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元
《羋月傳》,以華麗的演員陣容,精美的服飾,精心設計的劇情,盡管故事情節(jié)還是難免有些杜撰失實,但依然讓無數(shù)的年輕人重溫了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這段歷史。我小學時讀過蔡東藩的《東周列國志演義》,不過那時還只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用好人、壞人區(qū)分著書里的人物。那個時候對秦的確是沒有什么好印象。長大后讀了《史記》才開始逐漸客觀地認識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君王、文臣、武將。只是總感覺很多歷史都是一段一段的,并不連貫。后來想明白了,司馬遷寫距他一百多年前的事雖然從視角上客觀了些,但可以找到的,流傳下來的、文獻已經(jīng)被人為地毀掉了很多,尤其是秦,沒有人知道在焚書坑儒事件里,焚了多少書,以及焚了哪些書。
說到秦國最終的勝利,似乎都要強調商鞅改革的作用,但大家或許并不知道,在同一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都在改革,商鞅就是拿著李悝的《法經(jīng)》做的投名狀到秦國拜的宰相。
改革是那個時代的潮流。當然改革十分重要,但是最終讓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還不僅僅是集六世之功的改革。
在先秦時代,各國之間都有著復雜的姻親關系,就如羋月是楚國人,但卻是秦國的皇后,趙姬是趙國人,但卻是秦始皇的媽媽,秦始皇同父異母的弟弟叫成嶠,成嶠的媽媽是韓國人,這些外戚貴族的存在其實才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真正障礙,因為這些關系不僅僅在朝廷,在后宮,更是延伸到整個六國的關系。成嶠15歲出使韓國得百里之地應該就是一場非常明顯的政治交易。而隨后出征趙國時的臨陣投降應該也是一次不得已而為之的政治逃亡。當然那個時候嬴政尚未親政,很大的可能是以趙姬為首的趙國外戚勢力對韓國外戚勢力的一次清剿。也就在嬴政親政之前,秦國的主要權力基本完全被趙姬、呂不韋、嫪毐這些趙國勢力所掌控。不過這個時間并不長久,就在嬴政親政后,嫪毐在咸陽造反,兵敗獲車裂之刑而死。呂不韋服毒自盡,趙姬被囚,趙國勢力徹底被清除。這些在史書當中都是有記載的,雖然僅有只言片語,但總算都有痕跡。而有些情況則完全被人為地從歷史記載中摳掉,比如在整個歷史記載中都沒有任何始皇后的記載,而長子扶蘇為什么只是看了一眼偽詔就急急自盡。陳勝、吳廣起事時為什么要在擁立項燕的同時還要擁立扶蘇,而在呂不韋死后其續(xù)任相國昌平君的歷史記載為什么少得可憐。還好,羋月傳給了我們一點線索。秦楚聯(lián)姻達300年之久,始皇后很有可能就是楚國的公主,而昌平君應該也是楚國人,并且和始皇后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
而扶蘇自然也就是楚國公主的兒子,自己知道自己是待罪之身,那怕明明是漏洞百出的趙高偽詔,也認為是始皇帝對他最終裁決。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陳勝、吳廣起事的時候要擁立扶蘇的始因。秦始皇消滅了所有的外戚貴族,才真正清除了滅六國的所有障礙,秦始皇能統(tǒng)一六國最核心的成功因素就是消滅了貴族。
不過從今天的視角看,消滅貴族或許對于秦始皇來講是必須的,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則不一定。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貴族其實都有相對的存在意義。專制難免會讓權力更集中,更沒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