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正常的血紅細胞功能,需要多種維生素共同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維生素A、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C。
維生素A 又稱視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人體缺乏會導致夜盲癥。維生素A1多存在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在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研究發(fā)現,每天補充240視黃醇當量的維生素A,可顯著提高血紅蛋白濃度。
葉酸 是一種B族維生素,廣泛分布于綠葉植物中。研究發(fā)現,孕婦在懷孕頭3個月內缺乏葉酸,可導致胎兒神經管發(fā)育缺陷,增加裂腦兒或無腦兒的發(fā)生率。缺少葉酸也是導致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建議成人每日攝入180~200微克,孕婦加倍,哺乳期婦女在產生頭6個月每日需要280微克,之后的6個月則每日需260微克。
維生素B2 又叫核黃素,是B族維生素中的一種。在以米飯為主食且缺乏足夠的水果、蔬菜、肉及牛奶的地區(qū),維生素B2缺乏癥比較多見。維生素B2缺乏會引起貧血,可能是由于妨礙了鐵的吸收和利用。添加維生素B2可增強補鐵反應,改善貧血兒童和成年人的貧血狀況。成人每日需鐵量為2~3毫克,有證據表明維生素B2與鐵同時添加可增強人體對鐵的吸收和利用,加快缺鐵性貧血的改善。
維生素B12 是一類含鈷的復雜有機化合物,屬于B族維生素。維生素B12缺乏癥同樣會引起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時會導致廣泛的神經性損傷。最好的維生素B12膳食來源是肉類,而植物中的含量不會太高。兒童維生素B12日推薦量為1~2微克,成人日推薦量為3微克,孕婦日推薦量為4微克。
維生素C 維生素C在水果和蔬菜中含量豐富,人體缺乏可引起壞血病,故又稱抗壞血酸。維生素C缺乏癥與多種貧血有關。維生素C可促進胃腸道鐵的吸收及體內儲存鐵的利用,有助于改善缺鐵性貧血,也可激活膳食葉酸轉化為活性葉酸所必需的酶。每個人對于維生素C的需求量差異很大,一般成人及孕早期婦女的推薦攝入量為每日1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