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梓蘇
方城石猴是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諧音“時候”,有“時候到門前,四季保平安”的說法。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以別致的造型、生動的形象、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2008年6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方城石猴名列其中。
方城石猴造型別致,刀法簡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小的石猴僅三五厘米,大的石猴有20多厘米,工匠們根據(jù)石料的形狀決定將猴刻成什么樣,石猴的形態(tài)無需設計,沒有圖紙也沒有現(xiàn)成花樣可以模仿,全是雕刻者用“心”刻出來的。石猴造型古樸、粗獷、精靈,樸拙率真,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樸的泥土氣息。
方城石猴的形態(tài)多樣,有單猴、母子猴、猴背猴、豬八戒背猴,等等。因石猴和“時候”諧音,人們希望加官封侯,就給“猴”增添了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征意義。如:“單猴”寓意“祖師封侯”,“母猴背小猴”寓意“輩輩封侯”,“馬馱猴”,“獅子馱猴”寓意“馬上封侯”“世世封侯”,猴與桃的結合寓意“猴桃瑞壽”……當?shù)厝朔昴赀^節(jié)便以此為吉祥物讓孩子佩戴,逐漸演變成“猴文化”。
從宋代一路走來
方城石猴產于方城縣獨樹鎮(zhèn)的硯山鋪村,它采用一種黃白色天然石料雕刻成型,再用紅、黃、綠、黑四種顏料勾畫而成,故又稱“畫成猴”。相傳方城石猴源于宋代,有據(jù)可查至少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由當時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建奎代代傳襲至今。
方城石猴開始以玩具的形式出現(xiàn),后民間藝人為了便于出售逐步賦予它一些民俗文化內涵,當?shù)厮追Q“好時候”。那時候方城人雕石猴主要是為生計,而且出售的時機大多選在過年時候和每年的廟會。這些小石猴身上鉆有小眼兒,趕廟會的農民花錢買來,穿上紅繩帶在身上避邪消災,豫南、豫東一代村民把它視為一種吉祥物。來趕廟會的人踴躍購買,并相互贈送“好時候”,渴望能給自己和親朋帶來好運。
石猴除了作為吉祥物,據(jù)說還有藥用價值。在商丘、周口一帶,農民下地干活時身上總會帶上一個小石猴,說是一旦哪里碰傷、劃破,只要在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擦上就可以止血、祛痛。
方城石猴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發(fā)展到頂峰,由于當時社會風俗對吉祥、吉利、奉承之風很濃。石猴使以它特有的優(yōu)勢顯現(xiàn)出來,送石猴成為很多人們的見面禮。特別是在中原地區(qū),除夕和大年初一,相互贈送石猴之風更濃。以至于發(fā)展到在硯山鋪村鄰的許南公路邊,有眾多的石猴銷售旺鋪,供來往商人選購。更有客商直接到硯山鋪村的藝人家里,下定金,以保證買到貨物。硯山鋪村的藝人們不僅在本地區(qū)銷售石猴,他們也走出方城縣,順許南公路,北上許昌、鄭州,南下襄樊、武漢。每年春節(jié)過后的農閑季節(jié),他們便結隊而行。有錢的推著獨木輪小車,沒錢的藝人用肩挑行李、原料和工具。一次肩挑原料一百余斤,他們邊刻邊賣,每個石猴重約一兩,這樣一趟外出能刻售石 猴近千件。
石之精靈
猴子具有超凡的靈性,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并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演變著。在上古,“猴文化”包容著“圖騰文化”。據(jù)《唐書》《資治通鑒》記載:吐蕃人古有“紋猴面”的習俗。藏族古籍《西藏天統(tǒng)記》中有關于先祖系獼猴所變的神話。至今,在藏族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著共戴猴王面具的舞蹈。在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出售的兒童玩具中,猴子玩具最多,分布地域最廣。如山東高密、河北蘭田和河南淮陽、??h的“泥塑猴”(哨子),北京地方的“蟬塑毛猴”,江蘇南京、南通的“絨花猴”,河南鎮(zhèn)平的“玉雕生肖猴”,貴州貴陽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紙猴”“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木偶猴”“小制牽線爬桿猴”“耍刀猴”“風箏猴”“棕葉編結猴”“面具猴”,乃至惟妙惟肖的現(xiàn)代塑料、皮毛、陶瓷玩具等,數(shù)不勝數(shù)。
那么方城的石猴是何時產生的,它的內涵又具有什么意義,它是否與猴崇拜有聯(lián)系,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據(jù)方城縣地方志記載,方城縣最早的石猴雕刻品發(fā)現(xiàn)于宋代墓中。硯山鋪自然村有著上千年的石雕刻歷史,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雕刻品種,使石猴雕刻在歷史上時而扮演配角,時而充當主角,始終沒有絕跡。方城縣生產滑石,保障了原料充足。硯山鋪村位于許昌至南陽的交通要道旁邊,歷史上是車水馬龍,過往商客便于購買。
石猴何時遇到好時候
方城石猴從宋代一路走來也曾經面臨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尷尬。
方城石猴的傳承人王忠義老人,2006年被評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2007年2月,方城石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忠義從15歲起一直從事石猴雕刻。早些年,由于石猴價廉費工,銷路不好,并不被人們看好,隨其學藝的人也寥寥無幾,也曾收徒三四十人,但大多人都因耐不住“清貧”半途而廢。為了讓這門藝術傳承下去,2009年9月,王忠義將他的手藝傳給他的三兒子王國慶。
一個售價不到100元的石猴,王國慶要花兩天才能做成。
方城縣獨樹鎮(zhèn)硯山鋪村,有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房子。53歲的王國慶,在里面埋頭雕刻石猴。雕刻一個石猴,要經歷9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一步都不能少……
在王國慶小時候,3天能賣幾百元的石猴。可如今,只有少數(shù)愛好民俗文化的人來買,方城石猴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危機。
方城石猴今天正處于停滯不前狀態(tài)。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對石猴這一傳統(tǒng)工藝品宣傳不夠,造成硯山鋪村的年輕藝人們只顧對黃石硯的生產,而忽略了對石猴的發(fā)展,黃石硯瓦和石猴同出白硯山鋪村,但它們的價值卻相差懸殊。社會傳統(tǒng)風俗及觀念的改變,今天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喜奉承,好于吉祥,這樣它便失去了民俗風氣的支撐。但它畢竟發(fā)展了數(shù)百年,和黃石硯一起曾經在歷史上交替輝煌。只要硯山鋪村的雕刻藝人繼續(xù)從事著雕刻,石猴就不會絕跡。隨著旅游事業(yè)的興起,方城石猴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一定會重新迸發(fā)出燦爛的光芒。(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二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