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固始位于河南省最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地處鄂豫皖三省連接帶,史上水路航運發(fā)達,一直為中原一帶戰(zhàn)略要地,也由此,成為歷代中原人渡淮之后向東南遷徙的必經(jīng)之處。
“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正是固始風貌的真實寫照?!叭A燈闌珊繞詩意,山水園林賽江南”的信陽固始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豫皖交界的安山,山上風景秀麗,遍布奇峰怪石,美不勝收。楚風豫韻在這里交融,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名山、名水、名寺、名茶相互映襯,素來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美譽。
在今天固始縣根親文化園,入口處的牌坊兩側就能看到“欲善其終,必固其始”這八個大字,其于如今固始,已具有地標性意義。
“寢丘之志”
固始是離省會鄭州最遠的直管縣,沒有之一。火車不能直達,大巴要坐上7個小時,以省會的眼光考量,算得上地處偏僻,但歷史上,固始卻是兵家必爭之地。
古書記載,西周時期,固始縣境是蓼、蔣、番等國地。春秋時期,楚滅此地諸國,于北部建期思縣,南部建雩婁邑。期思縣當時的面積很大,包括番國舊地潘鄉(xiāng),潘鄉(xiāng)又名寢丘邑。
如今,在固始縣城最繁華的蓼北路與古城路交叉口,仍存有東周時期的番國古城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內曾發(fā)現(xiàn)多座楚墓,分內外兩城,外城周長13.5公里。不過,掩映在高樓與車流之中,如今能看見的只是兩處不大的土丘,為當時的土城墻,長滿了雜草與小樹,難覓古意。而蓼國故都,在固始縣東北存有蓼城崗遺址。
春秋后期,楚、吳、越、秦等南北勢力在固始一帶的反復折沖,使得地名紛繁變化,也使當時最知名的幾種文化得以在此激蕩沉淀。上世紀70年代,固始縣境內不僅發(fā)現(xiàn)了番國古城遺址,還在遺址東南1.5公里的侯古堆發(fā)現(xiàn)了吳王夫差夫人(勾郚夫人)墓。
夫差夫人墓是近年才發(fā)現(xiàn)的,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固始最有名的傳說是跟楚國名相孫叔敖有關的。孫是期思縣人,年少以斬殺雙頭蛇聞名,后來官居楚國令尹。如今還有個成語,叫“寢丘之志”,說孫叔敖功成名就,臨終時卻告誡其子,千萬不能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之地,要封只要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后世便以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志”。
“堅固初始”
從字面看,固始以固為名,取有鞏固堅守之意。
從字形結構來看,“固始”二字都是形聲字。“固”字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從古至今,該字字形變化不大,均從囗(wei)古聲。只用為偏旁的“囗”,是一塊圍起來的地方之象形。從囗,表明“固”字的意義大概跟區(qū)域或界圍有關,或認為其本義是指地勢險要之地。在本義上引申,“固”又有堅固、固定、安定、堅決、固執(zhí)等意義?!笆肌弊?,“始”字本義可能是指“女之初”?!捌涫疾グ俟取保ā对娊?jīng)·豳風·七月》)中的“始”指當初、開始,或用其引申義。而有些西周金文中的“始”應該讀為姓氏之“姒”,如“孟始作寶鬲”(《孟始鬲》)。姒氏,伯鯀之姓。
直至西漢,固始這兩個字,還沒有作為縣名來命名今天固始一帶。西漢時,此地又被分為寢、期思、蓼、陽泉、安豐、雩婁6縣。東漢開國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李通為固始侯,縣名由寢改為固始。
《漢書·地理志》記載:“汝南郡,高帝置,領縣三十七,有期思、寢。”東漢學者、老家就在汝南郡的應劭對“寢”的注解為:“孫叔敖子所邑之寢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固始縣現(xiàn)存最早的縣志——明嘉靖《固始縣志》,記載了這次重要的更名:“史記正義曰,孫叔敖以寢丘土寢薄取為封邑,李通慕叔敖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p>
這被認為是如今固始以“欲善其終,必固其始”為縣名的依據(jù)。查閱資料,“固始”二字來源,還有“欲善其終,先固其始”“堅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當自此始”等說法,均由李通封固始侯演繹而來,還有說系光武帝臨別贈言的,真?zhèn)螀s已不可考。
戎馬一生難忘“固始秀民鄉(xiāng)”
煙雨蒙蒙中,來到陳元光的老家,固始縣城東北20多公里的陳集鎮(zhèn)。陳元光祖祠又稱陳氏將軍祠,就在鎮(zhèn)中心,現(xiàn)存正殿、廂房、耳房等,為四合院結構,清凈古雅,門前一方水塘,雨水點點。
將軍祠為陳元光嫡孫陳酆于唐天寶年間由漳州回故鄉(xiāng)所建,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經(jīng)過整修,大殿的石質廊柱及其下獅子底座等應為沿用舊基,年代很早。
“第宅參文武,姻連半帝王。珠樓簾結綺,花苑水流香……”戎馬一生的陳元光心中也有一片柔情,這首《故國山川寫景》與如今故鄉(xiāng)之景頗為應照。浮光峰是固始縣安山的主峰,天晴時,在將軍祠就能遙望。
固始縣根親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張立先生老家就在浮光峰下,“小時候,遠近居民都是靠觀察浮光峰來判斷雨晴。峰頂有烏云并且往西走,我們就會說,大山放云了,馬上要下雨;云往東走則叫收云,代表雨要?!?。這種奇特的現(xiàn)象,也被列入“固始八景”,為“大山雨信”。陳元光幼時當也常目睹此景,但征戰(zhàn)入閩,故國山川從此只在夢中。
而陳家留在家鄉(xiāng)的傳說,更具傳奇色彩的要數(shù)陳元光的祖母魏敬夫人。浮光峰上有座云霄廟,便是為魏敬夫人所修,始建于唐天寶年間,幾經(jīng)廢興。魏敬夫人喜兵法戰(zhàn)陣騎射之術,丈夫陳克耕原在隋朝為官,在她勸說下率兵投奔李唐。陳政兄弟三人跑到福建平叛后,魏敬夫人也坐不住了,舉家南下,以70多歲高齡指揮作戰(zhàn)。今天固始縣博物館內,還辟有“魏氏夫人出征”展欄。有說,佘太君的原型就是她。
“能幫忙找一找固始縣魏陵鄉(xiāng)祥福里三井村嗎?”
“光州府固始縣傳慶鄉(xiāng)海下里,現(xiàn)在哪里?”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時任固始縣史志辦主任的張立先生等人開始頻繁地接受這樣的求助,接待來固始尋根的人。
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卻因為寫進了唐代跟隨陳元光、王審知入閩的諸姓族譜中,成為后世尋找祖根地的遙遠線索。但再遙遠、再渺茫的線索,也阻擋不住找尋的腳步。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已有閩、粵、臺等省和東南亞及歐美10多個國家近70個姓氏3萬多人次回到固始尋根謁祖。
更多的尋根者,則因為固始本地族譜的缺失而無法直接對接。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固始作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親文化節(jié),去拜一拜帶先祖南徙的陳元光、王審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謁祖般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