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筠
“Our research on beards and voices shows that beards probably evolved at least partly to help men boost their standing among other men.”
男人究竟為什么會長胡子?人們探討男女之間的性征差異時,通常會將差異歸結為進化過程中性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在進化過程中兩性中的一方會選擇令自己能夠吸引更多異性的特征。雖然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喜歡蓄胡子的男性,甚至很多女性認為不蓄胡子的男性顯得更加干凈整潔,但是在進化的過程中,胡子的確起到確立男性在同性當中的優(yōu)勢地位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都認為長有胡子的男性更加成熟、強壯和有進取心。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年代,男性需要競爭來吸引女性的注意,胡子就顯得十分重要。雖然胡子不會完全決定男性的吸引力,但是蓄胡子的男性顯然更具有優(yōu)勢。
“The Doorway Effect occurs when our attention moves between levels, and it reflects the reliance of our memories—even memories for what we were about to do—on the environment were in.”
打開了冰箱門卻忘了自己想拿什么東西;上樓拿鑰匙,到了樓上卻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被朋友的話打斷思路以后再也想不起來剛才想要說什么了……相信你也有過類似的尷尬經(jīng)歷。這些都可以稱為“門口效應”(doorway effect)。每天,我們的注意力都在行動的不同層級不斷轉(zhuǎn)移,即具體行動——策略計劃——目標的過渡。“門口效應”就發(fā)生在這個轉(zhuǎn)移的過程中,它反映了我們的記憶力對所處環(huán)境的依賴性,環(huán)境甚至會影響我們對要去做的事情的記憶?!伴T口效應”發(fā)生的原因或許就在于我們同時改變了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進入到一個不同的環(huán)境并且思考著不同的事。我們應該更好地了解這些短暫失憶,而不僅僅是把它當成一種煩惱。
“From ancient tales of demonic(魔鬼的)night visitors to contemporary reports of alien abductions(綁架), theres a long history of terrifying tales that may be linked to sleep paralysis.”
你有沒有經(jīng)歷過“鬼壓床”?明明意識是清醒的,卻好像被定在了床上,整個人動彈不得,連眼睛都難以睜開,無端地陷在無力甚至恐懼的混沌狀態(tài)——這種清醒的噩夢著實不是什么愉快的經(jīng)歷,但其學名叫“睡眠麻痹”(Sleep Paralysis),更準確地說,是“睡眠麻痹期間意識”(Awareness During Sleep Paralysis)。人在快速眼動睡眠期會做夢,此時的大腦是近乎清醒的,眼睛不停地左右轉(zhuǎn)動,而身體卻不會動彈。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如果我們大腦一做夢,身體也跟著起勁,那就沒法睡了。但有時控制身體醒來的“開關”—— 一系列的神經(jīng)傳導物質(zhì)由于某種原因反應不過來,所以大腦醒來了,身體還是不能動,在這一狀態(tài)下人普遍會感覺到胸口有壓迫感且被人注視等,從而導致了各種類似“鬼壓床”等怪力亂神的解釋,不同的文化中還有不同的版本——隨著人類集體想象力的發(fā)展,甚至出現(xiàn)了被外星人綁架的說法。
“The pain of isolation may be what motivates people to make friends.”
