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鴻鵠,人們自然會想到“鴻鵠之志”這個成語,而“鴻鵠之志”又使我們想到《史記·陳涉世家》里面的陳勝。據(jù)司馬遷所言,陳勝青年時期曾經(jīng)與別人一起傭耕,陳勝說了一句“茍富貴勿相忘”,結果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你一個跟大家一樣低賤的雇傭農(nóng)夫,何談富貴呢!陳勝聽到這句話后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對那些嘲弄他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反擊。后來陳勝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奮力拼殺,終于稱王,用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他曾經(jīng)的“鴻鵠之志”。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劉邦為戚夫人唱楚歌,其中有如是之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兵欩]是指一種善飛的大鳥,因為善飛,被用來喻指志向之高遠,目標之遠大?!傍欩]”這一物象的意義即由此而來。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中,沉淪下僚的詩人聽到高樓里面的弦歌之聲,聽出了壓抑悲傷的心聲,最后發(fā)出了“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的呼喚,用鴻鵠的奮翅高飛來說明對壓抑現(xiàn)實的反抗,用“鴻鵠”來象征自由和理想。
“鴻鵠”在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筆下,進一步經(jīng)典化,其自由高遠的意義在反復的運用中進一步得到深化。如其詞《破陣子·擲地劉郎玉斗》 :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這首詞大約寫于1178年,當時辛稼軒在湖北任上,詞的原作下面有小序:“為范南伯壽。時南伯為張南軒辟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勉之。”范南伯即是范如山,辛棄疾的內(nèi)兄,時朝廷調(diào)任其為瀘溪縣令,范如山猶豫未前,辛棄疾于是用這首詞勉勵他。詞的起筆寫到劉邦項羽爭天下的事,在鴻門宴上,范增屢次暗示項羽除掉劉邦,但是項羽優(yōu)柔寡斷,錯失良機,最后劉邦脫逃,送給項羽一雙白璧,送給范增一雙玉斗,亞父范增氣憤不過,當場用劍劈開了玉斗;春秋時期的范蠡獻西施給吳王,瓦解吳王斗志,最后吳國滅亡,范蠡與西施掛帆而去。因此頭兩句即是用前賢之事勉勵范如山,還是要有所作為,畢竟前賢的“千古風流”在此,我們當代人的“萬里功名”自然不能拋棄,一切都應該為大宋江山社稷(三百州)著想。到了詞的下闋,就用到了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典故,告訴范如山自己知道他遠大的志向。但是接著又用了南齊將軍周盤龍的典故,周盤龍年老體衰,上表請求解職戍邊重任,雖然獲批,但是遭到世祖的調(diào)侃,問他戴貂蟬冠和戴盔甲的不同感覺,周盤龍明確表示“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即是說我現(xiàn)在戴貂蟬是當年憑借赫赫戰(zhàn)功換來的,不是靠恩寵得來的。這其實就是在點撥周如山,要想建功立業(yè),必須先積累功業(yè),大事作于細,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鴻鵠之志。他還以宗愨屈居下位的事情勉勵如山,最后以《論語》中殺雞焉用宰牛刀的典故,反用其意,告訴如山不妨先牛刀小試,從小事做起,先掃一屋,逐漸實現(xiàn)掃天下的鴻鵠之志。辛棄疾的詞巧妙地將前賢的人生典故用到一起,指出鴻鵠之志也要作于細,而通過這首詞我們也可以看到“鴻鵠”已經(jīng)成為宏偉志向的符號代碼。
此外在南宋的其他詩人筆下,鴻鵠也都代表了崇高的理想,如南宋詩人韓淲《水調(diào)歌頭·一枕暑風外》中也有“回首吾廬無恙,寄臥僧窗何事,鴻鵠本高騫。水調(diào)賦明月,誰道更超然”的詞句。姜夔的《昔游詩》其九:“昔游桃源山,先次白馬渡。渡頭何清深,鴻鵠在高樹?!睙o論是“鴻鵠本高騫”還是“鴻鵠在高樹”,都表示一種崇高的理想?!傍欩]”的詞意也正是因為歷代文人的賦意而得到拓展。
鷹擊天鵝圖 紙本設色 158×89.6cm 明 殷偕 南京博物院藏
“鴻鵠”即“鵠”,是雁形目鴨科雁亞科天鵝屬鳥類的統(tǒng)稱。天鵝是一種冬候鳥,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為食。在遷徙途中,它們展翅高飛,體態(tài)優(yōu)雅,古人依此將其視為追求高遠、純美善良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