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比較閱讀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錢穆的《論語新解》和王滋源的《論語新譯評述》,發(fā)現(xiàn)三家在個別詞義的注釋方面存在些許不同。本文通過考證《辭源》等工具書,及前人留下的資料,分析在《論語》中“謹“和”家“二字該取何種解釋為佳。
關(guān)鍵詞:《論語》 謹 家 釋義
《論語》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歷代學者留下了不少關(guān)于其注釋的經(jīng)典作品,如朱熹的《論語集注》等,現(xiàn)代也出現(xiàn)了不少關(guān)于《論語》的注釋本,目前關(guān)于《論語》注釋比較權(quán)威的著作是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通過比較閱讀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錢穆的《論語新解》和王滋源的《論語新譯評述》,發(fā)現(xiàn)三家在個別詞義的注釋方面存在些許不同?!墩撜Z》中共出現(xiàn)“謹”字三次,分別出現(xiàn)在《學而》篇、《鄉(xiāng)黨》篇、《堯曰》篇。關(guān)于“謹”各工具書中有如下的解釋:《說文解字》:“謹,慎也。從言,堇聲。”《漢語大字典》:“謹:慎重;小心。如:謹小慎微;奉命唯謹。”《漢語大詞典》:“謹信:恭謹誠信,語本《論語·學而》:謹而信,泛愛眾。邢昊疏:言恭謹而誠信也。”《論語》中“家”字共出現(xiàn)六次,其中包括《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徹”、《公冶長》篇“百乘之家”、《季氏》篇“有國有家者”、《陽貨》篇“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等。在這些篇目中“家”字的解釋基本都是“卿大夫之家”,關(guān)于“家”字的解釋爭議較大的是《論語·顏淵》篇“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一、《論語·學而》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關(guān)于“謹”字的注釋,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將“謹”解釋為“寡言”,錢穆的《論語新解》解釋為:“謹:慎也?!蓖踝淘吹摹墩撜Z新譯評述》解釋為:“慎重、小心,也可理解為寡言?!蹦敲础爸敗钡降自撊∧囊粋€意思呢?是“慎重小心”,還是“寡言”,有待進一步考證?!墩撜Z集注》:“謹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實也?!痹谶@里“謹”指行為上的謹慎,即,慎也?!妒?jīng)注疏》《孝經(jīng)》云:“謹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謹而誠信也。”康有為《論語注》關(guān)于“謹而信”的解釋:“謹者,行之有格也。信者,言出至誠也?!睏顦溥_《論語疏證》:“謹:謹謂寡言也。信謂其言誠實可信也。寡言而不信,雖寡亦無當矣。夫人不言,謹也;言必有中,信也。輕諾揚言,皆不謹也?!眥1}
綜合考證個人認為,“謹”字在《論語·學而》篇,更應(yīng)解釋為“寡言”?!爸敗北疽鉃椤吧髦?,小心”,應(yīng)理解為各方面,其中包括寡言和寡行。《學而》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在這句話中,“入則孝,出則悌”,均指行為上的孝悌,由于前面已經(jīng)反復闡述了行為上的要求,后面從邏輯上來說,更應(yīng)該是從語言方面提出的要求,所以當寡言講,語言恭謹而誠信。故從楊注,錢氏注不夠確切,楊注更為準確。
二、《論語·鄉(xiāng)黨》篇: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楊伯峻《論語譯注》翻譯為“孔子在本鄉(xiāng)的地方上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他在宗廟里、朝廷上,有話便明白流暢地說出,只是說得很少”。錢穆的《論語新解》翻譯成“孔子在鄉(xiāng)里間,其貌溫恭謙遜,好像不能說話一般。他在宗廟朝廷時,說話極明白,不含糊,只是極謹敕”。將“唯謹爾”解釋為“宗廟朝廷,大禮大政所在,有所言,不可不明而辯,惟當謹敬而已”。王滋源《論語新譯評述》解釋為“他在宗廟里,朝廷上,有話便侃侃而談,說個明白,只是態(tài)度很謹慎?!惚恪悖╬ián),舊讀駢。鄭注,便,辯也,意思是能說會道,把話說明白”。在這里的“謹”字產(chǎn)生了不同的解釋,楊注認為“謹”字是說話少的意思,錢注和王注解釋為謹慎之意,那么在這句話中“謹”到底該取說話少之意還是謹慎之意呢?朱熹《論語集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祥問而極言之,但謹而不放爾。以視人之驕于鄉(xiāng)里而訥于朝廷,何相反也。此記孔子在鄉(xiāng)黨、宗廟、朝廷言貌之不同?!痹谶@里朱熹將“唯謹爾”解釋為“但謹而不放爾”,那么“不放”即為“很少說”的意思,所以朱熹將“謹”理解為“恭謹”。康有為的《論語注》取的是同樣的解釋。要探究謹字的具體解釋,有必要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考證“便便言”意思?!墩f文解字》對“便”字的解釋:“安也,人有不便更之,從人更?!薄掇o源》解釋“便言”:“巧于言辭?!北惚悖骸靶稳萆朴谵o令?!薄妒?jīng)注疏》鄭曰:“便便,辯也。雖辯而謹敬?!本C合考證個人認為“謹”字在《論語·鄉(xiāng)黨》篇,當取“謹敬,恭謹”的意思。因為“便便言”即為巧于言辭、善于辭令,意指能說,所以“謹”字在這里解釋為“謹敬”更為妥當,如果解釋為說得很少,就和前面的“便便言”自相矛盾。另外孔子講學而憂則仕,所以在宗廟朝廷一定是巧于言辭,積極獻言獻策的,而且孔子講究禮儀,所以語言必當恭謹。
