎn)而緣南畝”,“行恭儉蓄積”,只有這樣,即使“苦民而民益樂也”。
漢文帝在賈誼的啟示下一直堅持以農(nóng)為本的國策。漢文帝五次下詔勸民務(wù)農(nóng),以農(nóng)為本。《漢書》記載:
1.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nóng),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p>
2.詔曰:“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wù)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
3.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wù)本。朕親率天下農(nóng),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wù)也?!?/p>
4.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詔曰:“朕親率天下農(nóng)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绷拢t曰:“農(nóng),天下之本,務(wù)莫大焉,今崖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nóng)之道未備?!?/p>
5.詔曰:“間者數(shù)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zāi),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其與垂相列侯,吏兩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p>
甚至到今天,國家依然將三農(nóng)問題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依然將糧食生產(chǎn)擺在一個戰(zhàn)略地位。這種經(jīng)濟思想,不得不說有賈誼的一份功勞在內(nèi)。
二、積貯思想
在以農(nóng)為本的基礎(chǔ)上,賈誼提出的積貯經(jīng)濟思想,在歷史上影響也很大。他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彼J為,廣積糧,多積累財富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他堅決反對奢侈浪費:“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之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之無饑,不可得也?!眥9}他成為先秦墨子之后第一位極有力批判奢侈行為的思想家。
賈誼之所以批判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那個時代風俗敗壞,讓他痛心疾首。“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墻?!眥10}賈誼的描寫令后人觸目驚心。漢興之時,經(jīng)濟蕭條?!稘h書·食貨志》說:“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或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從“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漢初到漢建立才二十多年的文帝在位之時,“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國內(nèi)就不思進取,如此奢侈,風俗敗壞,難怪賈誼嘆息不已。文帝對于賈誼的上疏,一直很認真地對待,或許是同齡人,或許是發(fā)自內(nèi)心欣賞這位卓越的天才,他一直以節(jié)儉要求自己。他曾經(jīng)想作一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他于是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中咧我耘_為!”{11}他就此放棄了這個想法。即使是他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居然也“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12}。賈誼又在《新書·無蓄》中以歷史之事實來說明積貯的重要性:“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湯有十年之積,故勝七歲之旱。夫蓄積者,天下之大命也。”蓄積的好處是什么呢?賈誼說:“茍栗多而財有余,何向而不濟?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柔附遠,何招而不至?”(此段話《論積貯疏》里也有)《新書·憂民》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跽咧?,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顯然,賈誼將積蓄與國家長治久安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賈誼所舉的例子是告訴以皇帝為代表的當權(quán)者,要想生為明帝,死為明神,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君王,就必須懂得積蓄。只有這樣,攻則可取,守則可固,懷柔則附遠,更可以解決邊境爭端。
賈誼之主張,成為西漢王朝的治國策略。后來,由于黃老道家之無為而治,文帝不斷地頒布詔書減輕賦稅,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迅速恢復(fù)和發(fā)展。至漢武帝前期,“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zāi),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廩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眥13}。從這則材料來看,顯然與漢初“齊民無蓋藏”的殘破局面不可同日而語。
三、統(tǒng)一貨幣鑄造權(quán)
西漢建國之初,貨幣貶值非常厲害,嚴重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地方諸侯居然富可敵國,比中央政府還有錢,這就影響到了西漢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
貨幣貶值的原因是劉邦即位之初,“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14}。劉邦開了中國歷史上私人可以鑄錢的錯誤先例,致使后代經(jīng)常模仿,而導致嚴重的貨幣問題。結(jié)果自然明顯,聽民私鑄,銅錢貶損,賤買貴賣,物價飛漲,阻礙了商品交換。史載:“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眥15}因為有利可圖,一些地方諸侯霸占銅山,操縱造幣之權(quán),富比天子,故而諸侯王勢力愈發(fā)強大?!尔}鐵論·錯幣》就記載:“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狡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p>
當漢景帝七國之亂時,吳國“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16}。所以吳王劉濞在叛亂起兵時狂妄地說:“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吳,諸王日夜用之不盡。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敬以聞?!眥17}劉濞的猖狂就是因為他太有錢了。可見,郡國諸侯王操縱鑄幣權(quán)的后果有多嚴重,這成了七國之亂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這一點,賈誼作為卓越的思想家,自然早就預(yù)料到了。文帝五年,漢文帝劉恒不知出于怎樣的考慮,居然和他父親一樣,犯了一個大錯誤,“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18}。賈誼很是氣憤,上書曰:
