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心雕龍》處處體現(xiàn)了劉勰的歷史觀,齊梁時期的文章著作往往只看到現(xiàn)象,追求外在的形式,沒有以追本溯源的方法創(chuàng)作,劉勰的《文心雕龍》將創(chuàng)作理念放在宏觀的歷史背景中,從根本上探索寫作規(guī)律,理清各類文體的起源和流變,為后世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例。
關鍵詞:《文心雕龍》 劉勰 歷史觀
一、《宗經(jīng)》篇反映的歷史意識 《文心雕龍》成書于齊梁時代,豪門貴族過著奢靡腐化的生活,影響了當時的文學作品。這種浮靡的文風把創(chuàng)作引入歧途。為反對訛濫的文風,針砭時弊,劉勰認為要從理論上加以挽救。挽救文風流弊的方法首先要“博通經(jīng)綸”。
《宗經(jīng)》為“總論”第三篇,所謂宗經(jīng),就是通過經(jīng)書來明道、還原歷史真相。劉勰用孔子“韋編三絕”這一典故,傳達了圣人探索學問的必要性,孔子尚且如此,遑論當代之人呢?繼而從歷史這一維度談文章寫作需要有全局意識:“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其中,事信、義直、風清就是通過歷史的態(tài)度起到微言大義、諷刺教化的作用。顯然,就文學談文學只能于局部或者表面對文學的流變或發(fā)展進行歸納概括,并不能從根本上全面地概括某個時期文化的發(fā)展情況。而學習經(jīng)典就能很好地糾正流弊,將文學的發(fā)展導入正途,因此劉勰贊美經(jīng)書中的文章“根底深,枝葉峻茂”,暗示當代作家要樹立學習經(jīng)典、遵循前代圣賢遺跡的自覺。
劉勰認為后代的文論家言辭艷麗、語言浮夸,批評嚴馬之詩“屬辭無方”;宋玉之賦“始實淫麗”;班固、傅毅之頌“褒過而成為謬體”,那么當務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正末歸本”,而如何將這些“末流”拽回到“恰當?shù)牡缆贰鄙?,就需要當代學者向各種言論、文章的始祖——經(jīng)書看齊,主動拋去浮艷繁冗的文采,運用感情深厚而體制精練的語言,以保證文學最初的特質。
“原始以要終”重在溯源,劉勰強調要用歷史的觀照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蹲诮?jīng)》提出“經(jīng)”為“群言之祖”,那么每一次重建后世文學就必須以古老的經(jīng)典為準,劉勰的歷史意識對當代文學的文學批評史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二、《序志》中“觀瀾而索源”闡明的歷史方法 《序志》詩全書的總序,排在書的末尾,劉勰在篇章中講出寫作本書的三個目的:一是希望對后世之學起到榜樣引領作用;二是說明文章的功用,挽救當時文壇流弊;三是不滿于魏晉以來的著作,這些著作不能做全面的論述,缺乏追本溯源的考察,因此劉勰寫這本書來對寫作的各個方面做全面且系統(tǒng)的論述,通過此法為今后的文學發(fā)展指明一條正確之路。
劉勰認為在兼顧文章文采外,還要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辨析作品,提出文章要因時變化,經(jīng)典記載了以往的歷史真相,所以要學習從《詩經(jīng)》到《離騷》的變化。每類文體都不會憑空產(chǎn)生,也不會憑空消亡,每一階段的文學勢必會在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初期保留著前一時代的特點,并且,每一種的文學體式也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必然會轉化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而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影響。同時,在評述當代研究狀態(tài)的過程中指出“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要深刻地認識到文章的源流、學習的對象以及文體的變遷,這就是劉勰為什么直言不諱地批評曹丕《典論·論文》密而不周、曹植《與楊祖德書》辯而無當了,因為無論是二曹的論文還是其他文人的創(chuàng)作,如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他們都各自看到一角,只看到現(xiàn)象,未能窺其全貌,這樣的批評方法從本質上就存在了缺陷,不能從枝葉追尋到根本,也沒有從觀察波瀾去找到源頭的創(chuàng)作,不吸取前賢的教訓,對當代文學進行盲目的研究,這樣對后學沒有絲毫的益處。因此在《序志》篇,劉勰就其寫作目的做了介紹:“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辯乎騷……”旨在強調做學問需要有宏觀的、歷史的認識,要從源頭上學習圣人經(jīng)典,述先哲之誥,脫離了歷史觀的文章或批評著作,都是泛泛空談,缺乏厚重感。因此,規(guī)避這種流弊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當代作家承認經(jīng)典這個源頭,并構建以經(jīng)典為中心的文學寫作與欣賞模式。
《文心雕龍》的寫作,從根本上探索道,在師法上效仿圣人,在體制上探源經(jīng)書,推求各種文體的來源,敘述它的流變,解釋各類文體的名稱。站在歷史的角度、用歷史的方法研究文學文體。
三、《明詩》篇“閱時取證”體現(xiàn)的歷史認識 《明詩》篇是文體論的第一篇,劉勰開篇列出詩的定義,提出“詩言志”且“持人性情”,從古代經(jīng)典《尚書》《詩經(jīng)》《禮記》《離騷》等說起,經(jīng)歷了“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直到“春秋觀志,諷誦舊章”“秦皇滅典,亦造仙詩”,對古代詩歌的起源做了詳盡的概述。對歷史的傳承,劉勰用“閱時取證”四個字簡而易見地概括,歷經(jīng)時日的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原因在于其經(jīng)得住時代的考驗,可以隨時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对娊?jīng)》之所以被學習和仿效,就在于歷經(jīng)各朝各代,證明了其經(jīng)典性。