三、《論語·堯曰》篇:謹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
楊伯峻《論語譯注》翻譯為“檢驗并審定度量衡”,將“謹”解釋為“檢驗”。錢穆的《論語新解》翻譯成“謹慎權(quán)量,審查法度”,將“謹”解釋為“謹慎”。王滋源的《論語新譯評述》翻譯成“管理好度量衡,審定法律制度”,將“謹”翻譯成“管理”。那么“謹”字在《堯曰》篇中解釋為“檢驗,謹慎,管理”。哪一個更合適呢?三家對于“謹”字產(chǎn)生不同解釋的原因,是對“權(quán)量”“法度”兩個詞語的理解不同,楊注將“權(quán)量”“法度”兩個詞語直接概括為“度量衡”。錢注將“權(quán)量”“法度”作為兩個詞語,但沒有做出解釋。王注將“權(quán)量”解釋為“度量衡”,將“法度”解釋為“法律制度”。所以考察“謹”字的意思,首先要重點考證“權(quán)量”和“法度”的意思。那么朱熹《論語集注》:“權(quán),稱錘也。量,斗斛也。法度,禮樂制度皆是也?!睏顦溥_《論語疏證》:“《漢書·律歷志》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笨涤袨椤墩撜Z注》:“權(quán)所以稱輕重,朱、兩、斤、鈞、石為五權(quán)。量所以量多少,龠、合、升、斗、斛為五量。四方各異,必宜謹,即同律度量衡之義?!眥2}
綜合考證個人認為《堯曰》篇中的“謹”字當取“統(tǒng)一、管理”的意思。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權(quán)量”和“法度”是兩個詞語,不能直接概括為度量衡,所以楊注不夠準確,那么在古代既然“朱、兩、斤、鈞、石為五權(quán),龠、合、升、斗、斛為五量”,所以權(quán)量應(yīng)該為度量衡,謹權(quán)量當解釋為統(tǒng)一度量衡或者管理度量衡,所以“謹”字當解釋為“統(tǒng)一”或“管理”更為準確,王注更為恰當。
四、《論語·顏淵》篇: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將這句話翻譯為“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上也沒有怨恨”,這里面把“在家”理解為“不在工作崗位上”就是指“家里”。錢穆的《論語新解》:“在家謂仕卿大夫”意思是“家”指卿大夫之家。王滋源的《論語新譯評述》解釋為“在邦、在家——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在邦謂仕與諸侯之邦,在家謂仕與卿大夫之家也’,今從之”。王注和錢注都是指卿大夫之家。
關(guān)于“家”的解釋,《十三經(jīng)注疏》正義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者,言既敬且恕,若在邦為諸侯必無人怨,在家為卿大夫亦無怨也?!薄掇o源》:“家臣:春秋列國傾大夫的臣屬。職務(wù)有宰,司徒,司馬等。家臣不世襲,由卿大夫任免。”《漢語大詞典》:“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薄墩撜Z集注》:“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标P(guān)于“邦”的解釋,《說文解字》:“邦:從邑,豐聲?!薄稘h語大字典》:“邦: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稌ゐ埖洹罚簠f(xié)和萬邦?!对姟ご笱拧せ室印罚和醮舜蟀睢!薄稘h語大詞典》:“邦家:國家。《詩·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鄭玄箋:人君既得賢者,置之于位,又尊敬以禮樂,樂則能為國家之本?!笨涤袨椤墩撜Z注》關(guān)于“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的解釋:“修己以敬,與人以恕,更以內(nèi)外無怨驗其敬恕之效否?!眥3}邦家一詞連用時一般是并列關(guān)系,并不是對立關(guān)系,而且“邦”字并沒有在工作崗位上的解釋,一般指諸侯之邦。
綜合考證個人認為,將“家”解釋為“卿大夫之家”更為恰當,如果按楊氏的翻譯,“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上也沒有怨恨。這句換應(yīng)變?yōu)橄喾吹膹娬{(diào)句“在邦無怨,在家亦無怨”。原文說的是“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本意應(yīng)是并列關(guān)系。邦既然是指諸侯之邦,家既應(yīng)指對應(yīng)的卿大夫之家,所以《顏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家字的解釋,應(yīng)從《論語正義》的解釋,錢注和王注比較準確,楊注不夠確切。
《論語》作為我國的儒家經(jīng)典,雖然歷代不乏關(guān)于《論語》注釋的作品,但是在某些字詞的注釋上未免有很多不當之處,通過認真推敲、查閱資料,有些字詞的解釋可以更符合《論語》的實際內(nèi)容,所以關(guān)于《論語》的注釋仍有很多疑問之處有待于進一步考證研究。
{1} 楊樹達:《論語疏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頁。
{2}{3} 康有為:《論語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00頁,第177頁。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2006.
[2]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 王滋源.論語新譯評述[M].吉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作 者:張 歡,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