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前麟后,燕頷雞喙,蛇頸魚尾,鸛顙鴛腮,龍紋龜背”—鳳凰不僅擁有不凡的外形,亦有較為特殊的習(xí)性,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因此其身份高貴,亦被視為祥瑞的象征。有鳳來儀、雷霆不作、風(fēng)雨不興、川谷不澹、草木不搖,天下就會出現(xiàn)太平景象。鳳凰來棲,百鳥就會來朝;鳳凰死去,仍有百鳥相從,群鳥來吊。鳳凰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兵P凰眾德兼?zhèn)?,是傳說之中的“德鳥”,于是古人奉之若神明。
相傳黃帝在中原即位之初,率眾致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車挖井、馴養(yǎng)禽獸,治下一派繁榮盛世的景象。這時,黃帝對自己的成就很滿意,便問大臣,我馴服過數(shù)百種珍禽異獸,但就是沒有見過傳說中的鳳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有緣相見。大臣就對他說,鳳凰只有在太平盛世的時候才會出現(xiàn),而現(xiàn)在四方戰(zhàn)亂,強敵環(huán)伺,鳳凰哪里會出現(xiàn)。黃帝恍然大悟,于是勵精圖治,在阪泉之野降服炎帝,逐鹿打敗蚩尤,其余強敵望風(fēng)披靡,天下一統(tǒng),國泰民安。歡慶儀式上,眾部落前來祝賀,這時鳳凰從天而降,群鳥翔集,一派祥和景象。此后,鳳凰再次出現(xiàn)是在商朝末年,“鳳凰鳴矣,于彼高崗”,這個高崗就是岐山。商紂王酒池肉林、炮烙大臣,而國之西卻天降祥瑞,于是人們相信周文王能擔(dān)大任,起兵反紂是天命所歸,最終西周取代了商朝。
鳳凰也常被借用來指有德之人。孔子率領(lǐng)眾弟子來到楚國,楚狂人接輿從眾人前走過,邊走邊唱:“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在這里,接輿將孔子比作鳳凰,但他覺得現(xiàn)在鳳凰要落架,所以委婉地勸誡孔子別瞎摻和政治了,現(xiàn)在沒人會用他那一套。三國時代龐統(tǒng),號鳳雛,與臥龍齊名,有“安天下”之才,可惜畢竟是雛鳳,最終未能一飛沖天便被“射”了下來。
鳳凰聚集眾多美好品質(zhì),因此古往今來也引來了文學(xué)家們的歌頌?!巴ねP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倍鸥γ鎸Π彩分畞y,希望國家亦如鳳鳴岐山一般,能夠出現(xiàn)有德之人中興唐朝。“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北慌艛D出長安的李白來到金陵,看到傳說中劉宋王朝時鳳凰來過的鳳凰山,山依舊,鳳已遠,歷朝歷代的繁華更是成了荒冢古丘,不免感時慨嘆。此外,歌詠鳳凰最著名的當屬司馬相如的那曲《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不僅抱得美人歸,而且其中寄寓的美好愛情,千年來惹人艷羨。于是,從《詩經(jīng)》里的“鳳凰于飛,和鳴鏘鏘”發(fā)展到此時,鳳凰作為愛情的象征,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所以當封建王朝進入歷史的塵埃中時,鳳凰神圣的面紗也隨之褪去,更多的是以吹簫引鳳、龍鳳呈祥這樣的意象流傳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