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山遠(yuǎn)
總有一句話,能夠擊中一個人的心,即使這顆心再粗糙,也會被語言找到縫隙,直抵內(nèi)心柔軟處。
一
語言很奇妙。有的人,因?yàn)閷Ψ揭痪湓?,從此愛上對方,死心塌地。有的人,卻始終在等待一句讓自己愛上對方的話,但是一直沒等到。情圣,永遠(yuǎn)是會聊天的人。
大唐玄宗年間,書生崔懷寶在郊游踏青時,邂逅宮廷第一彈箏高手薛瓊瓊,心生愛意,遂作詩一首,托人獻(xiàn)給美人。美人瞬間被打動,毅然與崔懷寶私奔了。這首詩是:“平生愿,愿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纖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睘榱烁廊嗽谝黄?,愿意變作一張箏,或者一只小羊,太感人了。
人跟人真的不一樣,有的人幾十年稀里糊涂,神經(jīng)粗大;有的人一生精明,目標(biāo)既定后,唯恐走錯一步路說錯一句話。但總有一句話,能夠擊中一個人的心,即使這顆心再粗糙,也會被語言找到縫隙,直抵內(nèi)心柔軟處。
505年,一介武夫陳伯之,居然被一段話打動,便率8000人歸降。這段話很著名:“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碑?dāng)時是南北朝混亂歲月,南朝梁武帝派兵北伐,與北魏大將陳伯之對峙。陳伯之本是南方人,惡少出身,小時候身上總帶把刀,四處游蕩。長大后,他做了強(qiáng)盜,后來從軍,打仗勇敢,慢慢混出來了,后來叛逃到北邊。眼看血戰(zhàn)在即,南朝遂安排丘遲寫信招降,丘遲以文采著稱,寫就一篇《與陳伯之書》,沒多久,陳伯之就投降了。史載,他被描寫南方風(fēng)物的那16個字深深打動了。
陳伯之“不識書”,是個文盲,又怎么會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所打動?原因是:聊天的環(huán)境很重要——給他讀信的人,聲情并茂。古人講究聲律,蘇東坡曾說過:“三分詩,七分讀耳?!?/p>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群把語言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的職業(yè)說客,靠三寸不爛之舌混成高級干部。他們周游列國,跟君王聊天,或勸進(jìn)軍,或勸退兵,往往卓有成效。他們都是出色的演說家、外交官、心理大師兼表演藝術(shù)家,直接影響到當(dāng)時的政局。
有個叫唐雎的牛人,被安陵國派遣出使秦國。安陵國是個小國,秦國久懷覬覦,企圖威逼利誘,不戰(zhàn)而得。秦王面對唐雎,完全不把對方放在眼里,一派你不配跟我聊天的架勢,威脅要出兵滅掉安陵國。唐雎怒了,發(fā)表了著名的一段演講:“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p>
這一番話,排山倒海,氣勢逼人,把秦王給鎮(zhèn)住了。類似唐雎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這樣感嘆:“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p>
值得一提的是,唐雎跟秦王并非文縐縐地聊天,而是像連珠炮一般向秦王拋出一串排比句時,還輔以“挺劍而起”的動作,秦王心慌了。
二
聊天交流,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的。
清代筆記小說《不下帶編》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嘉靖皇帝召太醫(yī)令徐偉診脈,徐偉進(jìn)殿后匍匐膝行,見皇帝坐在小床上,龍衣拖到地上,便不敢繼續(xù)向前爬,奏道:“皇上龍衣在地上,臣不敢前?!奔尉富实垴R上拉了拉衣服,伸出手腕讓徐偉診脈。診脈畢,徐偉回到值班室。皇帝下詔內(nèi)閣重賞徐偉。徐偉見到詔書,惶懼失色,慶幸自己撿了一條命!
因?yàn)樵t書是這么寫的:“偉適診脈,稱衣在地上,足見忠愛。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币簿褪钦f,如果徐偉剛才不是說“衣在地上”而是說“衣在地下”,那就等于罵嘉靖皇帝是“鬼”了。嘉靖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侍候的主,多疑,嚴(yán)苛,又迷信,所以徐偉嚇出一身冷汗。
恰到好處地說話,難度太高,所以很多人選擇少說為妙。清朝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曹振鏞,用六個字概括了他畢生奉行的信條及官運(yùn)亨通的訣竅:“多磕頭,少說話”,并以此教導(dǎo)其門生、后輩。他做官做得穩(wěn)若泰山,皇帝也滿意。他死時,道光帝還難過得哭了,說少了一個最懂自己的人。
但曹振鏞作為如此重臣,在《清史稿》中只有不到千字之傳——他確實(shí)沒啥可寫的事跡。多磕頭,少說話,以這種心態(tài)身居高位,個人確實(shí)沒啥風(fēng)險,但國家的風(fēng)險就大了。
與“多磕頭,少說話”的奴性與惰性相比,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千古流芳的范仲淹,則讓人肅然起敬。
范仲淹文武雙全,是大宋的棟梁之材。他“以天下為己任”,幾乎不考慮個人榮辱,每逢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堅持講真話,得罪了不少人。他被時人視為不會說話的人,以至于很多人感覺沒法跟他聊天。他的仕途三起三落,都是因?yàn)閻壅f話、敢說話的緣故:先是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此后,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后人筆記小說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他固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別人不理解,朋友也擔(dān)心。有一次被貶后,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老范,你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dāng)作烏鴉不祥的叫聲,你這樣下去,大伙兒還怎么能愉快地聊天呢?希望你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尋自己的逍遙去吧。范仲淹立即回了一首《靈烏賦》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會不會聊天,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