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崤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崤之甚微,為利甚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19}
賈誼的意思是,如果民鑄錢,則肯定會摻假,加鉛鐵等物質(zhì),即使判其“黥”刑,也阻止不住,這實際上是政府誘惑民眾犯罪。即使法令再嚴,可因為犯事者太多,政府又有什么辦法呢?這是賈誼所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茍非其術(shù),何鄉(xiāng)而可哉!{20}
賈誼所表達的第二層意思是,因為各地幣制的不同,而國家又沒有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如果允許地方鑄錢,發(fā)行貨幣,將會使貨幣更加混亂,使民眾無所適從。
今農(nóng)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谷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議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術(shù),其傷必大。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云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shù)不勝而法禁數(shù)潰,銅使之然也。故銅布于天下,其為禍博矣。{21}
賈誼的第三個意思,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農(nóng)民覺得種田的效益還沒有私下鑄錢效益好,就會放棄自己的田疇,加入開采大軍。那時候,到處都是錢,五谷卻沒有增加,難道不是禍害嗎?因此賈誼得出結(jié)論:“奸數(shù)不勝而法禁數(shù)潰,銅使之然也。故銅布于天下,其為禍博矣?!?/p>
為了勸漢文帝收回成命,賈誼分析了收回鑄幣權(quán)的七大好處。他說:“今博禍可除,而七??芍乱病!逼湟唬骸懊癫昏T錢,黥罪不積”;其二:“偽錢不蕃,民不相疑”;其三:“采銅鑄作者反于耕田”;其四:“銅必歸于上,上挾銅積以御輕重,錢輕則以術(shù)斂之,重則以術(shù)散之,貨物必平”;其五:“以作兵器,以假貴臣,多少有制,用別貴賤”;其六:“以臨萬貨,以調(diào)盈虛,以收齊羨,則官富實而未民困”;其七:“制吾棄財,以與匈奴逐爭其民,則敵必懷”。{22}賈誼希望文帝能“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并告誡他,這是“善為天下者”應(yīng)當做的??伞吧喜宦?。是時,吳以諸侯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錢布天下”{23}。
結(jié)局自然明白無誤。在他的兒子漢景帝那一代,發(fā)生七國之亂,就是因為經(jīng)濟基礎(chǔ)的原因。因為經(jīng)濟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就會尋求政治上的平衡。而到了他孫子漢武帝那一代,“商賈以幣多變,多積貨逐利”{24}。當商家奇貨可居的時候,影響民眾的生活就更加明顯了。當沒有貨物可買時,就迫使更多的大眾去鑄造私錢,甚至鋌而走險。史載,當時因私自鑄錢而犯罪的人很多,“自造白金銖錢后五歲,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shù)十萬人。其不發(fā)覺相殺者,不可勝計。赦自出者百余萬人”{25}??上攵?,武帝時期的人口不過三千萬,而赦免者居然達百余萬人,顯然私下鑄偽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法律都無法禁止了。元鼎四年,漢武帝“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26}。西漢朝廷終于結(jié)束了民間私自鑄錢引發(fā)的矛盾。民間鑄錢的大批勞動力重新回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也擴大了中央政府的財權(quán)。
余論 賈誼經(jīng)濟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賈誼那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即使在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是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最熱門的話題。農(nóng)業(yè)問題、積貯問題、貨幣安全問題,哪一個不讓我們的當權(quán)者頭痛?哪一個不讓我們的思想家、經(jīng)濟學家研究與沉思?
墨子說:“節(jié)儉則昌,淫侈則亡?!惫茏釉唬骸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辟Z誼以禮治國,但人民學禮的前提是“倉廩實”,是有飯可吃。當賈誼從農(nóng)業(yè)社會的過去來到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在,從曾經(jīng)的諸侯征伐與邊境匈奴的風聲鶴唳來到于今貨幣戰(zhàn)爭的年代,他會做何思考?
賈誼給不了我們答案,他從遙遠的2200年前就拋給了我們這個問題。有時候,有些問題不需要答案,對我們而言,只是起警示作用,畢竟過去2200年了,我們依然存在,我們的歷史有過很多滄桑,我們的歷史記錄的是,為了一口吃的,為了一寸住的,開始了無休止的殺伐,只是,現(xiàn)在的吃的,住的,換了另外一個馬甲。它是資源,不僅僅是吃的、住的資源,還包括消費的能源。而貨幣安全,不單單只關(guān)系一個政權(quán)的安全,還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的安全,一種文明的安全。這,或許是賈誼的經(jīng)濟思想給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一種思考,一種意義。
{1}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抱經(jīng)堂本,卷一,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版,第43頁。
{2} 《新書·過秦論》
{3}{4} 《漢書·食貨志上》
{5} 籍田:古代天子、諸侯政用民力耕種的田。相傳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諸侯執(zhí)耒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撥,稱為“籍禮”,以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詩·周頌·載芟序》:“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史記·孝文本紀》:“上曰:‘農(nóng),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p>
{6} 《漢書·高帝紀》
{7}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史記·孝文本紀》)
{8} 《新書·瑰瑋》
{9}{10} 《新書·陳政事疏》
{11}{12} 《漢書·文帝紀》
{13}{24}{25}{26} 《史記·平準書》
{14}{15}{18}{19}{20}{21}{22}{23} 《漢書·食貨志下》
{16}{17} 《漢書·荊燕吳傳》
作 者:黃稼輝,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古代經(jīng)濟思想。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