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近期,國際海事承包商協(xié)會IMCA對外發(fā)布了一起洗艙期間發(fā)生的安全事故。報告顯示,事發(fā)當時一船員正獨自站在水龍頭前方,不料溫度近80攝氏度的熱水從軟管失控噴出,致使該船員身體三分之一部位分別遭受了一級和二級燒傷。事后調查發(fā)現(xiàn),事故原因或為快速接頭的關緊機制/閉鎖機制存在缺陷、或者未正確閉鎖所致。一位專家在針對該事故進行點評之時談到,由于洗艙作業(yè)復雜繁瑣,往往易發(fā)生海洋污染、火災爆炸和人身傷亡事故,充滿危險。鑒于該環(huán)節(jié)事故高發(fā),如何將這些“老虎”關入“籠中”,成為業(yè)內值得關注的重點。
為了能夠更為明晰洗艙期間的安全隱患,記者刻意在網(wǎng)上發(fā)起了名為“洗艙期間高危風險源”的單選投票活動。超乎記者預期的是,在參與投票的所有受訪者中,有將近80%的油輪以及化學品船大副都將單選票投給了“靜電”一項。在驚訝于投票結果高度一致的同時,記者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靜電為何成為了大副眼中洗艙環(huán)節(jié)的第一殺手?
本以為這一問題會得到一攬子解釋,但一位大副卻僅用了三個字便回答了這一問題:“隨機性”。為了明晰這一觀點,他以靜電對油輪洗艙過程中所產生的高危風險向記者做出了相關解釋。他談到,目前來看,預防油艙發(fā)生燃燒爆炸事故,比較常見的做法為控制油艙內氧氣含量。究其原因是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安全可靠。向油艙內充注氧氣含量很少的所謂惰性氣體,使油艙內氧氣含量降到臨界點以下,這樣就可以保證油船在任何營運狀態(tài)下,油艙內氣體范圍均處于安全區(qū)。大副直言:“我們又不得不直面這樣一個問題,僅靠這一種很難確保油輪洗艙期間爆炸事故的產生。唯有兼顧控制油艙內可燃石油氣濃度、控制引火源的產生才能確保周全。但這又談何容易?對于控制油艙內可燃石油氣濃度而言,無可厚非十分困難,而‘鴻溝’則源于極大的可操作性難度。其次,控制引火源的產生這一方面,其一直是油船極為重視的控制燃燒爆炸事故的措施,但有許多不定因素,存在很多不可預見情況。不可否認,靜電就是這諸多不可預見的情況之一。物體在不接地或者是相互絕緣的情況下,如果產生的靜電電荷得不到中和,就會產生靜電的積聚。在洗艙過程中,由于較難控制有艙內可燃石油氣濃度,只要具備靜電產生和放電的條件,且靜電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發(fā)船舶靜電安全事故?!?/p>
突如其來的靜電往往將釀成極大的事故隱患,不得不防。這不禁讓記者想起了2014年的某起事故。裝載易燃易爆貨物苯的某雙殼化學品船,在港口完成卸貨后,錨泊于外錨地進行洗艙,然后開往外海排放洗艙水并進行貨艙的蒸艙操作,期間發(fā)生閃爆事故。據(jù)船員事后回憶,事發(fā)當時2S貨艙首先發(fā)生閃爆,數(shù)秒鐘后3P&S貨艙隨即發(fā)生閃爆。該事故造成甲板上正在作業(yè)的兩名水手受傷,在步橋上整理洗艙管的一名甲板實習生失蹤。而釀成該起事故的原因正是由于靜電引燃了艙內的可燃氣體?!秶H油輪和油碼頭安全指南》(ISGOTT)對“蒸汽蒸艙”有如下要求:因為靜電危險,不允許將蒸汽引入有可燃氣危險的貨物艙。應牢記,艙內無可燃氣也不能保證任何情況下用蒸汽蒸艙是安全的。然而,這一點卻未能引起出事船舶的足夠重視。
被采訪大副在點評該事故時談到,蒸汽蒸艙可產生帶靜電的水霧。此水霧的影響和可能產生的危險類似于用水洗艙,但電位比水洗艙更高,達到最大放電電位時間也更短。此外,盡管在開始用蒸汽蒸艙時,貨艙可能幾乎沒有什么可燃氣體,但受熱和攪動后,殘余物質通常會再度釋放可燃氣體,使貨艙成為可燃狀態(tài)。只有在惰化或用水沖洗且已除氣的液艙方可進行蒸汽蒸艙。蒸艙前,可燃氣體濃度應不超過可燃下限(LFL)的10%。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止在艙內形成蒸汽壓力。與此同時,專家強烈建議船公司在操作程序中,水洗后進行蒸汽蒸艙前,應測量可燃氣體濃度,確認在安全范圍內,必要時在蒸汽蒸艙過程中加強可燃氣體濃度監(jiān)測;在蒸艙期間,船員盡可能避免在進行蒸艙的貨物區(qū)域作業(yè)或停留,以避免類似事故的再次發(fā)生。在洗艙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程序和布置手冊》,不能憑船員的經(jīng)驗操作。
