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父親想讓兒子暑假出去“見見世面”,他把孩子托付給澳洲的朋友瑪麗女士,請她照顧。
瑪麗開車去機場接回孩子,路上說:“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由我照顧。但我要告訴你,照顧你的生活,我并不負(fù)有責(zé)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已經(jīng)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應(yīng)該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fù)責(zé)叫你。起床后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上班,不可能替你做。吃完早餐,要自己把餐具洗干凈,我不能給你洗,因為那不是我的責(zé)任。
“我家附近有個洗衣房,你要自己去找,把自己的臟衣服拿去洗。
“給你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時間表,你想去哪兒玩要事先看好,弄清楚路線和車程,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沒時間你要自己去。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瑪麗這番話讓這個一向習(xí)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男孩兒,眨著眼睛,好久回不過神兒來。
瑪麗接著說:“你不能叫我‘阿姨,因為我不是你的‘阿姨,只是受你父親之托幫助照顧你一個暑假生活的朋友,你直接喊我‘瑪麗就行,聽明白了嗎?”
“聽明白了。”孩子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從未想到自己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而且基本生活能力都應(yīng)該有了。他只知道,鄰家那些二三十歲、已經(jīng)成了家的人還要父母“照顧”呢!
我們許多父母總覺得“欠”孩子的,老帶著“虧欠”思維,一味寵著遷就給孩子“補欠”,從早到晚,從頭到腳,吃喝拉撒,一概全管,“無微不至”。最終培養(yǎng)出一個自理能力弱、紈绔任性、成年了還不懂啥叫“過日子”、經(jīng)不起一點兒風(fēng)吹浪打的弱者。
“欠”與“不欠”是辯證的,父母意識中的“欠”,實質(zhì)根本“不欠”;瑪麗思維中的“不欠”,恰恰是我們許多家長所欠缺的,而且是孩子一生真正需要的。
我們與西方家教思維的最重要差異是“不欠”與“補欠”。在美國,要是孩子問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的回答是:“我有錢,你沒有。”所以孩子大多從小就懂得自己“一無所有”,將來生存要靠自己努力,即使長大后繼承祖業(yè),也會盡心傳承,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不會躺在前人基業(yè)上坐享其成。
反觀我們的家教思維,如果孩子問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父親要么這樣回答:“咱家很有錢,就是父母不在了,你和你的孩子一輩子也花不完?!币催@樣回答:“咱家的錢雖然不多,但養(yǎng)活你和你以后的家還是沒問題,你用不著為將來的生活發(fā)愁。”
帶著這種“補欠”思維教育孩子,成功概率能有多高呢?
(摘自“墨未濃網(wǎng)易博客” 圖/黃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