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華
回憶老家時,這樣一幅水墨山水畫就會在我的腦海徐徐展開:一口霧氣蒸騰的池塘,一座白墻紅瓦的小院,一排屏障般的青山,再加上點綴其間翩然來去的白鷺……而池塘,就是這幅水墨山水畫的焦點。
回老家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的足跡往往圍著這口池塘轉(zhuǎn)。池塘三面環(huán)山,幽靜自不必說,坐在塘壩上釣魚,看綠水青山相對,聞菜地瓜果飄香,久在都市里牽絆叢生的心靈一到此間便靜謐澄澈下來。當(dāng)然,我只是那個看垂釣的人??蠢瞎廊黄鸶?、兒子奮力抓魚,心里便自然地安寧下來。
白鷺也常常穿過山林來到池塘邊與我們相會,它們也是捕魚的高手。清晨起床,總能看見對面山上的綠樹頂端,如結(jié)著大白果子一般棲著白鷺。有的很早就上工了,露著細(xì)細(xì)的長腿站在池塘的淺水間,低著頭耐心地盯著水面,不時伸出長長的鳥喙啄食清早出來換氣的小魚。比起嘰嘰喳喳偷食時也要三五成群互相壯膽的麻雀,白鷺顯然要高雅得多,它們都是獨自來去,白影翩然,頗有點隱逸高人的氣度。
老家的池塘也讓兒子梓博多了些孩童特有的農(nóng)家樂趣:跟鴨子嬉戲,與鵝兒斗智。外婆在鄉(xiāng)下養(yǎng)了不少鴨和鵝,梓博每天都樂此不疲地趕著鴨子和鵝下水。鴨子還好,池塘本來就是它們最寬廣的舞臺。鵝們卻有些不聽招呼,常常在池塘邊的泥地里搞得一身白衣服沾滿了泥漿。每次看到梓博氣急敗壞地“訓(xùn)斥”著不聽話的鵝,我就莫名地想起我的小學(xué)課本上《顆粒歸公》中的那幅畫:一個小孩從一只大鵝的嘴里搶下一株稻穗……
老家老去,思念彌新,一口池塘承載的鄉(xiāng)情,常常入我夢來。
我常常領(lǐng)著兒子一起感受生活中那些細(xì)微的美好,比如一顆種子的萌芽、一朵花兒的綻放。值得欣喜的是,盡管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不盡相同,但我們都感受到了生命拔節(jié)的力量!我常常驚嘆于兒子的比喻能力,在他的眼里,萬物相通,有靈且美。在他的感染下,我在看待一些事物的時候,也多了一份童心。
這次我和孩子一起寫了老家的池塘,我們都有話可說。因為對于我們這樣的“城市移民”家庭來說,最感到高興的是還有一處“老家”可回。老家的池塘,在我的眼里隱含鄉(xiāng)愁,在兒子的眼里,卻蓄滿童趣。不管怎么說,它都是我們?nèi)松镆惶幾钪档镁鞈俚娘L(fēng)景!
編輯點評:
在這里要特別提出表揚的是,梓博和媽媽參與本欄目征稿活動的熱情很高哦!母子倆寫了4組共8篇作文來,有的我們覺得梓博寫得好,有的我們覺得媽媽寫得好,還真有你追我趕的架勢,這是真正的家長與孩子的教學(xué)相長啊!
就這兩篇同題作文《老家的池塘》來說,梓博的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池塘為中心,圍繞著池塘串聯(lián)一個個片段,也就是以鴨子、雞、鵝、爸爸、菜、稻谷與池塘發(fā)生的事情或產(chǎn)生的關(guān)系來寫池塘,一個個段落就像一片片花瓣,始終圍繞著花蕊——池塘,寫得非常有趣味。這就是老家的池塘,江南水鄉(xiāng)處處都有的典型風(fēng)景——作文的結(jié)尾由點到面,由小到大,收得也很妙。以后小讀者們寫類似的題目時,要記得這種結(jié)構(gòu)模式是很好的選擇之一哦!
而媽媽的文章,以回憶起筆,思維便也是跳躍式的,點染幾個記憶深刻的典型畫面,就渲染出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孩子的文章妙在趣味橫生,媽媽的文章勝在感情真摯,考慮到年齡和閱歷的差距,如果單就這兩篇文章來評比一下的話,編輯私心里更喜歡孩子的文字些,呵呵。梓博,為你豎個大拇哥哦!
另外,有個鄉(xiāng)下老家真好!對于媽媽來說,那是故鄉(xiāng),是精神的家園,是夢里夢外都可以讓心靈靜謐的地方。對于孩子來說,有鄉(xiāng)下老家的城市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更多機會細(xì)膩地接觸和體味鄉(xiāng)村與大自然,能真正融入到鄉(xiāng)村生活當(dāng)中,這與旅游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不知不覺,一些厚重的東西就在傳承……
所以,若有老家,就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