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4月11日,一起行政訴訟案件在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了公開審理,來自貴州遵義的村民丁某坐在原告席,貴州省副省長陳鳴明作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并坐在丁某對面的被告席上。據(jù)了解,陳副省長是我國行政訴訟史上,出庭應訴的第一位省部級領導干部。
行政訴訟在坊間被稱之為“民告官”。作為權利救濟的重要手段,它為百姓搭建了一個與政府講理論法的“擂臺”,而“較量”的規(guī)則便是《行政訴訟法》。
然而,究其過往,“立案難”“審理難”“執(zhí)行難”已經(jīng)成為行政訴訟過程的三大頑疾。受此左右,“民告官”特別是被告方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往往被列為行政案件中的敏感案件,原告想要在被告席上一睹平日里只能在媒體鏡頭前出現(xiàn)的行政“一把手”以及班子成員的風采,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不僅如此,就算法院能夠排除干擾,依法立案,依法審理,根據(jù)事實和法律依據(jù)對政府作出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最終也會被“打上馬賽克”,理由是:敗訴,會有損政府形象。于是,除了原告自己,外圍民眾很難知曉行政訴訟案的勝負詳情。而沒有了民眾的監(jiān)督,隨后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多半被弱化或者擱置了。
長此以往,民眾心底自然會畫出一個問號:在講理論法的“擂臺”上,“官貴民賤”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個才是真規(guī)則?
事實上,在這一個問號沒有拉直以前,民眾在維權的過程中,最樸素而簡單的思維邏輯是“信訪不信法”。
筆者看來,百姓之所以有勇氣“民告官”,最本能、最直接的訴求是“告”。通過行政訴訟,民眾希望將自己認為不公的遭遇告訴給行政機關的“一把手”,認為“官員級別越高,越是一言九鼎,越是為民說話”。
但事與愿違的是,一些地方上的領導干部在媒體的鏡頭前可以神采奕奕,但遇到“民告官”案件需要自己出庭應訴時,其中一些人不僅要顧忌自己的面子問題,還會擔心仕途會因此受到影響,于是便想方設法“躲貓貓”,安排“替身”代之了事。
結果呢?長期告官卻不見到官,讓小矛盾生生憋成了大苦深仇,加劇訴訟當事人與行政機關的對立,隨之而來的便是前面所說的“信訪不信法”。
筆者認為,百姓告官能見官亦難也不難,關鍵在于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身為“關鍵的少數(shù)”的領導干部能否在理念上主動完成從“權本位”到“法本位”,從“官本位”到“民本位”的回歸;能否在行為上主動消除民眾質(zhì)疑,拒絕“躲貓貓”,親自出庭,抓住庭審的機會,與老百姓在法律框架下溝通,進而亮出所在政府依法行政的底色。
值得慶幸的是,從去年新的《行政訴訟法》和“立案登記制”同步實施以后,百姓“民告官”訴權得到了充分保障,而此次貴州省的陳副省長出庭應訴無疑是對保障效果最好的解讀,同時也贏得了民眾和媒體的掌聲。
由此可見,只有出庭應訴的行政“一把手”或班子成員越來越多,民眾才能更真切地體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真實地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