之后論述各時代的詩,漢代詩歌數(shù)量繁盛,但繼承的都是《詩經(jīng)》的四言傳統(tǒng),文人五言詩并不多見,因此劉勰認為西漢初年“辭人遺翰,莫見五言”。五言詩的發(fā)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從《召南·行露》的半章到兒童歌謠《滄浪曲》《邪徑謠》,五言詩歌在民間經(jīng)過一番相當長時間的醞釀終于被文人重視起來,劉勰“閱時取證,則五言久矣”把文學和時代相結合,體現(xiàn)了他用歷史的發(fā)展眼光看待問題這一先進性。劉勰在注重詩歌發(fā)展沿革的過程中,還特別注意這個時代文人的推動作用,認為韋孟的《諷諫詩》“匡諫之義,繼軌周人”,贊賞嚴助、司馬相如的詩“屬辭無方”。準確且精煉地評價“直而不野,怊悵切情”的《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成熟的標志。劉勰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分析五言詩的發(fā)展流變,文學史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總結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弄清文學進程中的來龍去脈,劉勰既沒有因“辭人遺翰,莫見五言”去否定五言詩的萌芽,也沒有因為幾首五言詩的歌謠來倉促做出結論,而是從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確立五言詩的形成時間。
劉勰將各時代的詩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做出評價,建安詩慷慨有氣勢,描摹形貌,不求纖密細巧,只求顯著鮮明;正始詩歌混雜著道家思想,清談之風為主導。但劉勰并沒有一味僵化地批評正始時期文人的浮泛淺薄,而是獨具慧眼地贊賞了嵇康志趣清高,阮籍旨意深遠。而到了晉代,創(chuàng)作就稍稍流于輕浮綺麗,推崇忘卻世情的空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這種過分追求音節(jié)辭藻的華美精妙是當下文壇的弊病,劉勰反對一味追求形式,認為文采的豐富、感情的真摯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
劉勰《明詩》篇總觀各朝各代詩的變化發(fā)展,這種博古通今的思想對于指導我們學習文學史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時序》篇“文變染乎世情”的歷史觀念 《時序》篇劉勰明確地提出了文學需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歷史觀,講文學應當跟著時代發(fā)展變化,要從文章的根源、學習的對象、文體的流變各方面分析文學與時代歷史的關系。劉勰在此篇中提出“文變染乎世情,廢興系乎時序”的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指出文學的演變和興替是受到時代情況的感染,研究文體流變時,應當推求它的開始,以及歸結它結束的原因。基于這種思想,他提出十代九變,然后他論述了文學演變的原因,一是政治教化的作用;二是學術風氣的影響;三是文學作品的繼承和發(fā)展;四是君主的提倡;五是受時代風氣的影響,六是天才的杰出成就。
無論文體論還是文學評論,劉勰都注重對源流的把握,在述說歷代文學演變廢興的過程中,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采用從古至今的說明方法娓娓道來,先述上古三皇時期政治清明、人民和樂時的民間歌謠,待到厲王幽王昏庸無道、周王室衰微,《詩經(jīng)》便傳達出哀怨的感情,文學作品很好地表達了政治社會的變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國事縱橫變化的世情造就了“屈平聯(lián)藻于日月,宋玉交采于風云”?!峨x騷》中,屈原上天入地,“覽相觀于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就是受到當時縱橫游說夸張諷喻的影響。漢代初年,高祖崇武輕文,戲弄儒生,這時政治對文學的促進是消極的,以致像高祖的《大風歌》和《鴻鵠歌》也可謂天才之作了。至孝武帝后重視儒家,用文辭來歌功頌德,于是像司馬相如、枚皋這輩人如雨后春筍成長起來,作品也流傳下來。
就時代的影響來說,建安時期世積亂離,風衰俗怨,這樣的亂世如果沒有曹氏父子的杰出成就及網(wǎng)羅天下名士的條件,也許不能“慷慨而多氣”,這說明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除了必要的社會條件,還需要特定的人文作用,這就需要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宏觀地看待問題,不能偏執(zhí)一面之詞。劉勰把作品同時代聯(lián)系起來看是他的一大創(chuàng)見,同樣講到亂世,但能夠注意各具特色,周代末期是“幽厲昏”“平王微”,所以作品是怒而哀,建安也是亂世,但是“區(qū)宇方輯”,魏武方平定北方,形勢不同,所以當時的作品“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不同的文學特征是時代特色的不同所導致的,這是劉勰站在歷史的高度比較出來的遠見卓識。
{1}{2}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2014年5月版,第31頁,第451頁。
參考文獻:
[1] 周振甫.《文心雕龍》二十二講[J].鎮(zhèn)江師范??茖W報(社會科學版),2001(2).
[2] 馬慶洲.閱時取證比采而推——簡論劉勰五言詩起源說及其對文學史研究的啟示[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 鄭偉.論傳統(tǒng)歷史觀對劉勰論文的影響[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作 者:郝 月,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