采訪中,一位曾經(jīng)在散化船上工作過的大副向記者坦言,在船舶運輸散裝液體化學品的全部過程中,洗艙作業(yè)可以說是最能反映出化學品運輸特性的操作,同時也是工作強度最大、最具有危險性的操作環(huán)節(jié)。至于為何如是說,他分析,洗艙作業(yè)不僅需要細致周密地顧及上載貨的特性和下載貨的要求,承擔起兩載貨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除此以外,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具體的洗艙方法和工藝條件還要采取相應的特殊措施。鑒于此,必須要求洗艙作業(yè)人員根據(jù)貨物的具體特性,充分考慮洗艙過程中可能潛伏的危險因素,做好防范工作。
談到處理洗艙過程中的潛伏危險因素,不免要提及《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但是,是否我們完全依照《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進行操作就能確保在安全層面萬無一失了呢?在采訪中,一位被采訪的業(yè)內人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認為,由于《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在現(xiàn)實中還存在某些不足,這使得船上備有的《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僅僅成為了一份有價值的建議。如果不根據(jù)具體情況,完全生搬硬套那些洗艙資料中的方法,一方面最后的洗艙效果往往會不盡如人意,更重要的是還容易出現(xiàn)某些安全隱患。
對于由于指導文件上的不足所產生的后果這一問題,他首先向記者談到,對于散化船的洗艙作業(yè)而言,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或方法,只能根據(jù)上載貨物的特性和本船洗艙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選用不同的介質進行洗艙。有時即使用同一種洗艙介質,但由于洗艙水的壓力、化學清洗劑的濃度、洗艙水的溫度、清洗的時間、洗艙機在艙內的位置甚至船舶的橫縱傾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洗艙效果。除了洗艙效果有時頗受影響,指導文件上的不足在某些特定時刻也左右著船舶安全。被采訪者以《國際散裝運輸危險化學品船舶構造和設備規(guī)則》(IBC規(guī)則)中的一些問題向記者做了相關說明。他談到:“IBC規(guī)則曾明文規(guī)定某些化學品必須采取封閉式洗艙作業(yè)。從安全技術和勞動衛(wèi)生的角度看,固定洗艙系統(tǒng)完全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但這種系統(tǒng)會在艙內積聚大量的靜電荷,因此在洗艙時,務必采取一些必要的防靜電措施?!?/p>
那么,面對著這些盲區(qū)與不足,哪些安全有效的做法可以對其進行有效補充呢?一位業(yè)內人士對此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認為,每次進行洗艙作業(yè),船長應根據(jù)航次命令,在和租船人溝通的基礎上,了解下航次貨物對貨艙的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之上,更要充分考慮到上載貨物的特性和本船實際情況,采用既經(jīng)濟又安全、還能滿足下航次裝載貨物要求的洗艙方式。為了更為直觀體會其所述重點,該業(yè)內人士用“上航次裝載棕櫚油,本航次改裝醋酸”為實例做出了說明。棕櫚油屬油脂類貨物,熔點高,本身不易揮發(fā),黏附力大,而醋酸無色,易揮發(fā),有強烈的刺激味,水溶性強,有毒。因此洗艙時就要考慮油脂類貨物的特性,可適當添加堿性清洗劑,洗艙水的溫度控制在60℃左右,否則殘存的棕櫚油很容易被醋酸溶解,造成貨損。其次,要確認船上的各種洗艙設備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如洗艙管線、貨物管線、閥門、加熱器、P/V閥、洗艙泵、空氣泵、貨艙壓力和溫度、液位監(jiān)控系統(tǒng)等,任何一個設備出現(xiàn)故障,都會影響到洗艙的順利進行。此外,洗艙作業(yè)前,還需要對艙蓋的盤根、艙口圍、取樣孔、測量孔、P/V閥及其阻火網(wǎng)等洗艙機的盲區(qū)進行徹底沖洗。
