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竹
我第一次見翟永明,是1988年。這一年,我第一次見到了許多詩人。先是在《詩刊》雜志舉辦的“淮陰-揚州:運河筆會”上見到了韓東、車前子、歐陽江河、陳超、唐曉渡、鄒靜之等。之后,在成都又見到了楊黎、小安、尚仲敏和胡冬。然后,胡冬帶我去見了翟永明。同行的有藍馬和劉濤。
之前我已讀過她的《女人》和《靜安莊》,見到她之后,覺得她的外形和神態(tài)都與我的想象完全吻合,即:神秘、美麗、羞澀,以及淡淡的一點憂傷。她穿著一套有點波西米亞風格的裙裝,漆黑的披肩長發(fā),漆黑的眼眸,濃濃的眉毛和豐滿的嘴唇。說話聲音不大,說完一句話便露出一個羞澀的微笑。墻上掛了一件彝族的百褶裙,墻下的木柜上也擺放著幾個彝族的漆器(木碗、木酒壺、木酒杯和木湯勺)。翟永明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就跟在畫上一樣。而事實上,這個時候,她正與畫家何多苓生活在一起。她的這種神態(tài)(漆黑的長發(fā)和漆黑的眼眸)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何多苓的以“小翟”命名的肖像畫中。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見到我的偶像何多苓,長長的卷發(fā),憂郁的眼神,瘦削而高挑的身材。他出來晃了一下,跟我們打了個招呼,就躲進自己的畫室去了,直到離開時,他才從畫室出來,與我們握手告別。
第二次見面,是1992年。我已定居成都,與藍馬、楊黎、吉木狼格、尚仲敏一起在黌門街辦了一家廣告公司。有一天,藍馬接了一個電話,然后對我們說,翟永明要到我們公司來。我不記得她那天是上午來的還是下午來的,是否一起吃過飯,以及,她穿什么衣服,什么發(fā)型,都不記得了。唯一記得的是,她比我第一次見到的時候更加漂亮,而且是向外擴散的那種漂亮。
這之后,與翟永明時不時便有見面,主要是一大幫過去寫詩的朋友約著一起吃飯、喝酒。她那時已有一輛三菱越野車,常開著車帶我們一幫兄弟穿行于成都的偏僻小巷尋找各種特色餐館,偶爾也去郊外的農(nóng)家樂。她話沒我們多,但酒量并不比我們小,讓我們見識到了她豪爽、奔放的一面,開始親切的稱呼她為翟姐。起處她對這個稱謂不是很適應,但我們堅持這樣叫,她也就欣然接受了。到1998年,她在玉林西路開了一家名叫“白夜”的酒吧,我們這幫朋友,楊黎、吉木狼格、李亞偉、馬松、石光華等,自然成了酒吧的??停娒娴臅r候就更多了。
嚴格說來,白夜不太像酒吧,與當時成都其它酒吧的風格都不一樣。比如,極簡主義的設計加黑白灰基調(diào),顯得過于“冷”和“酷”,缺少一般酒吧那種凌亂、混雜和熱烈的氛圍。再比如,由于翟永明和何多苓的個人身份,常來白夜的大多是詩人和藝術家,或介于兩者之間的媒體人,圈子性特別強,不免讓其他酒客望而卻步,白夜的生意總不如相鄰的其它酒吧火熱,一度還比較蕭條。我們也給她提過一些意見和建議,但她均不為所動。她尤其不能接受這樣的建議:在酒吧里安置幾個陪酒小姐,所謂粉氣帶酒氣,酒氣養(yǎng)人氣。她認為與其這樣,不如就不開這個酒吧了。
她很早就辭職,長期沒有固定和安穩(wěn)的工作,開酒吧的初衷是為了生計。但“生計”并沒迫使她一定就得像其它酒吧那樣,燈紅酒綠,哪怕生意不好,依然故我,不妥協(xié),不迎合,堅持將白夜開成一個文化型酒吧。
白夜為許多詩人做過專場朗誦會。我記得第一個在白夜做專場朗誦會的詩人是李亞偉。那天來了許多老朋友。為了營造一種氛圍,整個酒吧關了電燈,代之以蠟燭。李亞偉朗誦的時候,嫌光線太暗,看不見手上的詩稿,翟姐就主動上去,秉持燭臺,站在旁邊為他照明。這情景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翟姐喜歡電影,有一天下午,我和烏青在白夜與翟姐聊天,翟姐突然提議,不如在白夜搞個獨立影像展。我和烏青馬上贊同。我也很喜歡電影,而烏青剛剛拍了他的第一個短片《找錢》,這部短片是翟姐贊助的攝像機,翟姐還在片子的開頭客串了一個戴墨鏡的神秘女人(從立交橋下的一個街心花園走出來,驚鴻一瞥,坐進一輛人力三輪車,消失在鏡頭之外,之后再也沒與劇情發(fā)生關聯(lián))。
