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在廣大人民心目中,海瑞是忠臣,是直臣,是清官,這些都毋庸置疑??珊苌儆腥藭f,海瑞是能臣。給人的感覺,海瑞似乎只會罵,不會干。
海瑞其實做過一件惠澤后世、影響深遠的事,足以體現(xiàn)出他的政治手段。可惜他頭上的“直臣”光環(huán)太過耀眼,把這件事給淹沒掉了。
隆慶三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外放應天巡撫,統(tǒng)管十府。十府指的是以太湖為核心的十府一州,包括蘇州、松江、鎮(zhèn)江、安慶等地,皆是江南膏腴之地,是大明最重要的生產地區(qū)。
太湖平原附近雖然富庶,但水患也十分頻繁,動輒一瀉千里,居民流離失所。因此在這個地區(qū)為官,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治水。在海瑞之前,關于如何治理太湖有很多辦法,但都治標不治本。海瑞親自考察了一圈,又參考了之前歷任主官的治水記錄,終于得出一個結論:欲治太湖,先治吳淞江。
形象來說,太湖就像一個大盆,下雨一多,盆裝不下,水就溢出來了,成了水災。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太湖的水引出來,直通東海。只要這一條引流的通道足夠大,排水量大于進水量,那就不會有水災的問題了。
太湖導向東海一共有三個通道,號稱三江。其中東江、婁江早沒了,到明代時,只剩吳淞江一條通道。不過吳淞江也已淤塞不堪,只剩下細細的一條河道——太湖水光進不出,難怪水患頻頻。
海瑞經過仔細研究,認為應該重新疏浚吳淞江,而且不是開挖支流,而是集中力量擴大主干流量,這樣才能讓水勢急猛,沖走泥沙。不過接下來,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吳淞江該從哪里入海?
舊有的入??谝呀浥f不堪用。海瑞發(fā)現(xiàn),早在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夏元吉曾經搞過一個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從吳淞江引至一條叫黃浦江的支流,順黃浦江注入長江,再自崇明入海,稱為“黃浦奪淞”。
海瑞認為,夏元吉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力度不夠大。他經過縝密調研,決定將江面縮窄改深,增加水流沖擊,并增加曲折,以阻緩潮水。這種犀利眼光,可不是尋常官員能具備的。
很快朝廷批準申請,整個工程于隆慶四年正月初三正式啟動。海瑞親自主持,掌握錢糧款項,以工代賑,先后動用災民十三萬人,兩個月就完成了,且比預算少用了百分之十的費用。要知道,歷代治水,從來都是個吞金的大窟窿,超出預算幾倍都屬正常,海瑞居然能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還能控制成本,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跡。
不妨想象一下,倘若沒有海瑞,疏浚吳淞江必然艱難萬分,成效不大。太湖水患頻頻,長此以往,江南膏腴之地淪為澤國,國家財政大受影響,經濟重心必然轉移,天下大勢都要為之改變了。
從更大的歷史尺度去看,海瑞主導的治水工程,讓吳淞口(黃浦口)成為一處沿海樞紐,極利海運。后來這里開埠設城,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所在?,F(xiàn)在上海市內有條蘇州河,其實就是原來的吳淞江,因為開埠后洋人發(fā)現(xiàn)沿這條水路可直達蘇州,故名蘇州河。
可以這么說,沒有海瑞的治水,就沒有上海的地位。
(摘自《南都周刊》 圖/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