此外,對于《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的補充完善,被采訪者也談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目前不乏研究和介紹散化船洗艙作業(yè)的技術資料,如日本某公司就專門編制了一份洗艙指南,詳細地介紹了如何使用其產品洗艙的作業(yè)方法。他坦言:“盡管這些資料大多都帶有商業(yè)性質,但不得不說其內容的細化程度要遠超普通的《洗艙指南》或《洗艙手冊》。能否借鑒其他模式完善《指南》?值得業(yè)內關注?!?/p>
今年9月,某小型化學品船在日本海域發(fā)生爆炸,致1名韓國籍船員死亡,2名印尼籍船員受傷,其中一人傷勢嚴重。據(jù)相關媒體報道,這艘從日本中西部和歌山縣出發(fā)前往中部三重縣的韓國貨輪,9日傍晚在駛至和歌山縣御坊市海域時發(fā)生爆炸。爆炸發(fā)生時,一部分船員正在洗艙,同時一部分船員正在甲板上進行焊接作業(yè)。焊接的火花引燃油氣發(fā)生爆炸,致使韓國籍輪機長被送往醫(yī)院后死亡,另外2名印尼籍船員則被燒傷且遭受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一位業(yè)內人士在看過該事故后感嘆:對于洗艙環(huán)節(jié)的安全管理已經(jīng)迫在眉睫。
并非杞人憂天,因為近些年洗艙期間各類事故已經(jīng)給海事界亮起了紅燈。去年4月某港三名碼頭工人在進入一艘剛剛卸完煤炭的船艙后死亡。據(jù)悉,這三名死者均為經(jīng)驗豐富的碼頭工人,在他們進去洗艙時窒息。當?shù)孛襟w報道稱,這可能因船長和船員的疏忽導致。他們忽略了提醒碼頭工人艙內可能存在有毒氣體。國際運輸工人聯(lián)合會主席兼董事長克拉姆林(Paddy Crumlin)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在港口安全和風險防范方面永遠不能松懈。我們將為三名工人展開完整的調查,查明事故的起因并吸取教訓?!辈粌H限于洗艙期間的窒息事故,因高壓水槍使用問題而產生的事故也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今年,某散貨船上的一起事故正是由于工人在洗艙時不慎被高壓水槍擊中最終身亡。據(jù)悉,負責該輪洗艙工作的人員為當?shù)匾患覍iT為船舶貨艙及集裝箱做清洗服務的公司所雇傭的工人。事故緣起高壓水槍刺穿了該名工人的大腿并切斷了股動脈所致。據(jù)專業(yè)人士介紹,專門制作的高壓水槍能夠割破牛皮做的工作鞋,甚至能夠鋸斷圓木,刺穿肉體當然不在話下。所以一旦安全管理出現(xiàn)問題,事故便在所難免。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規(guī)范這些風險呢?一位專家談了自己的看法。針對洗艙后如果需要船員下艙整理和清潔的問題,專家坦言,正常流程應該經(jīng)過測量,確認貨油艙已經(jīng)除氣后,烴氣濃度不超過燃燒下限的1%,空氣的含氧量達到21%,以及不含硫化氫等有毒氣體,由船長簽發(fā)“進入封閉場所許可證”之后,方可進入貨油艙作業(yè)。一定要保持貨油艙的連續(xù)通風,船員下艙一定要嚴格按照“進入封閉場所”的有關規(guī)定來處理。人孔處要有人值守,要在人孔處備妥救生索具和背帶、防爆手電筒、各種測量器具、呼吸器具、復蘇器、輕便擔架和對講機等,以防不測,在緊急狀態(tài)下使用。他補充談到:“在油輪經(jīng)營的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當事船員漠視操作規(guī)程,往往認為艙也洗了,風也通了,應該是沒有問題了,就貿然下艙,導致其當場室息昏迷和死亡,教訓慘痛?!?/p>
對于高壓水槍所致風險,記者也摘錄了一些資料、經(jīng)驗供業(yè)內人員參考。資料顯示,雖然船上的高壓水槍一般不會擁有這么大的威力,但在使用諸如此類的工具時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尤其是眼睛以及其他相對比較“脆弱”的地方。另外即使使用普通的消防皮龍洗艙或是沖甲板時,也要盡量避免噴到周圍的人員,尤其是在船舶航行時。另外有些液壓系統(tǒng)在工作時,人應盡量避免在其附近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