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種點東西》是通過記敘了一位名叫吳飛龍的收廢品的小老板主動到“我”家院子里收廢品的經過,刻畫了一位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從事并不體面的職業(yè),但是對生活積極、主動、熱情、勤勞、自尊、富有生活智慧的小人物形象。同時,也在“我”與吳飛龍的生活背景及生活態(tài)度的對比中,讓讀者一窺社會經濟發(fā)展給人的價值觀念所帶來的沖擊。因此,本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讓人意外的結尾,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一篇好的小小說。它所表現的內容和筆法甚至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從容的敘述,生動傳神的人物刻畫,結尾有點搞笑的名片,讓“我”想笑,眼卻濕了,也讓讀者在收起嘴角之后,體會吳飛龍這個小人物帶來的感動,形成了余音繞梁的意境。
閱讀這篇小說,抓住三個問題:
第一,吳飛龍是一位什么樣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畫他的形象的?
開篇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干脆利落地進入到小說的場景中。接下來,在“我”和吳飛龍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中,吳飛龍的形象得以形成和凸顯。能說會道,熱情主動,會做生意,用下巴點著墻角的一堆廢品,笑著問“我”,賣不?“用下巴點著”這個動作寫得極其生動傳神有意思,一個隨意不羈大大咧咧的生意人形象一下子就呈現出來了。
后來“我”說廢品不用稱了,直接拿走,刺激到了吳飛龍的自尊,他還特別強調了廢品和垃圾的區(qū)別,也就是有價值和沒價值的區(qū)別,那么投射到他自己身上,也是在強調“我是在靠我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并非坐享其成”,這也是一個人是否有價值的最大體現。
緊接著吳飛龍就開始動手幫“我”整理院子,并在整理的過程中傳授“我”生活的智慧。在與“我”雖相對富足卻失意萎靡消極的生活的對比中,吳飛龍熱情、積極、樂觀、勤勞的形象進一步展現了出來。
第二,文章結尾為什么“我想笑,眼卻濕了”?想笑自然是因為吳飛龍不過一個收廢品的小老板,卻自稱“飛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眼濕了”自然來源于心中的百感交集?!拔摇彪m然生活相對富裕,卻把生活過成了灰色,媳婦走了,屋內雜亂,庭院荒蕪,干什么都沒精打采,而吳飛龍背井離鄉(xiāng)在大城市謀生活卻好像是站在陽光下的人,明朗,活躍,有著如火的熱情和對生活的激情和希冀,這其中的鮮明對比和落差,怎不叫人眼睛濕了?另一方面,“我”也得到了開導和啟示,也有了對新生活的希望,因此,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感慨,讓“我”眼睛濕了。
最后,我們在讀完一篇小說后,還應該要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比如,本文的一大特色是在有限的篇幅和簡短的人物對話中表現了豐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引人思考,但這樣是否顯得表達的東西過于繁雜?對其中的某一點,你是否能調動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作者用“為什么不種點東西”作為小說的題目,有何用意和作用?
袁省梅是一位優(yōu)秀的山西作家,以描寫農民和展現獨特的“羊凹嶺”鄉(xiāng)土風情為特色,如《槐抱柳》《暖墓穴》等,評價很高。雖然這篇小說寫的不是“羊凹嶺”的農民和農村,但是,我們也可以認為文中的吳飛龍其實也是作者刻畫的農民群像中為生活背井離鄉(xiāng)的那一類的代表。文中吳飛龍對家鄉(xiāng)的香椿回憶,他和媳婦攢錢蓋房子回老家,以前在老家種菜,等等一些只言片語,透著絲絲淡淡的鄉(xiāng)愁,可為佐證。他們并沒有被城市的喧囂生活湮沒農民的勤勞質樸熱情的特質,面對艱苦的生活依然葆有著對生活的樸素熱情和赤子之心,正如吳飛龍自己說的,“眼里有風景,做夢也會笑出聲”?!盀槭裁床环N點東西”的疑問實際上是對“我”幾乎要熄滅了的生活激情的追問。吳飛龍身上那種樸素的熱情和赤子之心,給以“我”為代表的這類城市人的灰暗生活帶來一絲光亮。他們像螢火蟲,不畏懼漫長的不見天日的地下生活,也不懼怕無邊的黑夜,就以那么弱小的生命,毫不在意地、自由自在地撲棱著柔弱的翅膀,帶著一盞小燈籠翩翩地飛著,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