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紹權
眾所周知,數(shù)學側重于邏輯思維,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它的枯燥無味勢必會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堂的能動性、趣味性,進而影響課堂的高效性。因此,如何打造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就成了一線數(shù)學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好多教師在班上成績低落的時候,都埋怨接班的學生素質差。學生的素質高低不齊,確實會造成成績差異,但這也不是主要原因。同一個班不同時期換不同教師教,成績也會迥然不同。所以,筆者認為,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離不開教師“經營”。怎樣“經營”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思考。
為什么要把自己變“笨”才能換來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我舉個例子,一個朋友在一線教學多年,天資聰慧,奧數(shù)題在他腦中有如口算題般簡單。如此“神咖”之人,課堂效果定當非比尋常,但意想不到的是,他接手的班級在學校每一次質量抽測中總是倒數(shù)第一。每一次的質量分析,他總是埋怨接手的班級生源素質差。埋怨多了總有成效,學校特意安排年段中最強的班級給他,滿懷信心的他結果又碰了一鼻子灰,成績還是倒數(shù)第一。痛定思痛,他在這次檢測質量分析中再也沒有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生源上。而是虛心向一些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請教,認真尋找自己教學上的失誤。經過客觀分析,他發(fā)現(xiàn)把自己思維水平“降八度”去詮釋題目,大部分學生仍然接受不了,因為他智商超高,他的“降八度”思維起點就高,當然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學得的知識大多是一知半解,帶著問題接受新的知識,課堂學習效率自然變低。
到底要降幾度才能靠近學生的思維?當然要因人而異,但是相同的一點是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思維水平降到和學生知識和技能最近發(fā)展區(qū)相接近的這個度,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才能高效地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平移與旋轉》,對于旋轉,動手操作時學生錯誤率高。那么,旋轉這部分知識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哪里呢?這就需要教師做好課前調查,千萬不能只根據(jù)教學用書書面提示來找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用書是這樣說的: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見的旋轉現(xiàn)象。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多少,至今遺忘多少?這個“度”就需要教師去調查舊知掌握的情況。比如,方向是旋轉的第一因素,方向從一、二年級就開始認識,教師千萬不要認為這個知識點非常簡單,誤以為全班學生都已知道,就有那么極少數(shù)學生方位弄不清楚,結果對順時針、逆時針混淆得一塌糊涂,課堂效率自然就低。所以,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要求教師要把自己變“笨”,要抓住學生最近的發(fā)展區(qū)組織教學。
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fā)組織教學,學生才能學得輕松,數(shù)學課堂才能高效。
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上課的教師都會在備課當中認真揣摩教材特點,都會尋找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好竅門。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對教材知識點的教學要靈活呈現(xiàn)。就比如上面提的旋轉這節(jié)課,學生對順時針和逆時針這個知識點總是混淆。如何把這個易混的知識點教簡單呢?我們可以這樣訓練:
課件出示練習題:
如上圖所示,指針繞點0,從B點轉到A點是 時針旋轉90°;指針繞點0,從B點轉到C點是 時針旋轉90°。
教師引導學生像上面右圖一樣標上四大點后,學生馬上明白:B點到A點是3點到12點是逆時針,B點到C點是3點到6點是順時針。這樣訓練,學生自然就分清了旋轉的方向。接下來的圖形旋轉的操作,也可以這樣訓練。
A點可以想象成表心,A點長短兩邊可以當作分針和時針。先說A點長邊旋轉,如果是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那是從3到轉到12點;如果是順時針旋轉,那就從3點轉到6點。A點短邊旋轉的道理也是如此。
這樣教學,抓住了A點兩條邊根據(jù)鐘表規(guī)律旋轉的本質,把復雜的教材內容簡單化,學生就能輕而易舉掌握,課堂教學自然就高效。
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上課的教師都有自己的獨特方法,教得不累,但學生卻學得輕松。
我們知道,每個班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學困生。如果你一一輔導,定讓你忙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取得的效果還不一定好。其實,你可以聘請一些“高級工程師”幫你輔導學生,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老師“一對一”幫扶工作。很多教師都會說:“這個方法都用過,可效果不是很明顯”。其實,很多教師只是建立起“一對一”幫扶小組,后來缺乏檢查,任其發(fā)展。試問,這樣幫扶活動談何效果?確立優(yōu)生和學困生“一對一”幫扶活動后,一定要制定一個規(guī)章制度來配合,并要及時反饋幫扶活動的情況和效果。
下面的例子——“一對一”小老師幫扶制度,是根據(jù)筆者本班的實際情況和特色來制定的,僅供參考和借鑒。
××班“一對一”幫扶活動方案:
1.解放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師傅”可以申請不寫作業(yè),他們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輔導“徒弟”。不用擔心優(yōu)秀“師傅”成績下降,因為他在講解題目時等于重新溫習一遍,而且數(shù)量關系越講越清,對知識含義有更深層的理解。
2.“師徒”之間捆綁發(fā)展。作業(yè)、抽測的成績把“師徒”二人捆綁在一起,“徒弟”作業(yè)的質量,每次抽測的成績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師傅”的加分和扣分。如“徒弟”作業(yè)每一次評優(yōu),“師傅”就對應加一分。每一次抽測的成績比上次進步多少分,“師徒”都對應加多少分。反之,“徒弟”學業(yè)成績下滑,“師傅”也受牽連進行相應的扣分。課堂提問,必須是“師徒”二人都舉手才有機會回答問題,展示的是“他們”的合作成果,避免課堂成為“優(yōu)生”的一言堂,這就要求“師傅”必須教會“徒弟”。為了促進這些“師徒”的積極性,每個月或每周(根據(jù)本班實際情況)評比出最優(yōu)秀的幾組結對子,在班會上進行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這種“連帶”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徒”之間的交流,調動了“師傅”幫扶“徒弟”的積極性。
3.講課的權利不僅屬于教師,同樣也屬于學生。由此衍生出來的“名師”這一榮譽不僅屬于教師,也同樣屬于學生。根據(jù)“日匯總,周總結,月評比”的方式對“師徒”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量化考核,每期評比班級“優(yōu)秀師傅”“優(yōu)秀學友”。每半學期再對這些“優(yōu)秀師傅”進行量化,然后評選出兩三個“名師”。評選出來的“名師”要向其余“師傅”分享“名師”幫扶的經驗。教師還要利用課間或其他時間對這些“師傅”進行集體或個別培訓。有效的培訓使“師傅”對“徒弟”施教變得游刃有余,“徒弟”在“師傅”的正確引導下進步才會神速。量化考核等級一定要區(qū)分,一定要公平、公正。
一個班級中的師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產生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不能僅僅靠教師去苦心“經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課堂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