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京華
2016年是中國和非洲國家建交60年。1956年5月30日,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與埃及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埃及成為非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由此開啟了中國與非洲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大門。從1956年到1966年間,中國先后與25個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這一時期,由于歷史原因,在與非洲國家建立友好關系的過程中,雙方一般都是先從民間往來和商貿、文化交流等開始,逐漸增進相互信任和了解,最終實現政治上的建交,新華社駐外記者在其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創(chuàng)建新華分社,加強對非洲新聞的報道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會議,討論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世界和平和亞非國家間的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是亞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斗爭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之后,亞、非、拉美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新華社在加強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報道的同時,也把向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派駐記者、建立分社作為這一時期國外工作的重點。
早在中埃正式建交之前,1956年2月29日,新華社便以“開羅”電頭發(fā)出了埃及總理納賽爾28日下午接見我國文化藝術代表團的新聞。12月,新華社開羅分社成立,記者陳伯堅,這是新華社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個分社,它對后來新華社在中東和非洲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以及創(chuàng)建分社起到了重要作用。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間,新華社記者言彪等曾隨同中國新聞工作者代表團赴埃及訪問,寫下了《向沙漠進軍》《重建中的塞得港》等不少關于埃及的通訊,后來言彪也曾在開羅分社工作。
此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大部分仍處于殖民枷鎖之下,我國同這一地區(qū)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一般來往也甚少。1957年和1958年,加納和幾內亞先后宣布獨立,新華社倫敦分社首席記者彭迪曾赴加納首都阿克拉采訪,報道了加納人民歡慶獨立的情景。1958年,周恩來總理曾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情況對新華社社長吳冷西說,我們同這個地區(qū)的國家建交可能還早,派記者估計容易一些,新華社可以派一些記者到那里任何一個愿意接受的國家去,主要是結交朋友,了解情況。
1958年秋,新華社卡拉奇(巴基斯坦)分社記者王殊回北京參加國外分社會議時,接到總社外事部的通知,年底前將赴非洲工作。他在同外事部和外交部新聞司的同志多次商議后,決定先設法去西非的加納。這是因為,一方面原屬英國殖民地的加納當時已經取得了自治,總理恩克魯瑪一再表示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另一方面,加納曾派出以農業(yè)部長科佐·博齊為首的代表團參加西非會議,同我國代表團有過一些接觸。據王殊回憶,他于1958年12月初到達開羅,向加納駐開羅使館申請簽證,1959年2月初得到了為期2個月的簽證。到達加納首都阿克拉之后,他拜訪了不少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在當地友好人士的建議下,他找到新聞部長科菲·巴科,提出了常駐的申請。不久,終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建立了第一個新華分社——阿克拉分社。之后,王殊又借采訪幾內亞執(zhí)政黨民主黨代表大會之機,在幾內亞政府新聞局辦理了常駐手續(xù),在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建立了新華分社。1960年10月,王殊又在馬里首都巴馬科建立了新華分社。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是地中海南岸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1881年后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其間反法斗爭從未間斷,1956年3月法國被迫承認突尼斯獨立。新華社突尼斯分社也是在中國和突尼斯尚未建交之前就建立的,負責分社創(chuàng)建工作的是曾在開羅分社和拉巴特(摩洛哥首都)分社擔任記者的王緯、陸明珠夫婦。1960年他們曾兩度赴突尼斯采訪,并向突尼斯新聞部長馬斯穆迪提出新華社記者常駐的問題。這年年底,突方表示歡迎新華社派常駐記者。