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初成功訪問了俄羅斯,兩國共同發(fā)表了《關于深化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lián)合聲明》,明確提出了建立中國東北地區(qū)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地方合作機制,推動中國東北地區(qū)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qū)合作。
中俄兩國高層頻繁的戰(zhàn)略互動促進了諸多領域的廣泛交流,尤其是中俄的人文交流。而教育領域校際交流在中俄人文交流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校際互訪與文化交流促成年輕人跨文化友誼的建立與發(fā)展,則傳遞了真誠、友善,以及對彼此利益的關切、對彼此權利的尊重。這種交往與溝通的過程變得越來越順暢、愉快,人們從中體會到的是交往雙方主體與各自文化獨有的人文魅力。
阿列赫姆國立大學新任70后女校長的首次來訪
2016年3月1日至3日,位于俄羅斯遠東猶太自治州首府的阿列赫姆國立大學代表團訪問佳木斯大學。地處中國東北的佳木斯大學與阿列赫姆國立大學有著20多年的合作交往,這是阿列赫姆國立大學新任70后美女校長的首次外訪。
3月2日上午,佳木斯大學校長邱洪斌與俄羅斯阿列赫姆國立大學校長芭仁諾娃、副校長科琳斯卡婭及外事處副處長瓦西里耶夫一行進行了會談。雖是第一次見面,但是源于兩校二十多年的友誼,就像老朋友一樣親切,邱洪斌校長說,多年來,雙方無論互派學生還是教師訪學及科研合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次來佳木斯大學訪問是芭仁諾娃校長上任后首次出訪,充分體現(xiàn)了對兩校友好合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與中國院校保持傳統(tǒng)友誼的珍視。
會談中,芭仁諾娃校長對于兩校間語言專業(yè)學生互派交流學習、全日制本科生相互到對方實踐實習、暑期相互舉辦夏令營活動、不同專業(yè)英語授課的“2+2”合作辦學,以及共同培養(yǎng)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項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為佳木斯大學非俄語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預科班免費學習的名額,這為兩校未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與合作空間,也為學生出國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芭仁諾娃校長還對去年在佳木斯大學舉辦的首屆赫哲族發(fā)展論壇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表示希望開展更加務實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及國際化辦學水平。
這位美麗的女校長帶來了阿列赫姆國立大學的美好禮物。
通過此次會談,雙方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交流合作領域,明確了未來的合作發(fā)展方向,提高合作層次,為廣大師生搭建了更多的交流平臺。
會談結束后,雙方簽署了涵蓋學生交流、教師交流、合作辦學、共同舉辦國際會議、共同申報國家課題、共同撰寫論文等多方面內容的合作協(xié)議。俄方代表團參觀了佳木斯大學的圖書館、學生食堂、校史館、生物標本館。俄方校長一行還深入到佳木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赴俄留學培訓基地的課堂中,不失時機地宣傳了阿列赫姆國立大學,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到那里去學習。
雙方會面的時間不長,但所談議題很多,內容豐富,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相互接觸與碰撞中彼此借鑒、吸收對方的資源優(yōu)勢,就像兩條河流相遇后依然按著自己的河床奔流,但都因為這樣的相遇與融合而為對方注入了有益的養(yǎng)分,這也是中俄兩國校際文化交流的魅力。
安德列校長走進中國大學生課堂
佳木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赴俄留學培訓基地采用“1+4”的培養(yǎng)模式與俄方院校合作辦學,即1年在國內進行語言預科的強化培訓,然后通過俄方院校的俄語入學考試,開啟4年在俄羅斯院校的留學生涯。所以基地的赴俄留學生生源對來訪的俄羅斯高校自然非常有吸引力,這是他們必到之處,而大學的校長直接走進教室,與異國大學生對話,這在我們國家并不多見。
