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蓮
20多年前,登陸月球、尋找外星人還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那時候,我在位于大西北的一個非常落后、閉塞的農(nóng)業(yè)小縣里的一所普通中學念初中。當時,就連這樣的中學,都訂有《飛碟探索》和《天文愛好者》雜志,很多同學都是它們的忠實讀者,老師也會在課堂上討論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探索。當時,很多人都想當科學家,到火星上去找外星人。
后來的某一天,我在電視上知道了SETI,還在臥室的墻上用粗筆認真地寫下了這4個字母,暗想著,要為它做點兒什么。上大學后,聽說了SETI@home項目,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了這個軟件,在SETI官網(wǎng)注冊了用戶信息,把電腦全天候開機運行,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它又跑了多少分。在我的整個大學時代,它都沒有離開過我的電腦桌面。我和所有這個項目的參與者一樣,帶著參與一件人類,不,地球大事件的興奮,期待著有一天,在自己的電腦屏幕上蹦出一條讓人心情澎湃萬丈的消息,就像多年前的那個“WOW!”信號。再后來,畢業(yè),工作,兜兜轉轉,SETI 又進入了我的生活,雖然還是以一種無比遙遠、無比縹緲的方式。
似乎很多70后、80后都有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也許我們剛好趕上了那個百花盛開的時代,雖沒有目睹“阿波羅”號登月的盛況,卻幸運地被它們漫延的漣漪波及,在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就像一個小小的種子,深埋在歲月的塵埃里,每當有春風拂過,它們就在那個角落悄悄發(fā)芽。
也許是因為劉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說《三體》暢銷的影響,很多人又開始想起了自己當年的經(jīng)歷。那些沉睡許久的希冀又開始悄悄蘇醒。多重宇宙、時間起源、外星人……這些曾經(jīng)讓我們心潮澎湃的詞匯又一次浮上心頭,就像水里偶爾翻起的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真有外星人嗎?
它們在哪里?
它們會和我們做朋友嗎?
不知道。
但我們真的希望它們存在,并且愿意和我們友好相處。
抱著這樣的夢想,不是因為天真,不是因為孤單,更不是因為愛做白日夢,我們只是單純地想知道答案,想知道在深邃的天空里,還藏著什么我們?nèi)荒吧拿孛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