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鋒
珠江口外的伶仃洋,煙波浩瀚,一望無際,距今700多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后曾經此處,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詩篇——《過零丁洋》。
今天,在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海域,一條長55公里的跨?!熬摭垺睓M空出世,這就是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島隧建設項目是這項工程難度最大的部分,6.7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恰似超級工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負責打造這顆“明珠”的是中國交建總工程師,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林鳴帶領的建設團隊。
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橋是一項超長周期的工程,很多人要為之奉獻十幾年的光陰。2005年底,林鳴開始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當時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鳴來說,這項工程將成為他退休之前的最后一個作品。
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周圍機場眾多,每天還有幾千艘船只通過,其中不乏大噸位船只,地理位置極其特殊。為方便飛機起降和船舶通航,最終的設計方案是讓這條“巨龍”在中間一段“潛”入海底,在海底建一條深埋沉管隧道,并在海中建造兩座人工島,實現橋隧百米落差的過渡銜接。
在此之前,中國工程師從來沒有做過外海沉管隧道,僅僅建過幾個長數百米的內河沉管隧道。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外國公司手里。在工程籌備階段,林鳴曾帶隊到韓國釜山考察沉管基礎施工專用設備,結果,施工單位只讓他們在三四百米以外的海上匆匆看了一眼。大家滿懷期待而去,最后只帶回了一張遠景照片。
2007年,林鳴開始與歐洲一家行業(yè)內頂級公司接觸,希望引進對方的技術和經驗,以解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建設的技術難題。幾經談判,對方最終同意提供沉管浮運安裝施工技術咨詢,但要求支付1億多歐元的技術咨詢費。
“天價咨詢費買不回核心技術?!绷著Q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fā)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外國公司在網上公開發(fā)表的一張沉管隧道產品宣傳單頁,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沒有一點成熟經驗可借鑒,外國專家篤定地對林鳴講:“你們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
面對質疑,林鳴沒有動搖。他說:“即使我們的起步是0,我們往前走一步,就會變成1?!?/p>
在林鳴的辦公室,有一塊小白板,上面貼滿了紙條,還畫有密密麻麻的圖形和符號。在這間屋子里,林鳴和他的團隊開了無數次的技術研討會議,從概念到方案到具體施工,從研究到設計到實施,一次次的論證、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優(yōu)化,在林鳴的帶領下,這道世界級難題的解答思路逐漸清晰?!靶“装濉绷⑾铝舜蠊?,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誕生!
2011年,僅用221天,就讓120個直徑22米、高50多米、單體重500多噸的巨型鋼圓筒圍成了東西兩座海上“長城”,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成島”,攻下了島隧工程的“第一戰(zhàn)役”。
2013年5月,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首節(jié)沉管——E1,經過96個小時的鏖戰(zhàn),順利安裝就位,實現了與西人工島的“海底初吻”。
……
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的中國工程師開始讓外國同行刮目相看。不久前,林鳴帶隊到荷蘭進行交流時,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工程顧問公司特意升起中國國旗、奏響中國國歌,歡迎他們的到訪。站在國旗下,林鳴激動不已:“國旗升起的那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的建設者而自豪,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重任?!?/p>
困難面前顯擔當
要完成好這項重任,除了要有過硬的技術實力,更需要強烈的擔當精神。
2000年,當時的中國第一大跨徑懸索橋——潤揚大橋開工建設,林鳴任項目經理。潤揚大橋南汊懸索橋北錨碇有“神州第一錨”之稱,其基坑深度達50多米,而基坑之外,湍急的江水就在頭頂奔涌而過。如果阻隔大江和工地的土堤有絲毫問題,江水將從天而降,幾秒鐘就會將基坑灌滿,所以工人們都不敢到坑底施工。這時,林鳴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他將一個小板凳搬進基坑最深處,一屁股坐下去,把手一揮:“坑底安全是經過專家反復論證過的,我來陪著你們。”潤揚大橋如期通車,林鳴的“定海神針”這個稱呼也流傳開來。
十幾年后,在建設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時,“定海神針”林鳴依然不改當年本色。