王緯、陸明珠于1961年4月抵達突尼斯。分社成立后,王緯擔任首席記者。分社除報道突尼斯當地新聞外,還積極開展與突尼斯的友好工作,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zhàn)爭也是新華社非洲報道的重點之一。當時,阿民族解放陣線正在武裝抗擊法國殖民占領者。1961年初,新華總社派記者陳跡前往摩洛哥,主要任務是采訪阿爾及利亞新聞。陳跡多次到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交界的地區(qū),采訪設在那里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基地,發(fā)出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軍營訪問記》《枕戈達旦的阿爾及利亞人民子弟兵》等通訊。突尼斯分社的王緯、陸明珠不僅與當地很多阿臨時政府官員保持密切聯(lián)系,還多次到突尼斯、阿爾及利亞邊境的阿爾及利亞前線采訪阿民族解放軍,寫下了《重訪阿爾及利亞前線》《阿爾及利亞人民難忘的時刻》《阿爾及利亞女英雄訪問記》等很多相關新聞報道。1962年7月,阿爾及利亞宣告獨立,王緯、陸明珠接到總社指示前往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籌建新華分社。8月,阿爾及爾分社正式建立,王緯任首席記者。
1961年11月,正在日內瓦采訪關于老撾問題國際會議的新華社記者高梁突然接到總社的通知,要他即刻回國。原來東非的坦噶尼喀(后來與桑給巴爾聯(lián)合組成坦桑尼亞)即將舉行獨立慶典,總社決定派高梁前去采訪,并希望他在那里常駐和建立分社。12月初,高梁到達坦噶尼喀首都達累斯薩拉姆,采訪了首席部長尼雷爾及爭取獨立運動中的一些新領導人,詳細報道了獨立盛典和坦噶尼喀獨立后的情況。約一個月后,申請常駐的要求得到當局的批準。由于西方國家記者主要集中駐在肯尼亞的內羅畢,僅臨時短期到這里采訪,這使得高梁成為當時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批準常駐的外國記者。為報道東中非反殖運動和爭取獨立的斗爭,高梁還經常到鄰近國家采訪報道和開展工作。他不在時,妻子王治就留在分社負責日常報道工作??偵缭?963年3月18日通報表揚了達累斯薩拉姆分社。通報說:達累斯薩拉姆分社“一年多來,工作主動積極,在配合外交工作,開展坦國內及鄰近國家的報道方面,都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分社首席記者高梁同志數次奉派到布隆迪和烏干達,在烏獨立時發(fā)來了許多好的消息、特寫,同時也完成了復雜的外交工作任務?!?/p>
廣交朋友,做新中國的友好使者
20世紀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很多國家紛紛擺脫殖民統(tǒng)治,先后宣布獨立。當時的政治氣氛比較復雜,新老殖民主義者雖然已無法阻擋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熱潮,但他們在當地仍然擁有很強的勢力范圍和影響,特別是企圖利用經濟援助的名義來控制非洲國家。臺灣也想借機設法與非洲國家“建交”。非洲國家內部對于新中國也有一些誤解和疑慮。由于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新華社駐外記者在國外的工作也面臨很多困難,常常受到無端干擾和阻撓,他們在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的同時,努力同當地政要及各界人士建立友好聯(lián)系,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為發(fā)展和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1960年3月赴任新華社開羅分社社長的楊翊后來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在開羅工作四年期間,除了搞好埃及本身的報道外,主要任務是前往一些非洲國家采訪它們的獨立典禮或在該地舉行的重大國際性會議,借機試探建交的可能?!?960年6月底,他受命前往東非印度洋西岸的索馬里半島,報道于7月1日舉行的新生的索馬里共和國的獨立慶典。抵達摩加迪沙后,他借助朋友介紹,廣泛接觸即將上臺的索總理、部長、議員以及記者、工會工作者和其他人士,開展采訪活動,并介紹新中國取得的成就和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獨立外交政策。7月中旬回到開羅后,他將有關情況向陳家康大使做了匯報,并由使館報告國內。后來經過雙方進一步磋商,1960年12月14日簽署了中、索兩國建交協(xié)議。楊翊還曾先后訪問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利比里亞、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和塞浦路斯等國,為了解情況和為我國與這些國家建立友好關系做了許多鋪墊性的
工作。
新華社記者王殊在加納、幾內亞、馬里、多哥、達荷美(現貝寧)、尼日利亞、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國采訪時,為中國同其中一些國家建交做了不少溝通、鋪墊和促進的工作。1960年10月初,他在馬里首都巴馬科采訪了凱塔總統(tǒng),在交談中凱塔總統(tǒng)表示希望同中國建交,并且建議我國政府派經濟貿易代表團來商討加強兩國經濟合作關系。王殊回到幾內亞很快向使館匯報了有關情況,之后不久我外交部就通知委派駐幾內亞大使柯華到巴馬科商談建交事宜,并且很快達成協(xié)議,兩國正式發(fā)表建交聯(lián)合公報。
