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斗
行走于網(wǎng)絡(luò),遍地是“呵呵”。 它可以表達我們的率性默許,也可以表達保留意見;它可以是我們偶逢知己時的會心一笑,也可以是發(fā)表異議前的情緒緩沖……總之,其內(nèi)涵變化多端、意味深長。很多人都以為,這個信手拈來的“呵呵”是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獨創(chuàng),殊不知其歷史悠久,且頗有來頭。
“呵呵”最早見于《晉書·石季龍載記》。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韜得寵,便派刺客殺了石韜。臨葬前,石宣“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尸,大笑而去”。
“呵呵”本是胡人間流行的一種笑聲,而唐王室本就有胡人血統(tǒng),加之當時采取兼容并包的國策,“呵呵”便順其自然地傳入中原。
歷史上,使用“呵呵”最多的名人當屬蘇東坡。他寫信給好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fēng)味,亦自是一家。呵呵。”這顯然是他對自己的新詞頗為得意。他給因“河?xùn)|獅吼”而出名的陳季常寫信:“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公無多奈我何,呵呵。”意思是說他只要晚上睡得好,寫詞只是小菜一碟。蘇東坡喜用“呵呵”,很難說與他寬以待人、達觀處世的人生態(tài)度無關(guān)。假若蘇東坡不常“呵呵”,真不知他將如何度過自己一貶再貶、越貶越遠的官宦生涯。
明清時,“呵呵”開始在小說里大行其道,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宮夢弼》中寫道:“(富者)已舌蹇不能聲,惟爬抓心頭,呵呵而已?!?/p>
對于“呵呵”,聞一多也與其淵源不淺,他平常上課時就很喜歡夾雜“呵呵”之聲。一次,梁實秋和聞一多從山東大學(xué)的一間教室前走過,無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一首新詩:“聞一多,聞一多,一堂課五十分鐘,禁得住你呵幾呵? ”足見聞一多對“呵呵”的喜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