芝加哥大學在對孤獨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把孤獨從心理學領域和文學領域帶入了生物領域的范疇。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動物,作為一個物種能延續(xù)至今的原因正是通過溝通合作而得到的社會保護。但為什么人類一開始會想到去“抱團”,會主動去找別人組隊呢?原因是害怕孤獨。一個人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孤單感源于基因遺傳,如果孤單感是有害的,那相關的基因早就被淘汰了。但孤單感的存在,或者說,孤單帶來的痛苦感正是生物適應性的體現(xiàn)。孤獨所帶來的痛苦,正如口渴和饑餓所帶來的痛苦一樣,會驅(qū)使人不斷地尋找陪伴,以緩解這種痛苦;而社交則會促進彼此間的合作和保護,有益于長期生存和發(fā)展。然而,這種痛感的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有人會非常依賴他人,而有人則可以離群索居,不以為然。
“But whatever comes of Apples new patent (or its car), one thing is for sure: Cars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more technologically tied to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不斷增多,出門似乎只攜帶一部手機就夠了。最近,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又申請到了一項新的專利—— iPhone電子車鑰匙(iPhone Car Key)。此項專利的全名為“使用可攜帶設備解鎖車輛”,即車主可通過解鎖iPhone上的數(shù)字密鑰,依靠藍牙無線啟動車輛。車主還可以和他人的移動設備暫時共享解鎖權。此項功能無疑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其安全性受到了諸多質(zhì)疑。人們普遍認為,云端上的任何數(shù)據(jù)都具有安全隱患,智能車鑰匙可能會方便黑客盜取車輛,或者造成一些更糟的后果,但蘋果公司聲稱會始終優(yōu)先考慮保護顧客數(shù)據(jù)的安全。此項專利也引起了不少人猜測蘋果公司將推出iCar的打算。無論這項專利能否在將來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車輛將會變得越來越智能。
“Creativity is nothing more than doing the same thing in a unique way.”
印度的交通安全一直是個問題,僅在2014年,就有139,671人因交通事故喪命。據(jù)統(tǒng)計,在印度,平均每四分鐘就會發(fā)生一起交通事故,每天死亡人數(shù)高達382人。到底該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市的一對母女給大家送上了一份驚喜:3D斑馬線。司機從車里看地面的3D斑馬線時,3D效果并不是特別明顯,但是由于顏色醒目,而且此類斑馬線在印度尚不常見,司機越靠近斑馬線,斑馬線的3D效果越明顯,由此引起司機的好奇和疑惑,從而令其減緩車速。這樣一來,過往行人的安全便有了一定的保障。
“Today I'm going to make the Louvre Pyramid disappear.”
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不見了?別慌,這只是法國街頭藝術家JR的一個小小“魔法”。玻璃金字塔是著名設計師貝聿銘的經(jīng)典之作,1989年起成為盧浮宮入口,此后每日總有眾多游客滯留在入口處自拍。而如今,若是仍站在入口處自拍,照片里可就沒有玻璃金字塔了。為什么?因為JR利用光學效果,用巨幅博物館照片遮住了整個金字塔,從特定角度看,照片與背后的建筑融為一體。這樣一來,從正面看,金字塔本身消失無蹤,游客要想與玻璃金字塔合照,只能離開入口,另尋角度。這已經(jīng)不是JR第一次利用細節(jié)處的偽裝達到目的了,而這些作品總能引人深思。
“The point of the artwork is to show the creators libertarian ironic attitude towards what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right now. The idea was to show two conservative leaders with huge egos finding comfort in each other.”
近來,立陶宛一家燒烤店外墻上的涂鴉在網(wǎng)上瘋傳。墻面上,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Vladimir Putin)與美國共和黨領跑人特朗普(Donald Trump)親密擁吻。這幅畫顯然是在諷刺近幾個月不斷吹捧稱贊對方的兩位政要,普京稱特朗普“杰出而有天賦(a really brilliant and talented person)”,特朗普則表示他會跟普京處得很好,因為他“一直對普京有好感(always had a good feeling about him)”。很多評論者都注意到這幅畫很像1990年畫在柏林墻遺址上的那幅“共產(chǎn)主義同志之吻(Socialist Fraternal Kiss)”,那是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與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之間的親吻。不過,那幅畫基于兩人在1979年的真實擁抱,而如今普京與特朗普的擁吻則是虛構出來的,少了一絲放松,多了一層僵硬與懷疑。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在立陶宛的這幅墻畫中,兩人都把眼睛睜開了一條縫。正如現(xiàn)實中的狀況,不論兩人如何給對方戴高帽,他們之間真實的政治相容性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