3月14日,俄羅斯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科什金·安德列一行直接來到佳木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赴俄留學培訓基地課堂,與師生進行互動交流,他用流暢的中文講到,你如果熱愛一門語言,那你一定要到這個國家(俄羅斯)去學習,去感受,很多東西在課堂上是無法學到的,所以你要走出去。是啊,對一種文化的了解,你一定要走近它,走進去,這樣才會融入,你才能夠深刻了解這個民族的特質,才能吸納他們的思維方式。而在俄羅斯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們是自己做飯的,有公共的廚房。在上街買蔬菜與水果、到超市采購的時候,在與俄羅斯學生的交往中,他(她)是處在留學國家的文化浸潤中,這能獲得在國內學習外語所無法企及的效果。
安德列校長還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許多問題,他帶來了反映中國留學生在他們學校的視頻,那是反映中國留學生在俄羅斯的學習與生活,其中還有佳木斯大學選送的留學生。
俄方高校校長能走進中國大學生的課堂來推介他們的學校,表明他們對留學生工作的重視,也說明了留學生是各國高校重要教育資源,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校長們肯放下身段,走到國際招生的第一線,這一點倒給我們很多啟發(fā),那就是真正的教育服務意識的確立。
相逢的人總會再相逢
與阿穆爾共青城外事處的納斯佳第一次見面是在2011年3月,那是我第二次送留學生去俄羅斯共青城,出境后途經比羅比詹,要在當?shù)氐馁e館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坐汽車或火車再去共青城,在東方賓館預定的房間都是共青城對方院校外事處納斯佳安排的。那一天,她從哈巴羅夫斯克來到東方賓館,當時我們正在與賓館前臺的工作人員溝通,在俄羅斯遠東的賓館,柜臺接待人員都是大媽級的人物,不像在中國,往往都是長得比較端正的年輕女子。這些大媽級的人物基本上不會英語,對于不懂俄語的我來說,和她說了半天英語,她表現(xiàn)出一副茫然的樣子,顯然根本沒聽懂我在說什么,看來中國來客要在賓館里安頓下來還真是困難。納斯佳的到來,讓我們有了親人的感覺??赡苁窃陬A定賓館的這件事上沒有銜接好,經過納斯佳的溝通,我們終于入住了。這就是我和納斯佳的第一次見面。
那次從俄羅斯回來后,在當年7月《文化交流》上刊載了我此次俄羅斯之行的文稿。能夠登上這發(fā)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英文雙語編排的期刊,在印刷精美的中國刊物上亮相,對于納斯佳來說,自然是開心而美好的事。這本刊有她靚麗倩影、圖文并茂的雜志是我送她的一份獨特禮物。
而在2012年7月下旬,我?guī)W生在哈爾濱實習,住在哈師大南校區(qū),在操場上我與納斯佳不期而遇,她是帶俄羅斯大學生來哈師大參加中俄夏令營活動,哈師大在阿穆爾國立大學建有孔子學院,因此兩校的互動更為頻繁,而我們再相逢,是難得的緣分??!我們約請納斯佳共進晚餐,一起聊在俄羅斯共青城大學訪問的情景。納斯佳中文很流利,能說很多東北的方言,還不時地溜出幾句中國小品中的幽默話語。這真是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話:相逢的人總會再相逢。
跨文化的友誼需要彼此幫助與欣賞
阿穆爾國立大學外事處的阿麗娜是一個積極、開朗、奮發(fā)有為的俄羅斯青年?,F(xiàn)在她已經獲得黑龍江大學漢語言學博士,這對一個外國留學生來講,是了不起的成績。在寫論文期間,她曾來佳木斯大學進行調研(她在佳木斯大學進修過漢語),包括問卷調查與隨機采訪。問卷調查是委托我在俄羅斯留學生中進行的,這個時候她人沒有過來,我通過原留學生學院的黨委書記(教過阿麗娜課,對她有很好的印象)幫她完成了這個問卷的發(fā)放、調研,后來她又來學校在校園隨機采訪中國學生,她的博士論文寫的是關于中國東北方言的,對俄羅斯學生來說這有相當?shù)碾y度。她扎扎實實地進行文獻閱讀、實地調研、論證分析,論文在中國一家核心期刊發(fā)表,從而獲得了漢語言文學博士。她好學不倦的鉆研精神令人敬佩。
一個外國留學生,來到一個她曾經短暫學習過的城市進行調研,有昔日的朋友去車站接她,為她的博士論文調研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為她在學業(yè)上取得的階段性的好成績表示衷心的祝賀,使她心里也充滿了感動,再次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待客之道。在她畢業(yè)回國時,我們共進晚餐為她送行,離開車還有一段時間,我找來幾個準備赴俄留學的中國學生用俄語與阿麗娜進行溝通,這可是純正的俄羅斯外教?。?/p>
我記得那是一個春天,中國有句很精辟的話一年之計在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