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一一
“我不斷地觸摸你,你的皮膚在我的手下慢慢變得服帖,變成了我的一部分。你在等候著我的手,一動不動,無法脫身。我在等候你成為一只獨特的紫砂壺?!?/p>
先從說這句話的人談起吧,他是誰呢,他說自己是一個愛壺的人。這是一個唯一的標簽。
他是宜興丁蜀鎮(zhèn)上的一個青年,丁一飛。他說自己從小在蜀山上嬉笑玩耍,腳下踢踩的是世間罕有的優(yōu)質(zhì)天然陶土,手中把玩的是年代久遠的古龍窯里的紫砂殘片。他熟悉蜀山上的一草一木,對各種礦料的質(zhì)地、顏色、分布了然于心。原礦是天然的陶土,他從山上把土挖下來,經(jīng)過篩選、加工將其變成做壺用的熟泥。
宜興的紫砂和全世界任何一種陶土都不一樣,之所以稱之為紫砂,是因為這陶土制成的茶壺無論何種顏色,沖泡后,靜觀其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紫光蘊藏于胎內(nèi),時隱時現(xiàn),且其中的茶水不易霉餿變質(zhì)。
“其實,紫砂土本身也是色彩斑斕的,任何大自然中的顏色在紫砂土中都能找到。此外,也可以將不同種類的陶土相互調(diào)和,產(chǎn)生新的色彩?!?/p>
丁一飛強調(diào):“紫砂的美,在于樸實無華。所謂紫玉金砂,指的是砂料像金子一樣昂貴,像玉器一樣柔軟。紫砂壺經(jīng)過泡養(yǎng),褪去窯氣,礦料的美就會展現(xiàn)出來,那是一種柔和之美,樸質(zhì)端莊、容雅大度?!?/p>
談到紫砂壺,他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
從開始學(xué)習到成為紫砂匠人,每個弟子都有其相應(yīng)的學(xué)習期限。頭一兩年要好好看,到第三年才能上手接觸。關(guān)鍵你是要有聽取的姿態(tài),掌握會看的能力,之后,倚賴你的悟性和努力的程度。
古話有云:習藝一事,不外乎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
等到做出真正放在哪里都不覺得丟臉的作品,這最少需要十年的時間。
“如果三月播種,九月將有收獲,焦慮的人啊,請不要守著四月的土地哭泣。土地已經(jīng)整平,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時間完成......”
對于一個匠人,要在日復(fù)一日里觸摸,成為,轉(zhuǎn)化,最后生出,這必須在時間的維度里進行。
他所做過的壺里面,沒有哪一把是用模型、模具完成的,依靠的僅僅是一雙手,幾十個金屬的、竹制的小工具,所以兩把壺即便是塑造同樣的裝飾畫面,心念一動,或是有了其他的想法,畫面中的任何一個花瓣、一根枝條都會略有不同。細微之處見技巧,泥火相生,天人合一。
他從來不勉強自己,慢慢地一心一意去做東西,做到力所能及就好。和到手的泥土面對面,心對心就好。
在他的造壺字典里,沒有好的精工,怎么都不能算上是好壺,而那些最頂級的精工是要靠天賦的,非一般人力所為,很多工手辛苦一生都無法達到那種境界,這就是百年出一大師的原因,那是一種靈感,與辛苦無關(guān),與勤奮無關(guān),很多好壺都是工到型隨,自然天成的。
而好工是好型的保證,同一種樣式的壺,好壞差別就在工上。這是工手技術(shù)高低的體現(xiàn),萬變不離其宗,是最基本的,不會因時代變化而改變,以前遺留下來的古壺的精工程度至今難有人企及,激勵人們不斷攀登,希求于超越,這是紫砂魅力的根本所在。
型是工手藝術(shù)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的體現(xiàn),是一種更偏重感覺方面的東西,具有很強的時代特色和個人偏好,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型有不同的喜愛,即便是同一時代的人們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喜好,不同的型造就了紫砂的千變?nèi)f化,當然,那些經(jīng)過歷代先哲提煉而成的基本壺型是一切變化的基礎(chǔ)。
有人說紫砂是火的藝術(shù)應(yīng)不為過,正是火的力量使得臟兮兮的紫泥變成人們手上把玩的紫砂瑰寶,它是紫砂質(zhì)變的必要手段和催化劑,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窯燒方法,而這些不同的方法和溫度的高低形成了紫砂不同的顏色和形態(tài),也是紫砂斷代的依據(jù)之一。
臨到末,他提醒喝茶之人,諸多要點,比如——
“經(jīng)常喝茶的人要多準備幾把壺輪著用,好讓壺能歇歇干透了,一般一把壺連用三天就要停三天,這樣壺才不會不受茶。 ”
“不要為養(yǎng)壺而喝茶,順其自然,慢慢來,這事不急。 ”
“茶壺是用來喝茶的,壺是為茶服務(wù)的,要根據(jù)茶來選壺,利茶的壺才是好壺,從實用意義上講,一把用了多年養(yǎng)的很棒的半手工壺用來泡茶要比一把一萬塊的新壺強很多?!?/p>
“開壺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要盡量把壺里外一些小砂料、雜質(zhì)、灰塵去掉,等你養(yǎng)到一定程度再想起來就晚了。”
在他那里,紫砂是會“說話”的活的泥土。
土一直在變形,最后變成紫砂壺,僅僅是這個過程就非常有趣,做壺,就是為了享受這種變形。
你的手接觸泥土時,你就是泥土,煅燒時你就是火。
每個瞬間不知道會與什么樣的造型最終相遇,把你的心交給你的手。
“隔一段時間就做一把,每次完成后就會有新的感受,下次再制作時就有不同的處理手法了。”
“思維和感官同是美好之物,人應(yīng)當專心地傾聽并習練兩者,從中聆聽最深處的神秘之音。我們應(yīng)該相信并等待隱藏在肉身里的某種神性,它會帶領(lǐng)你抵達一些無法預(yù)知的地方?!?/p>
“即便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要擔心的不是離開自己所眷念和癡迷的一切,比如親人,愛人,外物。而是應(yīng)該問自己,這一生是否做過有益處的事,對他人,對世界。是否真實面對過自己的心。”
藝術(shù),到了最后,它其實是一個但見本質(zhì)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