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考
老舍寫這么一個“懶人”,想表達(dá)什么?談?wù)勀愕睦斫狻?/p>
朱詩宸
懶人是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形象,或者確切地說,是與當(dāng)時的社會主流相沖突的人。因為懶,“大家只呼他為懶人”,他被世人排斥。于懶人本身來說,懶是一種人生狀態(tài),以懶追求“花木樣的戀愛”“靜謐溫暖”,而懶人的周圍都是“見了花便折,見了鏡子就照”的人,懶人以懶來抵抗世俗,堅守固我。
老舍以淡淡的筆墨來寫一個不完整、不真實的懶人,或許就是以一個極端的虛假形象來反映當(dāng)時是一個不正常的社會,來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期望自己能夠像懶人一樣追求“靜謐芬芳”的愛。
廖安知
第一人稱的“我”是一個旁觀者,代表社會普遍的心態(tài)。文章一開始從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懶人的格格不入,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懶人敘述自己的愛情,作者非常奢侈地將筆墨賜予懶人理想化的愛情。這故事讓人想起《局外人》。不同于默爾索的是,懶人的確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的追求就是懶,就是靜美的愛情,甚至在靜美面前生命也不重要了。“不算最懶”就是他試圖以愛情的形式融入社會,然而他追求的愛情與大眾不同,從而無法走向婚姻。他希望在“懶”中獲得自我的寧靜,避開外界的紛爭,這種心態(tài)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社會陰暗面的展現(xiàn)。作者安排女孩的悲劇結(jié)局,也是這個道理吧。
仲逸青
老舍先生的這篇《記懶人》仍延續(xù)了以往的“親民”風(fēng)格,但卻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覺。那懶人懶得沒有了姓名,懶得忘記了年齡,也懶得與心愛的人廝守,真可謂懶得出奇了。然而在懶人借著酒勁不那么懶時說出的話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悲哀,隱約卻深切的悲哀。
懶,前二十年是選擇,是作繭自縛;后二十年是懲罰,是內(nèi)心堅守。這也許就是懶人并不叫人厭煩的原因,也是“我”煞費(fèi)苦心叫他開口的原因。不再因為不必要的勤謹(jǐn),而讓自己背上一生的包袱,那么索性一懶到底,以自己安心的方式活下去,只求死后能埋在海棠花下,作為后半生懲罰的終結(jié)。懶人是懶,但他并非無情無愛,他也羨慕“同臥在海棠花下”,也期待“成雙作對”的不死之愛。老舍筆下的“懶”,也許只是一個普通人對所謂命運(yùn)的頑強(qiáng)抗?fàn)?,無謂褒貶。
朱麗琪
懶人好懶,仿佛天地自然,不去想,不去記,偶爾遇見愛情,也是“一期一會”,日后想起來,或者隱約記得碰見了一位好姑娘,或者什么都記不得了。
如果從姑娘的角度看,這悲劇仿佛弗朗索瓦絲·薩岡的詩:“我控告您無視愛情/一味逃避/唯唯諾諾/我判處您終身孤寂?!?/p>
而懶人顯然并不介意“終身孤寂”,他到底有一段終生回憶的“花木樣的愛情”。這樣的人,無所謂“有為”,無所謂“無為”,順勢而行,早與萬物化為一體。老舍先生寫這樣一個人,想來是企盼著一個人人皆“懶”的世界,不論珍奇的、平庸的,看見什么,遇見誰,不必刻意去記住什么,遇見了,就像風(fēng)吹過風(fēng)、水掠過水。所有的生命都沒有固定的名字,活在當(dāng)下,各自安寧,沒有一個情感世界的孤兒。
沈 奕
中國道家思想主張一切純?nèi)巫匀?,要擺脫世上的一切牽掛,從人世的種種約束和限制中跳脫出來,所以莊子說:“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在被刪節(jié)的段落中有“老子的心中到底有個‘無為縈繞著,我連個針尖大的理想也沒有”的語句,這表明當(dāng)時的人并不是在所謂無為的思想里懶于世事,而是一味地畏怯軟弱,逃避自我和時代。
在文章寫作的年代,國家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中,外有日軍侵入山海關(guān),內(nèi)有河北遭受蝗災(zāi),國民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救世的信念幾乎被磨滅。“文章合為時而著”,因此我覺得老舍寫這么一個懶人,是用以針砭時事,進(jìn)而喚醒當(dāng)時國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