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云
漫長的暑假都是在岳父家度過的,那里的山很高,水清甜,那里的人吃辣椒特別兇,那里,是重慶。沒有電腦、沒有電視(小孩霸占了)、沒有報刊、沒有朋友,陪伴我的,是孩子們的喧囂和幾本書。
我喜歡自主讀書,那是快樂的心靈之旅,寫作于我也是樂事。如果說閱讀是吸收,那么寫作就是吐出,我的毛病是讀多寫少,有此狀況,除了眼高手低之外,意志軟弱、惰性難改是主因。
每讀余映潮的書,總感汗顏。余映潮是聰明的湖北人,他長時間地積累資料、提煉經(jīng)驗,刻骨銘心地咬牙堅持歷練,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與行動,而我讀書總是率性而為,只圖痛快,既無積累也無提煉,去余映潮遠矣。
長途跋涉少帶行李為妙,因此只帶了兩本書:《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和《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余映潮是技術派,王榮生是學者,看他們的書不可能有痛快淋漓之感,但我知道自己應該看。因此,這兩本書雖是重讀,但我看得很慢,也看得很細,當然也看得相當勉強,以至于看完后我竟感覺松了口氣!王榮生給我以理念上的引導,余映潮教我切實可行的方法,倒是相得益彰。
之后看了《我的精神家園》(王小波雜文集)、《李敖回憶錄》《李敖快意恩仇錄》《錢鐘書散文》《史記》《散文選刊》等書刊,這些書刊都是我之前留在岳父家的,均已讀過N遍。羅素、胡適、魯迅、李敖、王小波、余杰都是我敬重的作家,我把自己定位在自由派的批判人士之列,是“非主流”。誠然,拉來羅素、李敖等人,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喜歡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喜歡他特立獨行的派頭,感嘆他豐富的想象力。讀王小波的文章是一種享受,最喜歡他《沉默的大多數(shù)》一書:“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輩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shù)。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p>
李敖為了追求民主自由而勞心勞力、冒險犯難的精神一直感召著我,我敬佩他的正義與堅韌。這次重讀李敖的兩本回憶錄,重溫了他波瀾壯闊、險象環(huán)生的一生,突然覺得絕大多數(shù)所謂的知識分子與他相比簡直是行尸走肉。
錢鐘書是個淵博的學者,為文喜掉書袋,有學問而無思想,是個很乖但無愧于操守的高級知識分子,如此而已。
太史公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敢于批判如日中天的漢武帝及其先祖,其史識、史膽、史德俱全,保留了文人的一點尊嚴,給后世文人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榜樣,在我眼中是真正的偉丈夫。
這兩年我對文壇的動態(tài)極為陌生,現(xiàn)在只買專業(yè)書報: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語文建設》《語文報·初教版》等,也買余映潮、王榮生、吳非(王棟生)、孫紹振、李海林、郭初陽、鄭桂華、黃玉峰、李鎮(zhèn)西、黃厚江、王君、程少堂等人的書,教育教學類的書價偏高,憑那點可憐的工資,嗚呼,真不敢想。然而又不能等經(jīng)濟寬裕后再買書讀,讀書最不能等,時不我待。所以我大部分時間讀專業(yè)書報,如果有余錢訂文學雜志,《散文選刊》定然是首選。
回想大學三年期間、從教七年內,我竟從沒閱讀過中學語文專業(yè)報刊(或者說,我從不知道有中學語文專業(yè)報刊這么一回事),對此,我發(fā)誓:一定要把這丟棄的十年補回來。
【作者單位:廣西博白縣菱角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