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喬伊斯的《阿拉比》是世界經(jīng)典短篇小說。大部分研究都圍繞男孩的頓悟展開,而對男孩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的成長過程重視不夠。男孩去阿拉比前的“滑稽、幼稚、甚至愚蠢”是其“天真”的真實表現(xiàn)。任何人的成長都是天真與成熟的辯證統(tǒng)一。喬伊斯以小見大,通過男孩的個案觀照普通年輕人成長的心路歷程,引起讀者強烈共鳴。這正是《阿拉比》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阿拉比》 成長 天真 成熟 統(tǒng)一
雖然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一生所寫的短篇小說不多,只出版過《都柏林人》這一部短篇小說集”{1},但其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它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出于朦朧的愛情,想到去阿拉比市場為自己心愛的女孩挑選一件禮物,后來由于叔叔的耽擱導致計劃落空,卻最終頓悟的故事。大多數(shù)前期研究都圍繞《阿拉比》中的男孩的頓悟或者反宗教精神展開,也有研究小男孩的朦朧愛情的,但大都對男孩持嘲笑、否定、諷刺的態(tài)度,對其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的表現(xiàn)持肯定態(tài)度的很少,認為男孩“幼稚、不成熟、脫離現(xiàn)實、單相思、盲目”等,而筆者認為,男孩的“幼稚、不成熟、脫離現(xiàn)實”是每個人一生必然經(jīng)歷的,是天真的體現(xiàn)。天真是小孩子純潔的天性,彌足珍貴。沒有天真的經(jīng)歷,就不會有后來的成長、頓悟和成熟。一個人的成長是天真與成熟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我們應該對男孩的天真予以重視和肯定,而不應一味地進行諷刺、嘲笑和貶低?!栋⒗取分械哪泻⑹乾F(xiàn)實生活中普通男孩的縮影,每個年輕人都必然經(jīng)歷由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長過程。這正是該經(jīng)典的藝術魅力所在。
一、天真的實質在于賦予生活以意義
《阿拉比》以一個青春期的小男孩作為主人公有其深意,該年齡的孩子極具想象力,天真、浪漫,對感情敏感而熾熱。19世紀末,愛爾蘭社會各個方面都不景氣,男孩想在無趣、麻木的生活中尋找精神支柱,試圖賦予生活意義。此時,“處于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的雙重壓迫和鉗制之下的愛爾蘭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國家,而都柏林則是它‘癱瘓的中心’”{2},人人都感到麻木、苦悶、盲目。在如此枯燥、壓抑的環(huán)境中,《阿拉比》中的男孩居然還萌生著美麗的夢想——追隨曼根姐姐的足跡,這是孩子的純潔天性使然。他“不顧環(huán)境的沉悶,憑著一時熱情去苦苦追尋,就像舊時騎士登上唯美的愛情之船去獲取能與心儀之人相匹配的禮物”{3}。他把曼根姐姐作為精神支柱,“從那天晚上開始,我產(chǎn)生了多少難以計數(shù)的愚念,浪費了多少白天和黑夜的時光!我多么希望動身前這段冗長乏味的日子趕快到頭啊,無論是在夜晚的臥房還是在白天的教室,她的身影總是橫在我和我徒勞攻讀的書頁之間,‘阿拉比’這個詞的音節(jié)穿越靈魂的靜謐向我襲來,一種東方式的大喜悅籠罩著我”{4}。因為曼根姐姐的一句話,男孩就對阿拉比無限神往。去阿拉比之前的日子是冗長乏味的,而男孩之所以堅持下來是對曼根姐姐的愛和給她帶禮物的承諾,這懵懂的感情支撐著男孩。所有的人都在麻木地度日,男孩的生活之所以沒有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就是因為有了曼根姐姐。男孩把她作為崇高理想的寄托,支撐著男孩度過一天又一天單調的生活。男孩對阿拉比的渴望,是他對朦朧愛情的追求,也是他抵制無意義生活的行動。再者,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曼根姐姐來說,“她弟弟總會首先對她進行一番嘲弄”{5},她在家里的地位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至少和弟弟的待遇不一樣,所以她甘愿忍受弟弟的刁難。但她卻從不抱怨,默默地忍受一切,男孩也觀察到了這一點。他看到了曼根姐姐內心的愛和包容,有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感覺,因此曼根姐姐成了男孩生活的意義和希望。
二、天真出于純粹、無任何雜質的愛情
作為青春期的少年,男孩沒有受到世俗世界物欲的干擾,單純地喜歡一個女孩子,不含任何雜質。他對于曼根姐姐的喜歡是真心的,純潔而全力以赴。這份感情朦朧,充滿幻想、激情和浪漫,“除了偶爾招呼一聲,我從來不跟她搭話。可是每每聽到她的名字,我卻好似聽到了召喚,全身熱血沸騰。即便在與浪漫最不搭界的種種場合,她的影子也與我常相為伴……我對未來想得極少,不知道自己往后還會不會去和她說話,如果說了我又怎么才能向她表明心跡、吐露愛意呢?盡管如此,我的身體仍然好似一架豎琴,她的音容笑貌如同手指,從琴弦上一掠而過”{6}。這段描寫表達了男孩對女孩懵懂的、迷惘的愛。男孩甚至都沒有和她說過話,就喜歡上了她。她的名字對男孩是一種召喚,她像是男孩的主人,男孩心甘情愿地聽命于她。這些都說明男孩對曼根姐姐的喜歡是真心的、純粹的,為了她,男孩要去阿拉比,男孩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她的要求。盡管自己生活得并不幸福,還是努力讓曼根姐姐開心,我們由此看到了男孩對愛情全力以赴的投入和付出。如果將《阿拉比》主人公由小男孩換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那故事將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年紀越大,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內心世界也將變得很復雜,對感情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標準。而在小男孩這個年紀,他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思維,只一心想著對曼根姐姐好。男孩對這段感情充滿激情和幻想,也試圖用自己認為浪漫的方式——代替曼根姐姐去阿拉比并給她帶禮物來博得她的喜愛。這再次表現(xiàn)了男孩率真、純樸的天性。
