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常常有家長問我:“為什么別人的孩子那么聽話呢?也沒見家長怎么管,孩子卻表現(xiàn)優(yōu)異?”言外之意是老天爺偏心眼,把聽話的孩子都賜予了別人,把小淘氣攤派給了自己。
前幾天又有一位家長咨詢,她問得很具體:“為什么有的孩子打一頓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長記性呢?”我不贊成打孩子,不過我還是反問了一句:“你一年打多少次孩子,別的家長一年打幾次呢?”
有的時候,的確如這位家長所說,偶爾打孩子,孩子在恐懼的驅(qū)使下會有短暫的改變。這個辦法看上去立竿見影,其實這樣做不但傷害孩子,也妨礙父母的成長。如果挨打成了家常便飯,孩子改正后的良好狀態(tài)會越來越短暫,甚至會反彈得越來越嚴重。漸漸地教育就會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huán)。
和這位家長繼續(xù)聊下去,就說到了一個問題:同一個孩子,同一件事,為什么有的人嘮嘮叨叨說了很多,孩子就是不聽;而有的人只說一句,甚至只是一個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小時候我也是個淘氣的孩子,老媽成天嘮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當沒聽見。而老爸呢,通常一個月才說我一次,居然會令行禁止。如果讓我給父母打分,從一個孩子的角度,我會給老媽60分,給老爸95分。
我的感覺是,抗拒老媽沒有什么后果,她只是說說而已,而且會反復(fù)地說。但抗拒老爸的結(jié)果是,他雖然不會有激烈的行動,但一定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完。另外,老爸很少說話,但說的話一定是有道理的,是非說不可的,我自己也服氣。從體驗來講,老媽成天說教,會讓我很煩躁;老爸很少說我,我平時都很舒坦,所以他一旦開口說話,我一定會認真對待。我從中得到的體會是:說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說得少,效果卻更好,這便是“少即多”的道理。所以,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非常關(guān)注效果,一旦產(chǎn)生無效的互動,我會立刻反思,并尋找新的策略。
這個體驗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對待小孩子,也大體復(fù)制了父親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時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屜,恰好那個抽屜里面有針、螺絲釘、剪刀等尖利的東西。陶然的媽媽一直在制止陶然,陶然卻充耳不聞。她連續(xù)說了6遍,簡直像復(fù)讀機一樣:“陶然,把抽屜關(guān)上,小心扎著你的手,快點啊,快點關(guān)上,別動了!你沒聽見我的話呀,趕緊關(guān)上,扎著你的手會出血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拖著長腔說了一句:“陶然,把抽屜關(guān)上!”結(jié)果,陶然痛快地答應(yīng)了,并且馬上關(guān)了抽屜。陶然的媽媽半開玩笑地說:“陶然欺負人,我說了6遍都不聽,你說一遍就管用?!?/p>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醒遍數(shù)的多寡。平時,我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每到周末,我家就會聚集許多小孩兒,如果像陶然的媽媽這樣嘮叨著管他們,估計會把我累死。我的原則是最低限度地管,我平時習慣和他們約定一個大致的行動范圍,告訴他們哪些東西絕對不可以玩,比如廚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對他們保持觀察而很少干涉。經(jīng)過慢慢觀察我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并不魯莽,他們也會小心。我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沒必要一定制止,但我對于要制止的事情,一定會很有執(zhí)行力。所以我一開口說話,孩子就知道,如果他不聽,我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讓孩子心悅誠服》一書)(責編 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