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生活就是舞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怎樣走路,選擇哪個方向,采用何種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有的人目的性很強,為看得見的利益而“走”,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有的人考慮不多,反而一直都很順暢。這個小實驗告訴我們:目標性很強,也許會增加成功的概率,但順其自然地做事,更能水到渠成!
我到40多歲的時候才覺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幸福的人。后來才知道,是我錯了,幸福不是那么驚天動地的,不是那么大張旗鼓的,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錢,需要那種萬丈光芒的時刻。我們只要努力去爭取、去奮斗,就會享有自己的幸福。
明白幸福是那么重要,源于一個小的故事。
西方有個國家進行一個調查研究,題目是《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在報紙上發(fā)出了征集答案的征文,成千上萬的信函就飛到了報社。報社組織了一個評選委員會,想看看民眾對于幸福、對于誰是最幸福的人有怎樣的答案。最后,按照得票的多少,第一名是給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后懷抱嬰兒的媽媽;第二名是給病人治好了病后目送那個病人遠去的醫(yī)生;第三名是,孩子在海灘上自己筑起一個沙堡,夕陽西下的時候,這個孩子看著自己筑起的沙堡時自得其樂地微笑;第四名是給自己的作品畫上句號的作家。
我看到這個答案以后,心里充滿了悲涼。在某種程度上,這四種幸福在我身上都已經歷過了。我有孩子,給他洗過澡,抱過他;我原來是醫(yī)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時候;我可能沒有在海灘上筑起過沙堡,但是在我家附近工地上的沙堆挖過坑;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寫作,也給自己作品畫上過句號。我集這些幸福于一身,卻未曾感到幸福。我想,不是世界錯了,是我自己錯了。我對于幸福的認識和把握,對它的追求,其實有重大的誤區(qū)。
四十不惑,中國的古話很有道理。我原來覺得幸福是毫無瑕疵的,它應該沒有任何陰影,應該那樣純粹和美好。其實,幸福是一種內心的穩(wěn)定,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tài)?;蛘吆唵蔚卣f,幸福其實是靈魂的成就。
(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