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丹 高明艷
走在美國街頭,總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街道上、草叢中,很少有紙屑、煙頭或爛樹葉等垃圾,垃圾桶也總是整齊地“站”在路邊。哪怕是剛舉辦過一場幾千人的露天音樂會,結束時地面也是干干凈凈的。
兒子在美國上幼兒園時,環(huán)保課程占了很大比例,幾乎每個月都有與環(huán)保相關的主題課。
我至今對他們“不能亂扔垃圾”的主題活動記憶猶新。之前在環(huán)保這方面,我只會對孩子說教,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但是,美國的幼兒園老師卻帶著小朋友們來到一個小山坡上,一起“種”上塑料袋、玻璃瓶、香蕉皮和紙,然后對孩子們說:“一個月后,我們再來
觀察它們有什么變化!”到了約定的時間,老師又帶他們到小山坡探險,把東西挖出來。然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香蕉皮腐爛了,紙變成了碎片,而玻璃和塑料跟剛埋進去時一模一樣。這時,老師問小朋友們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地球可以比較快地消化香蕉皮;也可以消化紙張,但速度慢,需要的過程長;地球不能消化玻璃和塑料。所以,我們不能亂扔垃圾,垃圾要分類……”就這樣一項簡單而有趣的活動,就輕松地讓“不能亂扔垃圾”的理念在小朋友心里扎下了根。因為這個結論是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所以他們會記得特別牢。
有一天,我收到幼兒園的郵件,讓我們這個月不要扔掉家里的牛奶桶,下個月一起帶到幼兒園。我當時很納悶:幼兒園要這么多牛奶桶干什么?結果一個星期后我發(fā)現(xiàn),幼兒園的院子里,多了一座用牛奶桶搭建的迷你“萬里長城”,孩子們在上面玩得可開心了!兒子興奮地告訴我,這些都是他們和老師一起完成的,塑料的東西可以回收,用處可多啦!他還興奮地跟我介紹:“媽媽你看,這是用易拉罐綁在一起做的梅花樁,我們可以踩在上面做游戲;這是用紙杯和易拉罐環(huán)做的編鐘,你撥弄它就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平常隨手就丟掉的,其實,它們還可以發(fā)揮作用呢!”看到兒子滔滔不絕的樣子,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老師也教我們有些垃圾要回收再利用??墒?,我過了很多年才真正明白再利用是怎么一回事。而美國的小孩子,就在老師用心展現(xiàn)的世界里,清楚地看到了廢棄物煥發(fā)出第二次“生命”——“牛奶桶長城”、“易拉罐梅花樁”、“杯罐編鐘”……多么神奇的創(chuàng)意!從那以后,兒子經(jīng)常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來實現(xiàn)垃圾的價值,譬如用一次性盤子做成青蛙,用廢棄的光盤做成玩具……
一天,兒子興奮地告訴我:“媽媽,我們今天去了《玩具總動員》現(xiàn)場!”我疑惑:“難道是去參觀電影棚?”兒子很快打破了我的美好幻想,原來他們是去了和《玩具總動員》里一模一樣的垃圾場。我頓時覺得有點不愉快,問:“你們去那里干嗎?多臟??!”兒子回答道:“老師今天帶我們參觀垃圾場,我看到各式各樣的垃圾堆得像山一樣,很多機器在工作。媽媽,我真沒想到,我們一天會生產(chǎn)那么多的垃圾,多得我都看不到垃圾場的另一頭。以后,我再也不會浪費東西了,不亂買衣服、玩具,因為不浪費就可以減少垃圾的產(chǎn)生……”那時,兒子還不到4歲,我第一次聽到他跟我說那么多話,我也在那一瞬間理解了老師們的良苦用心。老師沒有說教,而是帶他們親眼去看,讓他們在震撼中自己體會垃圾的“壯觀”。
如今,兒子上了小學,環(huán)保活動也是非常豐富:老師會帶他們到濕地公園去,觀察那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那里,孩子們會看到動物、植物和周圍的環(huán)境相互依存地生活著,破壞了哪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對生態(tài)鏈造成影響;老師還帶他們去看河流,帶他們作測試,如果哪里的水質不夠好,會帶他們追溯到上游,推測可能會有工廠排出廢水;同時,老師還告訴他們;如果我們用水過度,造成濕地公園干旱,那么整個濕地的動植物都會因為得不到水分而死亡……整個活動中,老師不會對孩子說要保護環(huán)境,但孩子們卻通過自己的觀察與老師的講解,明白了環(huán)境是怎么一回事,保護環(huán)境又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美國孩子的環(huán)保觀念是深入骨髓的。
對于孩子來說,與其通過說教讓他們學習環(huán)保,不如花點時間帶著孩子去“種”垃圾、到濕地公園看看,因為只有自己體驗到的東西,才會銘記一生。我想,美國學校的這種體驗式教學,也可以用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引導,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豐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