李翼振、陳忠英夫婦于1962年春在非洲高原國家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了新華分社,李翼振任首席記者。據李翼振回憶,分社建立后他們“遵照總社批準的分社建社方針,進行新聞報道和調查研究,廣交朋友和宣傳中國。特別是根據這里沒有我國使館的特點,注意結交官方的朋友,新聞大臣、外交副大臣和教育副大臣等夫婦都曾應邀到分社做客?!薄霸诮煌^程中,不斷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尤其是促進他們對新中國的正確認識,逐漸成為新中國的好朋友?!?963年5月22日至25日,非洲國家首腦會議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非洲新興獨立國家首腦們第一次聚會,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新華社記者李翼振、高梁、程良平、陳忠英組成了臨時記者組參加報道,他們不僅詳細報道了這次會議的有關情況,還爭取會議宣讀了周恩來總理的賀電。當時中國和埃塞俄比亞尚未建立外交關系,分社協(xié)助前來洽商有關事宜的我駐埃及大使陳家康與埃塞俄比亞官方人士聯(lián)系商談,為周恩來總理1964年初成功訪問這個未建交國家作出了貢獻。
1963年12月12日,東非國家肯尼亞宣告獨立,中國派陳毅副總理出席慶典儀式。此前兩三周,新華社記者高梁已按總社指示從坦噶尼喀來到內羅畢,協(xié)助總社派來的馮建偉、劉治光在這里建立新華分社。參加肯尼亞獨立慶典報道的還有新華總社派出的記者王德銘,以及新華社摩加迪沙(索馬里首都)分社記者屠培林、開羅分社攝影記者錢嗣杰等。新華社記者除充分報道了肯尼亞獨立慶典活動外,還向中國代表團和國內提供了大量有關肯尼亞的第一手材料。12月15日,中肯兩國宣布建交。
報道周總理訪問非洲,中非友好呈現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外交上的自主。針對西方對中國的敵視和不承認政策,新中國政府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fā)展與其他國家關系,逐漸形成了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良好的傳統(tǒng)友誼,開拓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加強與非洲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是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重點之一。1963年12月13日到1964年3月1日,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訪問亞非歐14國,重點是非洲10國,包括埃及(當時稱阿聯(lián))、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加納、幾內亞、馬里、蘇丹、埃塞俄比亞、索馬里,這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出訪非洲國家,被稱為新中國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關系的“開山之旅”。新中國作為非洲獨立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訪非行程眾所矚目,受到熱烈隆重的歡迎和接待,增進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為中非成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打下了基礎。在這次出訪中,周總理親自擬定并宣布了中國處理同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關系的五項原則,提出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這些原則后來一直體現在中國的對外工作中。
新華社除總社派出的隨行文字記者黃祖民、攝影記者杜修賢等外,有關新華分社記者也以接力方式參與了相關報道,全面記述了周總理及代表團受到各國政府隆重接待和當地群眾熱烈歡迎的場景,以及這些國家的基本情況。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周總理訪問非洲期間新華社共播發(fā)有關新聞報道500多篇,除周總理會見各國政要、發(fā)表講話,中國代表團出席和參加的各種活動等新聞消息外,還發(fā)表了新華社記者采寫的《英雄的城市,友誼的海洋》《亞非人民團結的新紐帶》《偉大的戰(zhàn)斗友誼》《強烈的共鳴》等很多通訊。新華分社還應當地媒體的要求,為他們提供了有關新中國情況的材料和照片。這次報道充分全面、多方位多角度,在國內外形成了積極的輿論影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華社根據中共中央的要求加強了世界性通訊社建設,特別是在海外分社發(fā)展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根據一項數據統(tǒng)計,截至1965年底,新華社在世界各地共設有51個駐外分社,而其中在非洲設有16個駐外分社,數量僅次于亞洲,位居第二。新華社記者活躍在非洲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他們積極開拓事業(yè),深入調研采訪,并且在當地廣交朋友,為發(fā)展、促進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友誼作出了貢獻。
(編輯 黃 艷)
(作者是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副主任,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