2013年底,林鳴因長期高負荷工作而致鼻腔大量出血,4天內進行了兩次全麻手術。當時正處于E8沉管安裝的關鍵時期,林鳴醒來后在病床上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安裝準備工作進行得怎么樣了?”術后第7天,他就換上工作服去了工地。沉管晝夜施工的整個過程中,他始終在安裝船上指揮、決策,一直堅持到30個小時后,沉管安裝成功。
2014年11月16日,E15沉管順利到達安裝海域,沉放工作準備就緒。就在此時,潛水隊長急匆匆奔進指揮艙,向正準備下達安裝命令的林鳴報告了一個壞消息:海底基槽發(fā)現了回淤物,平均厚度達4厘米。怎么辦?“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決不能拿隧道質量和沉管安全作賭注?!笨墒?,要把已經出塢的沉管往回拖,全世界還沒有先例。一節(jié)沉管長180米,重量達8萬噸,體量相當于一艘重型航母。當時,作業(yè)海區(qū)風力持續(xù)5—6級,有效波高超過1米。一旦出現任何意外,不僅價值上億的沉管報廢,還將危及航道安全。頂住巨大的壓力,林鳴深思熟慮后果斷下達指令:“中止安裝,沉管回航!”頂著寒潮大風巨浪,經過24小時的連續(xù)戰(zhàn)斗,最終,E15沉管毫發(fā)無損地回到了沉管預制廠。
后來,查清了回淤物的主要來源是這片海域采砂洗砂產生的懸浮物。經廣東省政府協(xié)調,7家采砂企業(yè)近200艘船舶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全部撤離。同時,林鳴帶領大家對海底基槽進行清淤、整平,順利完成了安裝前的各項準備。2015年2月24日,E15沉管再次出征。就在沉管即將到達轉向區(qū)時,林鳴接到報告:基床面出現大面積異常堆積物,最厚處達到60厘米。聽到這個消息,工程指揮現場一片沉寂,感覺天塌地陷一樣,很多人痛哭出聲。而作為現場總指揮的林鳴依然冷靜地下達了“沉管回航”的指令。
這次,很快弄清了原因:海底基槽邊坡回淤物像雪崩一樣發(fā)生了滑塌。僅用時一個月,他們就完成了邊坡基槽清淤、重新鋪設基床等工作,做好第三次安裝準備。3月24日,E15沉管第三次踏浪出海,在40多米深的海底與已建隧道實現了精確對接,安裝取得圓滿成功。
林鳴和他的團隊用一片丹心譜寫了“三戰(zhàn)伶仃洋”的壯歌??偨Y表彰會上,干了一輩子工程、經歷了無數艱難曲折的林鳴哽咽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久久說不出一句話。
“這樣的困難都能克服,我們還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經歷了E15沉管一波三折的安裝過程,林鳴和他的戰(zhàn)友們更有信心了。2015年全年,在遭遇一系列巨大挑戰(zhàn)的情況下,港珠澳大橋創(chuàng)造一年安裝10節(jié)沉管的“中國速度”,刷新了沉管隧道建設的紀錄。
人生的一場“馬拉松”
林鳴的一天從凌晨五點半開始,從項目部出發(fā),堅持10公里以上長跑,多年來風雨無阻。他說,在奔跑中,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工作中的問題,他也會反復問自己:如果這一次長跑不能堅持到底,建設港珠澳大橋你能堅持下來嗎?
2015年初,58歲的林鳴繞廈門環(huán)島跑了46公里,歷時4個多小時,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馬拉松”。其實,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何嘗不是他人生的另一場“馬拉松”,在這場“馬拉松”中,他充滿激情,也感染了身邊的人。
林鳴經常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團隊講:“我們是‘走鋼絲的人,而且我們走的是世界最長、難度最大的‘鋼絲,項目前后無數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現紕漏;項目有上千個崗位,每一個人都不能懈怠。”他最初在建設人工島鋼圓筒振沉時提出的“每一個都是第一個”口號,已演變成基槽開挖的“每一斗都是第一斗”,沉管安裝的“每一節(jié)都是第一節(jié)”……全項目都唱響了“一字歌”。
在島隧工程建設過程中,林鳴一直倡導島隧的“工匠精神”,提倡哪怕是擰一顆螺絲也要擰得最牢,掃一片地也要掃得最干凈,提倡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他曾給項目管理人員介紹了一個檢查設備的“絕招”:用手去摸。他說:“一個滿是灰塵和油污的設備,維護日志寫得再好也是假的。”
在他的感召下,在島隧工程的每塊工地上,整整齊齊的場地、干干凈凈的設備、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著裝,展示出一支建筑鐵軍的精氣神。這支隊伍成功攻破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工程難題,推動項目建設不斷刷新著世界工程記錄。同時,自項目開工以來,這支隊伍中的16個集體、9名個人獲得了國家級榮譽,工人管延安以“上個螺絲都要檢查三遍”的精神成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被譽為“大國工匠”。林鳴說:“到項目竣工時,我希望我們不僅建設好了世界級工程,更培養(yǎng)出一支世界頂級隊伍,能夠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p>
2015年5月,林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領到勞模獎章后,林鳴把它掛在了港珠澳大橋模型上,敬重地說:“這座大橋上的建設者們都是勞模,我們是一支鐵打的團隊。”
到目前為止,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已成功完成33節(jié)沉管中的25節(jié)安裝工作,隧道建成總長度達到4365米。林鳴的這場“馬拉松”還未到達終點?!拔疫€要堅持跑下去,再跑一萬里,大橋也就建成了。”林鳴自信地說道。
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