三、天真與成熟的辯證統(tǒng)一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過,孩童是成人之父。對每個人來說,初戀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是美好的、難以忘懷的。而且處于初戀中的人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感情,覺得每天可以見面,一起玩,一起上學就是最好的。這樣的感情很純真、很幼稚,甚至很“傻”,但卻是每個人都必然經(jīng)歷的?!栋⒗取分械哪泻⒁彩且粯樱麑τ诼憬愕你露星檎墙?jīng)歷初戀的過程,“所有感官此刻似乎都欲求得隱遁,我便有些暈暈乎乎,于是一邊緊合雙手直至手有些發(fā)抖,一邊不斷地喃喃自語:‘啊,愛情!啊,愛情!’她終于和我搭話了。她一開口我的腦子就亂起來,以至于都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才好”{7}。男孩從來沒有正面表達過對曼根姐姐的喜歡,但女孩的一舉一動都讓男孩魂牽夢縈。沒有這些天真,就不會有后面的頓悟。天真是自然的、正常的。天真是頓悟的前提,頓悟是天真的必然結果。去阿拉比之前,男孩是單純、天真、幼稚的;到達阿拉比之后,看到幾個青年男女喋喋不休、瞎扯廢話,用銀質托盤收錢,褻瀆宗教;同時,他突然意識到那個閑扯的少女似乎是曼根姐姐長大的樣子。這時,集市的燈滅了,而男孩“抬頭凝視著黑暗,看見自己就像是被幻象驅策并愚弄著的玩物”{8},心中充滿痛苦和憤怒。
多數(shù)研究者探討過“燈”的象征含義,認為男孩剛到達阿拉比時,集市的燈是亮的,暗示男孩心中還是充滿希望和激情的。但集市關門時燈也滅了,說明男孩心中的希望也消失了。這樣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過于消極。筆者認為,“燈亮著”意味著男孩處于幼稚、天真的童年,而“燈滅時”正是男孩頓悟的時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時候。集市的燈滅了,男孩心中的“燈”卻亮了。熄滅的是“幼稚、虛榮、浪漫”之燈,亮起的是“成熟、現(xiàn)實、智慧”之燈。男孩認清了社會現(xiàn)實,看清了自己曾經(jīng)的虛榮與愚蠢,他頓悟了、長大了、成熟了。如果沒有前期的“幼稚甚至愚蠢”,怎么會有后來的頓悟和成熟呢?由此我們推論,天真和成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的兩個階段,二者互為因果、互相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
《都柏林人》共包含15篇短篇小說,它們既獨立又有關聯(lián),全面展示了都柏林市民各個年齡段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麻木不仁和精神癱瘓?!栋⒗取纷鳛槠渲械拿?,也體現(xiàn)了這方面的主題,但卻與《都柏林人》中的其他短篇不盡相同,它蘊含了初戀和朦朧愛情這樣美好的主題,以此與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在小說中,喬伊斯并沒有直接描述男孩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他的所見所聞來暗示其內心世界,通過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真實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對愛情懵懂的渴望?!鞍⒗取边@一詞匯出現(xiàn)在男孩擁有霎時美好感受的時候,集浪漫與理想于一瞬,使讀者感受到了一個少年的初戀情懷。在去阿拉比集市之前,男孩天真、純潔、幼稚,而結束阿拉比的行程時,他長大、成熟、頓悟了。天真是一個人一生必然經(jīng)歷的階段,而天真過后,人的閱歷加深,漸漸會變得成熟。兩個階段客觀存在、互相聯(lián)系,沒有逾越天真的成熟,也沒有拒絕成熟的天真,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喬伊斯熟練地運用象征、暗喻等手法,展現(xiàn)了男孩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映射了普通年輕人成長成熟的心路歷程。再加上作者對當時愛爾蘭社會的深刻批判,最終使之成為西方短篇小說的不朽之作。
{1} 沈東子:《解讀喬伊斯和他的〈都柏林人〉》,喬伊斯:《喬伊斯短篇小說選》,米子、沈東子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2}{5} 侯恩蕊:《幻想與現(xiàn)實——〈阿拉比〉之成長主題解讀》,《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第19期,第193頁,第 193頁。
{3} 姜士昌:《孤獨的追尋與精神的頓悟——詹姆士·喬伊斯短篇小說〈阿拉比〉解析》,《名作欣賞》2009年第2期,第102頁。
{4}{6}{7}{8} 喬伊斯:《阿拉比》,《喬伊斯短篇小說選》,米子、沈東子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頁,第43-44頁,第43-44頁,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