接下來,我們一起做籌備,翟姐和烏青分頭對外征集片源,我做影展需要的系列文案。我還答應,影展開始后,我做主持人。為什么我做主持人呢?那時候翟姐還沒克服她的“怯場”癥,很抗拒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所以,一般活動都是由我客串做主持。沒想到,臨到影展開幕的那天,烏青因故“逃跑”了,而我也突然患了重感冒,組織和主持的任務都落在了翟姐身上。她只得硬著頭皮親自披掛上陣,把整個影展撐了下來。而從此之后,翟姐再也不害怕當眾講話了,后來的許多活動,都是翟姐自己做主持人。想起來,我那次重感冒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倒有了一份不小的功勞。
在白夜的歷次活動中,最難忘的恐怕要算那次被“取消”的國際詩歌節(jié)。取消的原因很復雜,就不細說了。雖然被取消了,但還是有部分詩人(包括美國和巴西的詩人)來到了成都。于是,本來準備在會展中心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換成了在老白夜狹小的空間舉行。效果依然很好。甚至我認為被“取消”恰好賦予了這次活動一種引人深思的意義。但是,這“效果”之外翟姐個人的付出卻不為人所知。我也是在事后很久才知道,由于活動被“取消”,贊助商承諾的活動經(jīng)費也取消了,一切費用只能由翟姐個人承擔,包括幾位國外詩人的往返機票。
玉林西路10年,搬到寬窄巷子之后又是8年,白夜的詩歌和藝術活動從未間斷。白夜也因此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詩歌沙龍,藝術沙龍,成都的文化地標。
順便說一句,白夜的開業(yè)時間是5月8日,按星座算,是個金牛座酒吧。而翟姐的生日是5月4日,也是個金牛座,所以,我曾開玩笑說,詩人與金牛座,構成了白夜理想主義加固執(zhí)到底的經(jīng)營風格。
“對于我來說,一個自由、散漫、無拘無束,能掙點生活費又不影響寫作的職業(yè),是我一直向往的?!滓咕瓦@樣呼之欲出。十年過去了,我沒能像村上春樹那樣,靠在酒吧寫作賺了錢又賣掉酒吧,去專業(yè)寫作。也不能像波伏瓦那樣,在酒吧清談時埋頭在咖啡桌旁,寫出一本又一本等身著作。而是罵罵咧咧厭倦又和好,和好又厭倦地與‘白夜糾纏不休?!钡杂烂髟谄潆S筆集《白夜譚》中如是寫道。
在這十八年中,作為詩人的翟永明,并沒被“酒吧老板”的身份所削弱和遮蔽,她個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沒有停滯,較之以往,更有了讓人刮目相看的變化。
首先是她走出了“靜安莊”的主觀神秘之境,開始將目光投向敞亮的現(xiàn)實世界。所謂“敞亮”,既是語言上的去“意象”化,也是主題及題材上的“介入現(xiàn)實”。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更趨向于在語言和表達上以少勝多”。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周末與幾位忙人共飲》,一首由六個段落組成的長詩,現(xiàn)實背景為90年代的成都,直接表達了詩人對社會變遷的觀感,其中有迷惑,有批判,但也有曖昧的認同。我卻覺得,這是她由一個“現(xiàn)代主義”詩人向“當代詩歌”書寫者的蛻變。她打開了自己,釋放出更多面的語言天賦。
2000年之后,她的詩更進入一種自由之境,沒有刻意的風格限制,沒有為了強化既有身份和符號而固守的題材取向(這與她在酒吧經(jīng)營上的固執(zhí)完全不同)。而是什么都可以寫,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她于2015年完成的長詩《隨黃公望游富春山》,便是其轉(zhuǎn)變詩風之后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