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滿 韓托
清苑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縣以來,在這片地處京畿的冀中熱土上,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大批可圈可點的著名村鎮(zhèn)和歷史文化名人。
由縣(區(qū))政府向西8公里處有一個美麗富饒的中等村莊,名曰白團。據(jù)《清苑縣地名資料》載:西漢末年,白姓遷此定居,后聚戶成村。村民向往團結(jié),企愿抱成一團,共度饑荒,遂冠以姓氏取名白團。
一眼望去,這個村與其他村沒什么兩樣,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古老村落,卻是一塊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
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單就世居該村東街的劉氏家族而言,就先后走出了劉眾、劉贊、劉斗、劉振鏞、劉志一等一系列軍政歷史文化名人。
劉眾。據(jù)《清苑縣歷史名人》載:劉眾(494--592),字市僧,瀛洲永寧(今清苑縣)人,其先祖為漢高祖劉邦后裔,世代居住于河間海望。后因封地于此,遂遷居清苑白團。因承襲皇恩,他曾任臨漳(今河北邯鄲)縣令,期滿后返回故里,以琴棋書畫自娛。還鄉(xiāng)后,他效仿古代先賢老子、莊子,終日閉門謝客,研習古書,遠近聞名。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東擴時,招賢納士,聘請有經(jīng)驗,有學問的閑老輔政。聞其名,派遣太史來下旨,他先后被封為正平、甘松二郡的郡守。清正廉潔,深孚民望。隋朝壬子年(公元592年)劉眾病故于家,享年98歲。遺言簡樸,不要厚葬。
附:
劉眾墓志銘
府君名眾,字市僧,瀛洲永寧人。先宗大漢遺胤,帝王枝葉,世在河間、海望之表,因爵襲封,遂居此焉。府君成蔭衣冠之胄,襲品解巾,為臨漳縣令。畢官歸私,琴書自若,閉門卻掃,以老莊為志。遇周武東吞,顧問耆年。詔遣太史就鄉(xiāng),拜正平、甘松二郡守。今大隋壬子年春秋九十有九,身無痛癢,寢居于家。長息同根,孝過曾閔,不幸早逝。見有三子八孫,號哽崩絕,泣傷嘔血,垂將滅性。府君意樂大乘,遺言檢素,心存薄葬,不尚厚禮,三子敬奉以今。壬子歲,京管擇日藏。君于墳陵,家禁酒肉,專崇齋祖。廣招僧徒萬有余眾,贊唄聒天,香煙云合;演唱苦空,異端競進;時割珍奇,乃同山積。牛驢鵝馬,數(shù)十百行于斯,吊贈填門,車馬塞路。海內(nèi)大夫,專食稻糧;就齋之侶,口餐粳軟;軛車一引,休祥嘉應。狐兔游戲于前,慈鳥噰鳴于后。道俗等顧瞻幽門,群情絕望,徘徊道路,不忍歸焉。
大隋開皇十二年歲次壬子十一月 朔十八日庚申劉市僧墓志。
劉贊。據(jù)民國甲戌《清苑縣志》載:劉贊,清苑白團人,明朝成化甲午(1474年)舉人,乙未進士,初任蒲臺知縣。清正廉明,深沉剛毅,有治世經(jīng)國之才。建廟學,開荒蕪,勸農(nóng)織,百姓安居樂業(yè)。它縣有人密謀來縣盜竊,尚未成行就被他逮捕,百姓以為神。后升監(jiān)察御史,又調(diào)襄垣知縣。當年鬧災,他力勸富戶捐出谷米賑濟災民,使百姓得以維生。又建社倉,儲谷四萬余石,以備荒欠。為官五載,政通民和,升壽州知州,百姓攀轅泣送。
劉斗。據(jù)《清苑縣志》載:劉斗,清朝一品官員,清苑縣白團村人。清朝順治初年(1644年)以教習王世子有功,授兵部啟心郎,升宗人府,晉國史院學士。后出任甘肅巡撫,上奏陳兵邊塞、清理郵政、開墾荒田、清蕃漢地界等建議,均被采納,升福建總督。時海寇頻繁內(nèi)侵,他招兵買馬,廣蓄糧草,使??懿桓胰?,福建民眾刻石頌之。他兼習外文,譯文得其精髓,有譯文和清書淳化閣帖傳世??滴跷迨吣辏?718年)詔旨列入鄉(xiāng)賢。
劉振鏞。據(jù)《保定府志》載:劉振鏞,字曉山,清苑縣白團村人,清朝四品官員。光緒丙子進士,甘肅甘州知府,大計(考核)卓異,調(diào)署蘭州府,經(jīng)上官出具老成練達敦厚和平考語保薦,在任遇缺即補道。民國元年卒,年六十六。
據(jù)有關(guān)史料顯示,劉振鏞在蘭州知府任上的主要政績是襄辦蘭州黃河鐵橋事宜。
黃河鐵橋位于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guān)前,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nèi)標志性建筑之一。
清同治年間,左宗棠出任陜甘總督,后又出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為軍隊運輸需要,左宗棠上書朝廷,擬在蘭州修建黃河鐵橋以替代明洪武年間(1368)修建的鎮(zhèn)遠浮橋,并與上海德國“泰來洋行”技師??私佑|,協(xié)商修橋事宜。經(jīng)反復磋商,德商要價六十三萬兩白銀。因洋人漫天要價,清政府無力承擔,修橋之事暫時擱淺。
