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東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在今年3月份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9月正式實施。慈善法的出臺對凈化和規(guī)范社會慈善公益事業(yè)大環(huán)境必將起到很現實的意義,它涉及慈善事業(yè)的范圍也很廣泛。但對于不是慈善公益事業(yè)的從業(yè)者和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可能不會過多地去解讀慈善法的全文精神,他們關注的只是我捐出去的錢是否用在受助者身上,都是如何使用的。慈善的根基在民間,從百姓關注的角度我簡述一下慈善法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從近代慈善公益事業(yè)的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隨著政府的重視,媒體的宣傳,群眾參與度的提高,慈善公益事業(yè)得以快速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了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
在慈善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還沒有統(tǒng)一的行業(yè)規(guī)范,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有大有小,大到觸及刑法,小到只是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其實不管出現的問題大小,每一次的問題出現,都是對慈善大環(huán)境的一次傷害。和有些打著慈善大旗的機構或大鱷為謀取私利最后鋃鐺入獄相比起來,一些以個人名義在社會上發(fā)布個人信息博取同情進行的詐捐、騙捐行為更容易在普通百姓之間傳播放大,對慈善大環(huán)境的傷害更大。因為這些看似小的行為有時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經常能聽到看到甚至我們也是詐捐、騙捐的捐助人之一。自身有了一種切膚的悲觀感,反過來會對慈善的精神感到迷茫,對道德的標準產生懷疑。尤其是在這個網絡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的發(fā)展應該說對慈善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使募捐渠道更加擴寬,救助信息發(fā)布更加及時,工作效率也大大地提升。而一些人也是利用網絡傳播快的特性在網上以個人名義發(fā)布各種求助信息私募善款,這部分人中大部分的確是遇到了困境急需幫助,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家有難八方支援感天動地的場面,這些場面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社會正能量。但同時,也有一些以個人名義在網絡發(fā)布求助信息得到救助后,帶給我們的不是溫暖感人的畫面,而是充斥著不斷的道德譴責,同時出現了詐捐、騙捐等一系列刺眼的詞語。不久前,網絡曾熱議的兩件被注上“騙捐”“詐捐”事件,讓我們更深一步地認識到慈善法出臺的重要意義。
事件1:“見義勇為救小女孩”被惡犬咬成重傷事件。安徽亳州市利辛縣女子李娟被狗咬傷四肢。時隔約40天后,自稱是其男友的張宏宇向媒體求助,稱女友是在下班路上,看到兩條惡狗在該縣政通路上追一名10歲左右的女童,見義勇為才被咬傷,“兩條狼狗去追趕一個小女孩,她騎電瓶車,下去救那個女孩。救下女孩后,兩條狼狗就逮著她撕咬。最后,李娟被惡狗咬成重傷,四肢肌肉基本被啃完,接下來要進行植皮手術,預計醫(yī)療費用還需50萬元。
她的遭遇引發(fā)不少人的捐助,募集愛心款超過80萬元。然而,隨著深入調查,事件卻發(fā)生逆轉。李娟是在自己男朋友張宏宇養(yǎng)狗場內被自家狗咬傷的,李娟一家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社會人士的感情,應該在道德層面上給予譴責。
事件2:南京柯江詐捐事件。4歲女童柯蕾身體突然出現一些異常癥狀,經檢查是脊索瘤,該病發(fā)病率為百萬分之一,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原發(fā)性腫瘤。父母帶著小蕾跑遍了全國各大著名醫(yī)院尋求治療。經過多方打聽,柯蕾的父母了解到,美國一家醫(yī)院曾經接診過6名患脊索瘤的兒童,其中有3名經過治療得以存活。為了給女兒治療,夫妻倆決定抓住這最后一線希望,不過擺在兩人面前的是巨額的治療費用200萬元。
柯蕾的父母通過賣房等多種途徑,為孩子籌集出國治療費。同樣,柯蕾的不幸,很快引起愛心人士的關注,紛紛前往醫(yī)院看望柯蕾,并通過各種渠道捐出善款600多萬元。
然而事態(tài)的發(fā)展卻走向另一個方向,對于柯蕾的病癥網友沒有質疑,但為柯蕾募集來的錢全部掌握在其父柯江本人手中,本人又未對善款使用情況做出詳細的說明。在這種情況下網友的質疑不斷。一時間此事鬧得沸沸揚揚,至今也沒有一個結果。
這兩件事中,受助人的確本身有不幸的遭遇,也確實很難通過自身來解決治療的費用。但當事人或隱瞞真相或不能提供受助款明確使用用途的做法,導致了許多捐助人憤怒,在社會上造成很惡劣的影響。試想,當我們身邊一個個的人都變得冷漠了,我們的社會將是什么樣子呢?人們變得害怕救一個人的時候,給整個社會風氣帶來的不可估量的傷害。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出臺,很大程度上將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慈善法中明確了什么是慈善組織,什么是慈善活動以及慈善募捐,這明確規(guī)定了求助信息的主題,也規(guī)定了慈善財產募集來以后如何使用和管理,有了這部法律,在日后的相關救助活動中許多人就不會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