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秋紅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小學語文質疑教學法是重視激勵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是對單純的師問生答、重答輕問的教學法的一個挑戰(zhàn)。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敢“問”、愛“問”、學“問”、會“問”。
[關鍵詞] 問題;質疑;研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學則須疑。”疑點往往是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在關鍵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難問題,深入思考,就會使讀書不斷得到深入。現(xiàn)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學科的鑰匙。
因此,教師應采用質疑學法,引導學生敢“問”、愛“問”、學“問”、會“問”。
一、初讀課文,質疑激趣
初讀屬于感知性閱讀階段,包括讀懂課題,讀懂全文,目的是要提綱挈領,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內容。學生初讀課文接觸的是新事物,一定會感到好奇、新鮮,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我們不妨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利用他們的初讀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適當處質疑,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實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1.引導學生從題目質疑
一篇課文的題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內涵豐富,統(tǒng)領全文。抓住了題眼,就為準確快捷、深刻地理解文章鋪平了道路。例如,在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我們先讓學生讀題,然后問:“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五壯士是哪五壯士?五壯士去狼牙山干什么?五壯士為什么要去狼牙山?為什么課文中稱他們?yōu)椤畨咽浚俊边@四個問題提出后,教師不急于回答,只是抓住機遇再次發(fā)問:“你們想知道嗎?如果想知道,大家就運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認真閱讀課文吧!”當然第四個問題最有深度,教師要多加點評,因為題眼就在“壯”字上,五壯士決心把敵人引上絕路的壯志,在山路上痛擊敵人的壯舉,彈盡時,用石頭砸敵的高大形象,縱身跳崖的悲壯畫面都盡在文中。
2.引導學生從文尾質疑
學生讀文時,有時讀完了還余味未盡,對于文尾也記得最深。有時一篇文章,作者喜歡在末尾灑金、點睛。例如,學生初讀《鳥的天堂》時,就有較多學生提出同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里要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俊边@一問題是全文的核心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得清楚的,它需要學生自己領悟。于是我們就要求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再去反復讀文,并強調說誰能解釋這一問題誰就讀懂了全文,就可以做小老師了。由于學生原本已有探究的欲望,再加上教師的激勵,讀書的熱情更高,勁頭更足了。
二、細讀課文,質疑解文
細讀,也稱精讀,就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細閱讀,屬于理解性閱讀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質疑的機會較多,頻率較高。故老師一定要在這一階段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的質疑切中文章的關鍵,質疑質量更高,更好地為學習課文服務。
1.引導學生從關鍵詞質疑
理解和把握關鍵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應。如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筆者有意出示下面的訓練題:①蟋蟀常常——地選擇住址……②在朝著陽光的堤岸上,青草叢中隱藏著一條 ③出口的地方總有一種草半掩著,就像 ④那微斜的門口,經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
。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關鍵詞質疑,他們的問題大致這樣:“蟋蟀為什么要慎重地選擇住址?隧道是什么樣子?為何要傾斜?門口為什么有一叢草?”學生通過討論這些問題,交流答案,抓住“門”“平臺”去體會住宅的巧妙、周全;抓住“光滑的墻壁”去體會住宅的特點:科學(隧道)、巧妙(門)、周全(平臺)、精細(墻壁)。
2.引導學生從中心句質疑
課文的中心句一般都會高度概括,深刻表達課文中的中心思想,是作者脈搏跳動、感情升華之處。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結尾處有這樣兩句話:“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薄斑@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進行質疑。有些同學提出了“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嗎?”和“為什么前句是新中國的總理而后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作者有什么意圖?”的疑慮,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立刻沸騰起來了,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表達的意思一樣,只是避免重復罷了?!庇械恼f:“新中國是針對中國人來說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針對外國人來說的?!庇械恼f:“舊中國當官的只是為自己享盡榮華富貴,不為老百姓著想,而眼前的周總理卻為人民的幸福,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日夜操勞,辛勤地工作,生活又是如此簡樸。”還有的說:“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崇敬和熱愛總理之情,不但要讓中國人知道而且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個好總理,所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笨?,一處巧妙的設疑,促使學生這樣深刻地理解文意,真是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導學生從重點段質疑
重點段是文章的精華所在,往往最能代表作者的心聲,也是學生必須弄懂的地方。如,《稱象》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既是全文的重點,又是全文的難點。教這一段時,筆者先讓學生反復讀文,其中有幾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石頭有多重,大象就多重呢?”這個問題有點難度,不但涉及了浮力的問題,還必須聯(lián)系第三自然段學生才能完全弄懂。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讓學生親自動手做稱象的小實驗,從中體會到水有一定的浮力,再帶領學生細讀第三自然段,終于有的學生站起來說:“我知道了,曹沖是受了人們的啟發(fā),把船當作提不起的大稱,把一塊塊的石頭當作割成了一塊塊的大象?!贝蟛糠謱W生聽了他的發(fā)言,對曹沖肅然起敬,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這樣在重點段巧設疑問,引起了學生感情的升華,達到促其領悟中心的目的。
三、鞏固讀文,質疑發(fā)散
鞏固讀文就是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次讀文,通過讀文生成問題。這時學生對書上要求的、關鍵的、重點的部分都已弄懂,這次讀文質疑,學生就有可能“鉆牛角尖”了,教師可以讓他們自由發(fā)揮,以培養(yǎng)學生從多方面或不同角度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使思維富有獨創(chuàng)性、多面性和靈活性。例如,在教《趙州橋》一文時,學生們細讀了課文之后,鞏固讀文時,有的學生就提到:“為什么橋的欄柏板上專雕龍而不雕鳳呢?”這個問題當時沒有引起一個同學的關注,于是教師要求同學各自發(fā)表看法。有的說:“這是當時設計者的意思,由它去吧。”有的說:“還不是當時人們認為龍好看而鳳不好看。我奶奶睡的老床上就雕著龍?!庇械恼f:“我看見是石鐘山的許多亭臺樓閣的柱子欄板上也是雕著龍?!敝链?,學生似乎覺得這問題太簡單了,無非是人們對美的欣賞不同,事實并非如此,于是筆者巧設疑問:“這雕龍的物品都產生于什么時候?”“至少幾百年前?!薄鞍?!幾百年以前,中國處于什么社會,人們的思想如何?”教師接著問。這就像在平靜的湖中投下了一塊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有的說:“那是人們封建思想嚴重,龍代表男人,鳳代表女人。”有的說:“那是人們喜歡男人而不喜歡女人,重男輕女?!币灿械恼f:“那是人們認為男人代表吉祥,女人代表不吉祥的象征。趙州橋建于1300百多年前當然要雕龍咯!”于是教師還讓學生圍繞“現(xiàn)代人是否該重男輕女”進行專題討論,討論結果是“男女平等,婦女半邊天”。這就是學生知識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初讀課文,抓題目及段尾質疑,明確方向;細讀課文,抓生詞、重點詞、句、段質疑,深入理解;鞏固讀文質疑,學會遷移發(fā)散。只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抓住一切時機激發(fā)學生的質疑動機,一定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靳家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導讀法[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2,(20):22-24.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