光緒三十一年(1905)。時隔四十余年之后,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再次將建橋事宜提上日程。在得到時任陜甘總督升允的支持后,彭英甲開始尋找工程承包商。
第二年,德國商人喀佑斯以十六萬五千兩白銀的總價取得了大橋工程的承包權(quán)。該橋由美國橋梁公司設(shè)計,德國泰來洋行組織修建。大橋設(shè)計為:長77丈(250米),橋面寬2丈2尺(8米)中間為車道,兩旁為人行道。五孔四墩,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保固期80年。
當時,修橋所需材料都是由國外進口。按合同規(guī)定,泰來洋行將建材、機械運抵天津后,天津至蘭州路段全部由甘肅洋務局派員接運。據(jù)測算,修橋所需的鋼梁、鐵板、水泥等建筑材料和使用的鍋爐、機械、沉箱、鐵軌等總重可達數(shù)百萬噸。這些貨物在天津海港下船后,還要轉(zhuǎn)乘鐵路至河南新鄉(xiāng),然后取道西安。
更為不利的是,西安至蘭州的1500公里路程,既無鐵路,也無公路,僅有通行大車的驛道,而且地形復雜,曲折險峻。特別是潼關(guān)以東和甘肅六盤山等地,更是坡大溝深,崎嶇不平。只能靠駱駝和大車等簡陋工具轉(zhuǎn)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工程正式開工。雖說蘭州黃河鐵橋是德人承包,美國橋梁公司設(shè)計,但具體承擔施工任務的大多數(shù)是中國人。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自始至終督辦修橋一切事務的是二品銜蘭州道彭英甲,而協(xié)助彭英甲管理修橋事宜的首當其沖就是蘭州知府劉振鏞。為了不負朝廷重托,出色完成這一利在千秋的造橋任務,劉振鏞夙興夜寐,經(jīng)常深入一線,協(xié)調(diào)州縣、化解矛盾、征調(diào)民工、督促進度,直至宣統(tǒng)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今天,橋頭依然存有當年陜甘總督升允題寫的《創(chuàng)建蘭州黃河鐵橋碑記》,其中這樣寫道:
“……其總辦者為二品銜蘭州道彭英甲;幫同照料者為蘭州府知府劉振鏞,署皋蘭縣知縣賴恩培;監(jiān)理工程者為洋務局坐辦、候補知縣樊鼎樞、江連慶并孫照磨、賢林,巡檢慶椿蒲,千總生祿;委運橋料者為候補知縣張鐘駿、沈潮云、劉啟烈,府經(jīng)歷高鏡寰,縣丞麥方堃、趙毓岳,修者為美工程司滿寶本、德人德羅、華工劉永起例得備書因附名焉?!?/p>
劉志一。另據(jù)《清苑縣組織史資料匯編》和1986-2004版《清苑縣志》記載:劉志一,原名劉佳彬,曾用名劉尚正、劉魯。白團東街人,中共黨員,中共清苑縣抗日政府早期領(lǐng)導者。1939年任清苑縣農(nóng)會秘書,1940年當選清苑縣議會副議長,1941年當選之光縣議長,1945年10月至1947年11月任清苑縣人民政府縣長。1948年南下,1961年任河南三門峽市委秘書長、書記處書記。1963年調(diào)任外交部西歐司專員,197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機關(guān)黨委書記,1982年12月離休,2007年2月17日去世。
除去劉姓名人外,在白團村史上還有李仁祐和高桂兩個著名人物。
李仁祐。據(jù)民國甲戌本《清苑縣志》記載:李仁祐,白團人,元朝大將軍,官至后衛(wèi)親軍總管。善于騎射,才能過人。雖自幼以官宦子弟從軍,但喜與士大夫交往。至元十七年(1280年)丞相伯顏向太子推薦說:“此臣收復江南時,渡江水戰(zhàn),攻城略地,為國家盡力”。太子聞言,遂命其總管侍衛(wèi)親軍。
高桂。據(jù)民國甲戌本《清苑縣志》記載:高桂,字南華,白團人。清順治丙戌(1646)年進士,三品官員。初授兵垣給諫,上書皇帝,撫恤忠義之士以激人心,嚴明圣旨以重政為本,讀《漢書》以廣圣學,悉被采納。遷禮垣都諫,時故輔陳名夏獲罪,朝廷責罰臺省未及時察覺,桂獲連罪降太仆寺主薄,后升至光祿寺卿。
縱觀保定歷史,在一個區(qū)區(qū)幾千人的古村落中,出現(xiàn)有這么多青史留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實不多見。這些歷史人物的出現(xiàn),充分證明了白團村自古以來就有崇文尚武、敬德好學的光榮傳統(tǒng)和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以卓越的文治武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也為保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榮光。